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圆明园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组第21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讲述的是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毁灭的经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本课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在本组以“勿忘国耻”为专题的学习中起到引领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所面对的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此之前的学习让他们已经具备了理解文章和体会荣辱的能力,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同时也能树立兴我中华的意识,但是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我们的生活环境与之前大不相同,所以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体会当时我们所受的屈辱,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玲珑剔透、蓬莱瑶台、建筑宏伟、瑰宝、灰烬”等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反复阅读能够背诵3、4自然段,体会圆明园的宏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能够热爱祖国,有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能够体会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昔日辉煌之景。教学难点是能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同时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那么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利用多媒体让他们更好的体会当时的情境,置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那么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在师生合作中读懂课文,体会圆明园毁灭价值的不可估量。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抓重点词语、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辅以多媒体教具,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六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整体感知、深入体会、谈感受、迁移拓展、作业小结,下面对我的六个环节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我将引出一个话题“同学们有没有去北京旅游过呢”这样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可以了解大家是否有去过圆明园,见过如今圆明园的景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其中激发起大家学习的兴趣,从而板书今天的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第二环节: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我分成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解决生字词的环节,我会让大家在读后先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为之后课文的梳理扫清文字障碍。然后让学生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中都讲了有关圆明园的哪些?这个问题之所以在这里提出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统领全文框架的问题,因为文章比较短,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通过两三个同学的回答就可以知道答案,我也会同时进行板书的书写:组成、建筑、收藏、侵略。
第三环节:再次朗读,深入体会。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不待老师讲。鉴于此,本环节中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先让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基本都可以找出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之所以在这里会问这个问题,是为后文更好的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奠定基础。
其次,我会接着上面一个问题继续问:“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来突出圆明园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个问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这么问可以引起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接下来,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让大家阅读2-4自然段,说一说最吸引大家的是哪里,待会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回答的意识,在这里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来体会以下重点词句的含义:
1.“众星拱月”
2.体会“有…也有…有…也有”,3.“不仅有…还有…”的句子
4.体会“…不但…还…”,“上自…下至…”。这一部分的学习也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再次,我会按照课文课文的顺序,来进行提问:“这么宏伟,有这么多瑰宝的大园子,他究竟遭受了什么啊?”在大家的回答之后我会引导学生来体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来升华作者对于毁灭圆明园的遗憾和愤慨之情。
最后,我会问同学们“化为灰烬”在这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而感情?来用一个问题总结这篇文章主要抒发的情感。
第四环节:观看影片、谈感受。我会组织一个影片观看的活动,让大家能够借助多媒体走向150年前的历史,结合当时的环境深刻体会当时侵略者的残暴和祖国的软弱。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文章的3-4自然段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所以和大家一起来试着背诵。
第五环节:作业小结。根据新课标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查阅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文献,下一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作业可以激发血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我的板书以文章写作的线索和作者所表达大感情来设计,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2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根据我们学校的“六段”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设计了一下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预习汇报
2.掲题引读小组合作
3.成果交流精讲点拨
4.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5.个性练习反思矫正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习汇报
导入:
出示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说的一句话:“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通过这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随着老师一同走进这个举世闻名的圆明园。
预习汇报: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文的朗读情况。出示常规要求“三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在预习中有哪些收获?可以是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可以是从读文中获得的一句话、一个词等。
3、质疑: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得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决解决的放到文中共同解决)
环节二、掲题引读小组合作
过渡:总结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老师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幻灯片出示:为什么圆明园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称它为建筑艺术的精华?
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在文章空白处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小组讨论,组织好语言,准备交流。
环节三、成果交流精讲点拨
围绕掲题引读中提出的2个问题,总体上是分两部分进行的。
1.让学生细读探究二、三、四自然段,通过读、悟课文语句,发挥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激发他们的我国古代灿烂文化无限热爱之情。在这部分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抓住“圆明园中有什么?”。
(1)宏伟的建筑:众星拱月的布局、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2)珍贵的文物
(3)名人字画
(4)奇珍异宝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这些画面。并指导朗读,读出这种美。
幻灯片出示一架大炮,问:这是什么?然后播放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看完资料学生谈感受:愤怒、痛恨、惋惜等等。
3、抓住文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先读在写,读出这种心情来。
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指导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心,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环节四、总结全文,提升情感。
这一节课的总结,我主要抓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来总结。我是这样设计的: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生齐读。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环节五、个性练习,反思矫正
我本着练习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观点,因此我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课的板书设计:
宏伟建筑勿忘国耻
珍贵文物化为灰烬
名人字画振兴中华
奇珍异宝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3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把本课共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比仇恨。文章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圆明园是怎么样一座园林。是举世闻名、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二是写了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作者运用一美一凄的写作特点,使人们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语文学习知识和能力维度、语文学习方法和过程维度来安排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则是按照以上三个维度来制定的:
1、由通读课文到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奠定情感基调,以情促读,从中体悟情感。
3、把阅读、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
的责任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运用不同角度分类介绍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在授课中借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比较,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以读代讲、集体讨论的方法
读是阅读中最主要的,教学生读通、读懂,自己从中获得知识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的多。集体讨论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加,同时互相交流能使学生萌生自己探知的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激情导入:今天的中国让国人自豪、让世界惊叹。然而100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西方列强不断入侵我们中国,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上空烟云笼罩,发生了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惊叹的事情。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预设)是的,圆明园被毁灭了。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学生书空)
(预设:毁灭意味着什么?)
也就是说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让我们齐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以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一)指明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二)理清层次,随文理解
1、读文思考:文中都写了什么?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评价圆明园的毁灭?
2、板书:(不可估量)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那昔日的辉煌。
三、品读课文,走进辉煌
(一)细读课文,品味辉煌
1、集体交流2—4自然段:要求在重点词句下划上横线,并批注。
板块一:独特的布局
(1)圆明园的布局是怎样的呢?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2)理解“众星拱月”的独特布局。(板书:众星拱月)你能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众星拱月”的意思吗?(通过联系上下文辅助理解)。
板块二:各异的景观
(1)引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2)语段比较练习,学习作者从多角度分类描写事物及巧用连接词的写法。
①看,老师把这段话的第一句,作了一些改动(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觉得这样改行吗?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通过比较,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文运用连接词“有……也有……”分类介绍,层次清楚,读来富有节奏感。)
(3)提示背诵: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
②教师小结:课文运用连接词“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从不同角度分类(景物的种类、建造方法、建筑特色三个方面)具体介绍园内景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据史料记载,园内还有许多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呢。
仿写句子(出示课件练习,自由选择一句)
例: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①圆明园中饲养着许多珍禽异兽,有____的丹顶鹤,也有____的绿孔雀;有____的猴子,也有____的狮子。
②圆明园中种植着许多奇花异草,有____,也有____;有____,也有____。
(6)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学会了运用文中的介绍方法。
圆明园内有这样的奇花异草,还有各种珍禽异兽,它确实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瑰宝精华)
板块三:珍贵的收藏
(1)过渡: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
文物。你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圆明园的辉煌呢?
(2)理解“上自……下至……”的时间长(跨度有2300年)
(3)师再引“所以,它又是……”(板书:博物馆、艺术馆)
在教学圆明园昔日美景部分时,做到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自助学习方式得以有效落实。
(三)欣赏昔日圆明园,谈感受。
(有利于让学生激发情感,留下悬念。)
(四)小结设疑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通用4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爱国行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及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本课的重点设为:
1、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
2、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巨大损失,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设为:
1、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文章题目明明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为什么通篇竟花大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五、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3D复原图》,再现它昔日的瑰丽景观,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由此生爱。同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交流、展示评研等环节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展示能力。本课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辅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六、教学过程:
本课对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只有学生充分的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才会对它产生爱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爱,才能有对侵略者贪婪、野蛮的罪恶行经有更深刻的仇恨,才能对作者心灵相通,披文入情,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一是它的毁灭。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大屏幕播放《圆明园3D复原图》展现它昔日的壮观景观,使学生尽快进入对美好景观的憧憬,然后在出示圆明园的毁灭遗址,使学生产生不能一见的遗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渴望。
导入新课后,鼓励学生自由,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这一步的设计打通课内外界限,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走向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疑导思、导读。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2.默读、概括段意、思考。
第二段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
提示学生按照不同方面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第二自然段是一层,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层,介绍了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第四自然段是第三层,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逐层讲解,理解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3.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我话锋一转,圆明园的建造历程经历了200多年花了大量的.资金成为世界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化为一片灰烬,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剪辑,再现侵略者的贪婪野蛮。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谈感受。这一处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速了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课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远比仅凭文字的体验深刻的多。
4.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抓住文章结尾情感表达的空白点--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此时,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先读再写,读出这种心情来。此时我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让学生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指导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心,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
5.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师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惧资料,收集资料,这样的设计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扩大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问题的提出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泻,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把火,烧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让我们时刻记住——(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再现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既表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变化,也表现出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宏伟建筑 勿忘国耻
珍贵文物 化为灰烬
名人字画 振兴中华
奇珍异宝
【《圆明园的毁灭》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06-27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03-24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15篇07-18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6-26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8-12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优秀03-31
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4-16
小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2-05
《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