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15篇[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兰原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她17岁那年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而造成瘫痪。在接受治疗期间,她以“桑兰的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这篇课文共有7个小节,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负伤,在伤痛治疗期间,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表现出了这位中国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的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课文的重点是3——6小节,难点是理解“微笑着承受一切”的真正含义。
描写桑兰受伤后表现的的句子最能体现桑兰的坚强,这些语句需要学学生通过揣摩并加以体会。在课堂上学生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感悟了主人公是如何向命运挑战的,也就能懂得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才能感悟主人公的坚强,才能感悟“微笑着承受一切的” 真正含义。这篇课文是母语给予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之文。
二、学情简介
这个班是我本学期新接的班,师生之间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磨合。因此在课堂上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梯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来提高他们语文能力。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来说理解其来并不是很难,但要通过桑兰的所为,让学生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引导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懂得面对困难、挫折。从这个角度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上这课之前,我上了35课《创造奇迹的人》在课堂上学生同过品词品句,理解海伦凯勒与病魔斗争的一生。通过拓展延伸懂得了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是要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总会取得一定的成功。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就为52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目标二:运用课外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目标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兰的坚强。
四、具体实施
这篇课文可以抓住三个词串连课文:不幸——坚强——微笑。本课学习共分四个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简短的介绍:同学们,万人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北京举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阳光女孩名叫桑兰,是星空卫视《桑兰2008》体育特别节目主持人,而7年前的她还是一名在跳马比赛中身轻如燕的国家体操队的队员。7年前,7年后,命运如此改变,在桑兰脸上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微笑)
(上课伊始多媒体出示桑兰坐在轮椅上主持节目的照片、及她还是国家体操队的队员的照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直观地就发现了两张照片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桑兰的微笑。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进入情景,又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学生带着微笑第二次读课题的时候从感情上已做好了学习课文的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桑兰
1、请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桑兰的运动生涯的句子?
2、就在这短短的运动生涯里,桑兰赢得了许多荣誉,
(多媒体出示桑兰获得的荣誉。这个课外资料的补充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学生在饶有兴致的朗读中对桑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桑兰是一位多么有前途的跳马选手,为理解句子“这真是天大的不幸”起辅助作用)
3、这些荣誉足可以看出桑兰是一位多么有前途的'跳马选手,可是1998年7月21日的晚上,(引读、生:桑兰……)
(以读带讲很自然地就进入了第二节重点句的理解,避免了烦琐的讲解)
4、突如其来的一切,对桑兰来说,这真是天大的不幸!
①齐读句子。
②看书思考:天大的不幸是什么?
(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重点的理解,真正感受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切对桑兰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
③指导朗读:再来读读这句话,把我们刚才理解的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同样内容的朗读,却读出了各自的韵味。有的学生用沉重的语气读,有的用惋惜的语气读,体现了个性化朗读。)
三、研读课文,感悟品质
(一)、抓重点词句
1、不幸中之大幸,桑兰的命保住了,面对这天大的不幸,桑兰表现得如何?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概括吗?
(找到了“坚强”这个词,也就找到了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桑兰表现得非常坚强?请默读3——6小节,划出有关句子。(出示四个句子)
(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研读这些句子呢?在试讲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感悟人物品质,但老师们感到这些句子理解起来不是很难,要让学生去谈,也谈不出什么,这样设计效果不是很好。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l在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她(没有掉一滴眼泪),这令(队友们)感动。
l在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她(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令(医生)感动。
l在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这令(周围的人)感动。
l在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这令(所有的人)感动。
(词句所蕴含的情感只有“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练习涵盖了文本中3——6小节的内容。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练习必须先要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练习,。它将学生学习内容画繁为简,画难为易,体现了一个语言训练的过程。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可以从书上直接提取答案,可以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学生既习得了教材的内容,又进行了语言的操练,达到了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发展,从而积累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就沿着这四个句子铺设的心路一步一步走进这位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动了(队友们)、(医生)、(周围的人),所有的人。此时此刻孩子感动,老师感动。我认为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千万不可丢失掉这份美丽的“感动”。)
3、现在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个小节,肯定比刚才读得好!
(此时,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内心会涌起一种深深的感动,他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他们饱含深情和敬佩,真正走进了文本。他们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次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在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以读促情,以读悟情,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二)、审题,提升认识
1、现在,没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看,微笑着承受一切,桑兰要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经历了前面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将前面所理解到的内容联系起来从桑兰身体上要承受的的伤痛到心灵上要承受的的伤痛全面的来谈。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就真正理解了课题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关注桑兰的现在
1.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一切,不管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痛苦,桑兰全都承受了,而且是微笑着承受。桑兰就是在用微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就是因为坚强,天大的不幸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不幸之人,无用之人。相反,是坚强使她成了一个大幸之人,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桑兰在做什么?忙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关注桑兰的现在。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2、想看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吗?这一幅幅画面,这灿烂的微笑,已证明了桑兰没有向命运低头,她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
(从今天的桑兰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桑兰能由一个不幸之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幸之人的原因。学生在寻找这个信息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学生与现在的桑兰建立对话的过程,学生看着他的现在,想想8年前,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深刻的。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这种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他们就会感觉到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学生阅读信息足了,生存教育、共存教育的本质才能走进学生。)
(二)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坚强人物的事例还有许多。贝多芬就是其中一个,老师将许多资料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才制作这样一个幻灯片。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在老师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制做电脑小报,幻灯片。
(课外资料的补充,目的有两个:(1)、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扩大学习空间,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人生体验。2、起一个导向作用。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在平时的学习中,上网获取的资料应进行再加工,而不应是一种信息的叠加。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在以后的实践中他运用信息的时候就会像老师一样进行整理加工。时间长了学生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2、诵读小诗,情感升华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52课,感悟桑兰的精神。现在,桑兰已经是自信、乐观、坚强的代名词。她的微笑已经被人们称之为“桑兰式的微笑”。让我们也来学着像桑兰那样微笑吧!笑一笑。让我们带着微笑读读这首小诗。
当我们遇到烦恼时,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让我们微笑吧!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
(创设情感,让学生进入诗中,感受其境,感受其情。我本人是很喜欢诗的,也喜欢用自己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学。诗是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拥有这种创造。这也是母语教育要思考的,要做的。这首小诗很简单,简单的学生一读就懂,但诗的美韵,诗言有意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无穷的。教师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最后很诗意地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到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自然流淌,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随着二期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有许多情况是教师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这堂课结束了,但我认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新一课刚刚开始。
优秀说课稿2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作指导方针,更好地落实国家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突破口,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运动的满足,同时让学生在运动中健身,在运动中合作,在运动中创新,在运动中享受,在运动中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主体学生是xxx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情况,场地器材加以分析
三、教材分析
本次课的教材为xxx教材,属于xxx系列,单元,模块。并对这一教材简要分析。得出重点,难点。
四、重点、难点
五、教学目标
从教材的分析,重点、难点确定了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的设计和学练,知道团队精神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作用。
2、在练习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拓展练习内容,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胆实践,活学活用。
3、学生在活动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体验人际关系和竞争合作的重要。
六、教学过程
1、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交往和生理心理机能变化等规律,根据学生的经验背景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
2、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把课堂学习作为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组织形式和小组间的自主、合作等学习方法的运用,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成为生动活拨的课堂。
3、采取开放性大课堂教学法,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实现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目标。
七、总结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完成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中融合运动技能、运动体能,身体健康和合作参与为一体,符合新课改精神,以后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来调适自己的教学,这也是我基于上述分析,本课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教法: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线,主要采用“先练后教、自主学习”,讲解示范法、分层分组法,采用设置情景法、巡回指导法、语言提示法、比赛法等,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法:采用观察模仿法进行尝试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达到乐学、会学、会用善于合作。
优秀说课稿3
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最重要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二、说教材
数字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数学活动,以情景故事为主线,把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说活动目标
大家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根据中班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感知7的物体数量,理解6添上1就是7。
2.学会把物体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完整。3.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本次活动的认知目标为重点,技能目标为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为活动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开心农场》等。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帮助幼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六、活动总结
最后说本次活动的亮点,本次活动是游戏法与情景法的.相结合。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创设的情境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法让幼儿在趣味性、游戏性的活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去探索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充分去自由探索和体验,通过探索操作法、小组讨论法、趣味游戏法,让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八、说活动过程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把活动过程分为6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会以游戏的方式进场,师幼互动开汽车,教师要求幼儿开车前报一下人数,进入创设的情景——农场。此游戏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1-7的数字,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后,教师运用启发提问法:到站啦,我们来到了开心农场,很开心,看谁来了?屏幕上出现小狗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达到活动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先出现6个物体后来加入了一个物体,成为了7个物体,意思让幼儿理解6添上1就是7,出现了小狗,小鸭等生活中认识的事物,贴近幼儿的生活,过程不断的重复,方便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环节,游戏部分,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当幼儿的专注力下降的时候,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室里布置了两棵树,上面挂满了水果和蔬菜,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请每位幼儿手里拿着一个篮子去摘7个水果或者蔬菜,然后师幼一起来验证幼儿的操作。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教师先示范,“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打包袋,装7个水果或者蔬菜,并把你们的点货单填好了,一起送到跟你衣服身上对应数字的篮子里放好,要把篮子的袋子都装满了水果或者蔬菜哦!”教师提出要求,要求幼儿拿到点货单先写上你身上的号码,然后举例子说明,“例如你拿了3个西红柿就记录在点货单上,明白吗?如果我们干着又快又好,农场主说可以送一袋给我们带回家分享。”让幼儿自由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记录卡并验证。
第六环节,结束活动,教师小结完后就请幼儿上车回家,出发回家前让幼儿点一次人数,再一次感知7的数量。
九、说活动延伸
五大领域是相辅相成的,我会把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投放到数学区或者益智区等各个领域,让幼儿的兴趣得到持续的发展。
优秀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一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二单元的第一小节p10-12。它包括圆柱的高、底面以及其半径、直径,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侧面及其展开图。教材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实物抽象概括出它的几何图形,然后再研究它的特征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则放在后面。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深入研究并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之后呈现的,它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圆柱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指出圆柱的底面及其半径、直径、高、侧面。
2、认识并绘制圆柱的几何图形。
3、掌握圆柱的特征、能列举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并能根据图形名称,再现它的表象。
4、归纳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图与圆柱的关系。
5、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圆柱的特征及侧面展开图的运用。
(四)课前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形实物若干,制作投影片。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各一个,圆柱模型一个。
二、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采用“生疑——探究——释疑”的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并同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本课的导入上,就抓住了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我先将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放在讲桌上,提问:“你们能将这些物体分类吗?”学生会及时回答:“能。可以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接着我让一名学生上前分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像罐头盒、茶叶盒、药瓶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我们简称圆柱。”然后,我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圆柱,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最后我根据实物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提问:“实物与几何图形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实物与几何图形对比,能帮助学生形成圆柱的概念,并加深认识。
接着,我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前我们研究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你们能自己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吗?”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数学逻辑性强,教学中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操作实验。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将为学生创设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学习。
1、探究圆柱 的特征。
我先投影几个问题:
①圆柱有几个面?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②同长方体、正方体比较,圆柱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后,让学生取出自己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并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研究圆柱的特征。再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做到互相启发。最后指名汇报,并完成板书。提问:“圆柱的高有几条?”最后,让学生画出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圆柱的高,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1、探究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我投影问题①:
将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先引导学生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指名汇报,总结。
投影问题②: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操作验证,并归纳本组讨论结论。然后分组汇报结果并板书。
提问:“除了会得到长方形,还可能得到什么图形?
“可能得到平行四边形吗?”
(三)尝试运用、激活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化,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我在设计练习时,力争体现出层次性,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1、基本练习。
①辨认圆柱的几何图形。
②测量圆柱实物的底面直径和高。
③一个圆柱高5cm,底面半径2cm,将它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这三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拓展练习。
①一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π倍,那么将其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形。
②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28cm,这个圆柱 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
通过这两道题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考题。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永远保持旺盛的兴趣,我在每节课上都会设计一道思考题。这节课的题目是:将一个长6.28cm,宽3.14cm的长方形硬纸片做成一个圆柱,有几种做法,它的高和底面半径分别是多少?(接头不算)
此外,练习是要“讲”与“评”上下功夫,重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讲解能力训练。thank
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1、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实施综合性学习,了解名人或自己熟悉的人的成长故事。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本课采用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使少年周恩来立下宏伟志向。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周恩来吗?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补充对周恩来赞扬的资料)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令人喝彩。(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的回答能受到当时校长的喝彩呢?学习第三部分体会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读书目的的与众不同,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为周恩来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所折服。然后质疑: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抱负呢?引起学生思考,学生探究之心马上被调动起来。
第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抛出问题“有一个词语能概括出周恩来为什么读书”,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自渎课文一二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中华不振”。然后分别体会这两处句子的内在联系。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发现第一次是伯父提到“中华不振”,而第二次是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教师追问:“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
第三、细读品味,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体会周恩来思想变化的过程,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
1、读中思。在中学段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段内容是课文重点内容,是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直接原因,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读中品,读中议,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三次谈体会,三次谈疑问,让学生体会那位妇女的可怜及中华不振,从巡警的“不惩处洋人却训斥中国妇女”的做法中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悲及中华不振,从围观者的“拳头和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的表现中体会中华不振。然后更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品味语言
优秀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赤壁赋》。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性。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我来分析下教材)
二、教材分析
《赤壁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感悟自然”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所作。本文运用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作者力求派遣苦闷,顺应自然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只是直观经验的积累,还没有转移到“鉴赏的”的层面。
2、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学生已经粗知了文章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二是把握文章主客问答中蕴含的哲理,学习古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诵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2课时(我将以两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下面我将说说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不如意事时常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也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今天我们就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那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升华的灵魂。”
接下来我将用ppt来介绍苏轼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及赋的基本知识。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2、下面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整体把握”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
(结合板书)
第一段写了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写了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写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写了随缘而安地态度,第五段写了忘情尘世的洒脱。全文的情感基调是由逍遥游乐的欢乐转为人生失意的悲哀最后变成乐观与旷达的情怀。本文“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写景时,以景动人;写情时,以情感人;说理时,以理警人。全文感情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
3、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是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板书设计:
1、 月夜泛舟 欢乐 以景动人
2、 悲凉箫声
3、 人生失意 悲哀 以情感人
4、 随缘而安
5、 忘情尘世 旷达 以理警人
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国标版第五册49-52页上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突出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小细节入手,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钟面和彩条的直观图形,并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区别,学会两种记时法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时间的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在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做好铺垫。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一昼夜钟面变化的过程清晰展现,从而让学生自主理解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简到难,从易到繁,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内化所学知识。让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互换在练习中牢固掌握。
4、生活中来,生活中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把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生活情境入手,变陌生为熟悉,变死板为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再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五的晚上,小明接到哥哥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明天7时会来看望他。第二天早上,小明起了个早,等着哥哥的'到来,可左等右等一直到了8时也不见他哥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通过新年钟声的敲响,建立0时的概念。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了24时记时法。
2、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多媒体演示小学生一天生活中的10个片段,让学生通过图中钟面上所示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并能在彩条上指出这一时刻的具体位置,如:子夜0时,星星眨着眼睛,小明正在睡觉;上午8时,小明在升国旗;上午10时,小明在上课;中午12时,小明在吃午饭。再让同桌讨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下午3时,小明和同学在踢球等等,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讨论中归纳出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明确两种记时法之间转换的方法。
三、练习
1、找朋友
13张卡片(让拿着同一时刻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让学生首次独立进行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晚上12时 上午6时 下午3时30分 下午2时 晚上7时 中午12时
6时 14时 12时 19时 0时 24时 15时30分
通过找朋友游戏,进一步巩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着重理解晚上12时,0时和24时表示的是同一时刻,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
2、谈话:同学们学会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吗?(同学之间交流)
课件演示:(各门口写的时刻)
归纳:24时记时法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电视广播、交通、邮电中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
3、谈话:你们非常顺利地解决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顽皮的小闹钟也来凑热闹,时钟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能把它找出来么?(自己填写、交流)
4、唐市中心小学辅导组为了让同学们能在学校里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大队辅导员老师特地在每周的星期四开展了一个《红领巾广播》,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告
上午8是20分 新闻快递
中午12时 儿童歌曲欣赏
下午1 时 健康教育
下午3时30分 优秀习作来稿
5、为小明合理制定星期日一天的作息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早上要去锻炼身体,看望生病的张教师,中午想去吃肯德基,下午和哥哥一起去沙家浜,晚上上奶奶家吃晚饭(每人发张表填写、交流)
时间 事情
巩固练习阶段,我们设计安排了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同学们今天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还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怎样掌握时间的吗?(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
古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发明了钟表,就是提醒我们后人要好好珍惜时间,那你们打算怎样珍惜时间?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小朋友都好好珍惜时间。(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优秀说课稿8
《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
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
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
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当今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
二、探究感悟:
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我利用早读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活动一:“焦点访谈”
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编导,速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附: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
信客的一生: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
活动二:“创意大比拼”
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
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
由两个问题引出:
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
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使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精神品质,而且也能审视自己,达到德育的目的。)
(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读赏析
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我选了臧克家的《老马》做比较阅读。(播放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
我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的点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作者个性气质、不同的语言习惯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等)和修辞等多方面赏析语言,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精神和性格的,又是如何通过精彩的句子提升文意的。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秋雨散文“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可让学生了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
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请同学模仿本文语言,为两信客写“墓志铭”。全班展示交流后,师出示“墓志铭”示例。写“墓志铭”既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为了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我还提供了余秋雨的相关资料及作品,编排作品名,连接如下:“《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推荐学生阅读,扩展视野,并巩固本课所学。
五、总结感言:
苍凉孤寂原是生命的一种底色,信客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磨难,但历史的沧桑演绎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好人终有好报!祝天下所有任劳任怨、宽厚善良、默默奉献的人们一生平安!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1、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教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酶和ATP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植物、动物和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过程和特点。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地基础,是生物地最基本的特征。所以说它是我们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建立在初中教材中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上,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
(2)叶绿体中色素的探索,教材通过实验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使学生自己动手,亲自看到从上到下依次的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的出现。
(3)光合作用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首先,教材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从而引出根据是否需要光,将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之后教材对这两个阶段分别从反应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两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辨证结论。紧接着讲述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最后还补充了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意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小结」:所以说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B:理解)
(2)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A:知道)
(3)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过程及其有关问题; (C:掌握)
(4)光合作用的过程; (C:应用)
(5)光合作用的实质; (C:应用)
(6)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C: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研究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2)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方法。
(3)初步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渗透“线条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
(3)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光合作用的场所;
3、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合作用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的选择
1、 坚持启发式家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具体方法是: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复习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归纳总结出结论;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教室,将许多地方用多媒体课件来表达,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二)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如何从本节的学习中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好在教学中用到的多媒体课件。
二、引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 讲授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
(二)讲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根据概念,导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把它和初中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到光合作用的发现。
(三)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stley,1733-1804)在1771年所做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而引入以下几个著名的实验。
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 Sachs,1832—1897)做的这个实验: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现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lmann)用水绵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他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再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他的实验证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中的应该注意的地方;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问,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
恩吉尔曼的实验巧妙之处
A 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不仅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观察和分析研究。
B 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进行。
C 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水绵细胞中释放氧地部位。
D 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的对比实验,从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n)和卡门(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氧地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这两组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四、结束新课
简单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思考题: 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优秀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之中。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及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同时也为今后研究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十分重要,它对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定为指数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应用,难点定为指数函数性质的发现过程及指数函数与底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指数函数图像、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思考问题片面不严谨。
2、教法分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采用先学生讨论,再教师讲授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师的讲授来纠正由于学生思维过分活跃而走入的误区,和弥补知识的不足,达到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效果。
3、学法分析
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给出的实际例子,使他们发现指数函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再根据高一学生爱动脑懒动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描点画图,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继而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与 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与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问题2:折纸问题:让学生动手折纸
学生回答:①对折的次数 与所得的层数 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②对折的次数 与折后面积 之间的关系(记折前纸张面积为1),得出结论
问题3:《庄子。天下篇》中写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学生回答:写出取 次后,木棰的剩留量与 与 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遇到挑战,激发斗志,又引导学生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共性,体验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入两种常见的指数函数① ②
(2)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指数函数模型,便于学生接
受指数函数的形式。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设计意图:充实实例,突出底数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 分别以 的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指数函数定义作铺垫。
(三)新课讲授
1.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含义:
设计意图:为 按两种情况得出指数函数性质作铺垫。若学生回答不合适,引导学生用区间表示: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 ”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
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 会有什么问题?(如 ,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 会有什么问题?(对于 , 都无意义)
(3)若 又会怎么样?( 无论 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 。
在这里要注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设计意图:认识清楚底数a的特殊规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并为学习对数函数,认识指数与对数函数关系打基础。
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指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必须在形式上一模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2:若函数 是指数函数,则
3:已知 是指数函数,且 ,求函数 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定义和呈现形式的'理解。
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象
画函数图象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师与学生共同作出 图像。
设计意图:在理解指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 时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教师亲自板演,学生亲自在课前准备好的坐标系里画图,而不是采用几何画板直接得到图像,目的是使学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并为以后画图解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础。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 的图象,观察分析图像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数函数 的图象特征,进一步得出图象性质: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像讨论指数函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尽量由学生自主得出性质,以便能够更深刻的记忆、更熟练的运用。
师生共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底数a的关系,并具体分析了函数值的分布情况,深刻理解指数函数值域情况。
(四)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
(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 的大小 :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结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 的图象,比较 的大小。
优秀说课稿11
教材分析:《赵州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共4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而且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美观一段。
2、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重点)
3、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难点)
学情分析:中年级的学生已对字词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流程:
作为中年级的学生,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课紧紧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进行。
一、 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
二、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读课文,找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这样引导:大家都知道,聪明的孩子爱提问题,又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比比谁最聪明,下面咱们就自由读课文,在你仍然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看谁提出的问题是最有价值的。
(生读课文,找问题)
2、同位交流。
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浅层次的问题,如一一解决,肯定会浪费大量时间,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找问题找得非常认真,而且在课本上圈画了不少的小问号,那么我们这些问题里面,到底谁的.问题最有价值呢?教给大家一个方法:把你的问题与同位交流,如果他帮你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你帮他解决了问题,那么你就是他的老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谁都解答不出来,那么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会在同位交流中迎刃而解。剩余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问题。
3、班内交流。
预设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作者是如何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泡泡鱼里提到的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说赵州桥的建造是一个创举?
……
三、 深入课文,解决问题
1、 理解雄伟、坚固
幻灯出示,初步学习作者利用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出雄伟。既初步学习了说明文中列数字的表达方式,又借助这些数字读出赵州桥的雄伟。
幻灯演示拱形设计及桥洞的作用,理解坚固,并读出坚固。
2、 理解美观
幻灯出示龙的不同姿态,想象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读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想活了一样”,并做同位动作演示,反复读,读出美观。
借助幻灯填空,达到背诵的程度。
3、 理解过渡句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学习其好处,并知道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4、 理解创举,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换词,“创造”行不行?出示现代大桥作比较。
四、 总结
1、 填空:
( )的赵州桥
( )的李春
( )的古代劳动人民
2、 带着自豪、赞美的感情朗读全文。
优秀说课稿12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优秀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再来一次》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课的课文。这是一篇儿童生活故事,写小加在跳马游戏中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跳,在妈妈的教导下明白重要的是应该努力去做。全文语言质朴,由始至终是妈妈和小加的对话,在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孩子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挫折教育的范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会认读生字“扒、吞、咽、丧、戏、努、绝、弃”。能用“专心”、“不由自主”各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失败能发表看法,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教学难点:懂得做一件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要努力坚持的道理。
二、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能借助拼音独立读通课文。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本课主要是对话,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体验人物的感情。以读促思,以读促悟,重点理解小加跳马时的心里想法,和妈妈劝告、鼓励小加的话,使学生明白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努力坚持的毅力。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说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伴以恰到好处的点评:当你在足球场上漂亮地进了一个球时,观众们会大声对你喊:“再来一次!”当你学骑自行车摔了一跤时,爸爸会鼓励地对你说:“没关系,再来一次!”当你在回答问题时,因为紧张没有说清楚意思时,老师会亲切地对你说:“再来一次!”
这时学生已经从图片的解释中发现了“再来一次”,这时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再来一次”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一)初读课文,回顾生字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课件出示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采用请小老师教读、个别认读、齐读,选词语造句等方法让学生回顾生字词。
然后我用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同时请学生轻声跟读,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整体上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把握。
(三)细读课文,感悟延伸。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听老师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第一自然段我先范读,让学生说一说从老师的读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小加不高兴的。最后让学生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加不快乐、难过的心情。
教学第2~7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小加究竟遇到了什么难事。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便于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读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试读,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竞赛氛围,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好,配合得好。然后老师也加入进来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不同人物的心情。
8—12自然段是学生重点应领悟的`,其中妈妈的话是要求学生重点理解的。因此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妈妈说的话,指名学生充分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从妈妈的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分角色读一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妈妈说的话。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因此,我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用 “ 面对失败,我认为 __ __ 。 ”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失败的经历时是怎么做的。学先自由练说,再点生发言。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再来一次
妈妈 小加
专心做 失败
不放弃
优秀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妖娆、巍峨”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情感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了解西部,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多次,充分表现了筑路大军遇到困难时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内容鲜明,语言直白简洁,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确定为: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四、说学情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学生对本课背景不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课前又没有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为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上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析,
我主要采用情境激情法,通过画面和音乐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指导法,运用阅读提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朗读感悟法,抓住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朗读中体会情感等。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学生自读感悟后,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如“昼夜、反复、彻夜通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语,感受到建设者充满智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抓住朗读,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整体感知,思考问题采用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在解决难题时,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建设者在修筑风火山隧道中所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天路》;
2、引言导入新课
二、读题质疑,明确目标
1、读了课题,你头脑中浮现了哪些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准确;
2、边读边
: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读后检测。
四、读中感悟,体会精神
1、学生默读感悟
默读课文4---9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用~~~画出相关句子。还可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高原冻土
学生交流句子,引导感受困难;
读悟克服困难的句子,体会建设者的精神,引导朗读;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学生交流句子,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精神。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齐读10——11自然段;
2、简介青藏铁路
3、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七、说教学反思
优秀说课稿15
一、 我的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优秀说课稿02-17
优秀的说课稿04-28
优秀说课稿07-02
优秀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优秀说课稿12-05
优秀获奖的幼儿说课稿07-03
自然之道优秀说课稿07-27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7-29
小学语文优秀说课稿04-28
幼儿小班优秀说课稿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