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时间:2023-06-09 11:19: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先进行第一项,说教材,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1)教材地位、(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立,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的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文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科举制的诞生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科举制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的有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交流劳动成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②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鼓励学生要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在科举制的创立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而解决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的进步意义和对中外的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的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两种制度的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的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的.突破。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标,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根据以上特点,我对本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

  1、分组合作法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分组收集资料并分别安排任务,同时可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基础上,自由结成学习小组并解决该组任务,更可以组与组交流预习成果,达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体验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这一活动,使学生以一种体验历史的形态,当历史主人翁,不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更渗透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3、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特设了小型课题作业法:自拟建议书,此是对本课内容的升华,更是以史为鉴,让学生谈对当今学校考试制度及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按照“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展示成果、小结巩固几个环节。

  (1)导入新课

  首先我提问学生“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紧接着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题名?”(科举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紧接着给出连续的设问:(到底科举制如何诞生?科举制又如何考?影响又如何?等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内容),由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

  ①科举制的诞生

  按预先安排,我请第一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派组代表介绍我国隋唐以前选拔官吏所采用的方式。我在肯定及点评的基础上给出讨论题:“同学们如何认识这种制度,它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科举制诞生这一子目上。

  ②科举制的完善

  由第二小组展示预习成果,表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和《殿试》。

  ③科举制的影响

  关于科举制的中外影响方面,在同学代表上来汇报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我加以点评,让学生了解科举制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3)小结巩固

  我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本课进行小结,也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我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及点评,最后我给出自拟的知识框架供学生参考交流。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科举制的完善(板书)

  1、唐太宗扩国学(板书)

  2、武则天设殿试、武举(板书)

  3、唐玄宗重诗赋(板书)

  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望各位评委和老师給予指教。

  谢谢!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

  二、说教法:

  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1、开放式教学法:

  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每个历史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绝对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留下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2、情景教学法:

  模拟古代科举考试(明、清科举形式),采用背诵唐诗的形式,创设历史情景,引导学生回答考试对唐诗发展的作用。

  3、校本课程教学法:

  将古代的科举制度与厦门的民俗文化“中秋搏饼”联系起来,做为导入新课的小活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创造性思维。

  5、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

  6、激励教学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注重激励学生的活动。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批好学生

  三、说学法:

  强调为学生创设激励性自主学习的氛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唯我独尊,散漫无序,更不是教师袖手旁观,不管不问,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知识的过程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场合中必须要参与团队,并且要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为了将来,合作学习便成为一种相当有益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些讨论性的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提问。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2、小型课题作业法:

  在课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收集和查阅资料、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较好地完成。上本课前,布置学生完成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使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有初步的认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思考与讨论“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

  3、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通过上网收集和查阅资料,以学习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托连入因特网,发挥了因特网交流与资源两大特性的探究学习样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

  4、史料研习法:

  教师提供史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地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5、联系实际法:

  历史教学应为现实服务,将历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更为学生所接受。本课设置了阅读分析题“让学生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看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举考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1)、导入新课:(约3分钟)教师手执瓷碗及骰子进入教室,请学生上台讲解闽南“搏饼”的规则。根据学生学生所讲的规则,提问学生:“搏饼”中各种奖项的设置和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呢?(学生回答:科举制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约35分钟)一、科举制的诞生(板书)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科举制的一段VCD,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有关情况。请学生根据看到的有关史料,结合课本内容,四人小组讨论归纳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的有关线索。

  1、隋文帝首创(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唐太宗扩国学武则天设殿试,增武举唐玄宗重诗赋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话,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动脑筋: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生动活泼的导入方式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习,调动课堂气氛。史料研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史料归纳线索,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知识点。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科举考试,为下面的问题埋下伏笔。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2/3。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思考与讨论: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一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3)、布置作业:(2分钟)完成P18课堂练习。

  (4)、板书设计:科举制的诞生(板书)1、隋文帝首创(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板书)

  二、唐太宗扩国学武则天设殿试,增武举唐玄宗重诗赋三、科举制的影响(板书)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即使肯定学生,激励学生。各个小组汇报事先布置的小型课题作业《秦汉的科举制度》的完成情况。而后依据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辨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并联系现实,增强学习历史的现实性。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板书标题)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现实引入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高考制度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

  科举制的诞生

  本目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而创立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总结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过将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作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科举制度”,为后面学习科举制的影响作好铺垫。

  紧接着思考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这几个题目的设置,很自然地总结出科举考试诞生的意义,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的完善

  1)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讲考哪些科目?让学生了解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2)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提出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并运用图片展示科举的有关图片和具体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提问):

  设置问题: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措施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对于唐太宗的贡献,让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3)然后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指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对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得出结论。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第三段的内容。对外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第 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并多媒体出示第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3)课堂小结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板书作结。)

  (4)检测反馈

  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精选习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加强难度,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疑惑并指导解题方法。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的推陈出新是隋唐时代突出的特点,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这一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就重点讲述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五个皇帝在确立、健全和完善科举制度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给隋唐社会带来的耳目一新、令世界向往的变化。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在安排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不但使学生对这一制度的有个初步地了解,也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的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的知识点有:科举制创立的标志、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以及科举制的影响。

  2.本课的重点:科举制的影响及对它的客观评价。隋朝以前,选拔官吏注重门第高低,而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和原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给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成为隋唐时期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但如此,以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做法对后代,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课的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任何一项制度的确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科举制也一样。不可否认,科举制的创立和逐步完善给当时的社会特别是唐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影响并正确评价成为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可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查找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通过课前预习,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如做手抄报、讲故事、列表格、编谜语、演小话剧的等来表现本课内容,既培养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综合能力,也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

  2)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发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具有批判和怀疑等创新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3)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并竞答的方式讨论解决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以及竞争的意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性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输送新鲜的`血液,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在12—13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形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再予以适当的点拨,如想象“如果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怎样选拔人才?”“如果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希望国家怎么做?如果得知今年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赋诗,你怎样应考?”等等,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五、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开始,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知识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鼓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的广阔空间,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统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六、教学过程设计:

  1、预习:

  课前鼓励学生预习课文,可翻阅资料,上网查询,通过自选方式找到与课题有关的知识。这样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习的空间扩大,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参与、发展的的余地,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材料整合:

  把收集到的大量资料,经过小组交流、筛选、整理,以最合适的方式(列提纲、做手抄报、讲故事、画表格、编谜语、演小话剧)加以表达,以备课堂共享。整个过程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指点。

  3、课堂交流:

  1)桌椅重新组合,每组学生围坐一起,便于课堂讨论。同时在黑板上挂出准备好的小组竞争发言登记表,以便课后总结。附:

  小组发言登记表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相关文章: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反思10-08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精选】地理说课稿04-06

《秋天》说课稿04-03

《画》说课稿04-02

蜡烛说课稿07-01

功率说课稿07-01

匆匆说课稿07-02

穷人说课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