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鹬蚌相争》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鹬蚌相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夹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的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与别人争执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解决生字,理清故事情节。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宽容善待别人,正确处理矛盾,明白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在读书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
四、说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
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
六、说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1出示战国七雄形式图),师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鹬蚌相争(一边写,老师一边教学鹬、蚌两个字)
2、知道鹬和蚌是什么吗。
鹬是一种在水边觅食的水鸟。课件2出示“鹬”和“蚌”的图画。它的特点是什么。(嘴巴尖而长,常在水边觅食,蚌带壳的水生贝类,它用两个贝壳合起来夹东西可紧了。)
鹬蚌相争,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故事讲的主角是鹬、蚌,它们在互相争斗。)有什么问题想弄明白的。(为什么争斗。如何争斗。结果如何。)大家很会提问,知道故事围绕一个“争”字。
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寓言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首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师纠正读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读懂课文:
1、对照译文读懂寓言故事,检查自学情况。
2、复述故事。
3、解决问题。
问题
1、鹬和蚌为什么争执问题。
2、师:我们弄明白了鹬蚌相争的原因,那它们又是怎样相争的呢。
引导学生读出鹬和蚌相争的语气。
问题三:师:那它们相争的结果怎样呢。
4、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交流。
6、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当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你认为应怎么解决?(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四)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注意环境、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简洁、明了,让学生在板书中理解故事的情节,明白寄寓的道理。)
鹬蚌相争
互不相让
鹬啄其肉←--→蚌箝其喙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很高兴在我们学校与百忙中的你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讨小学语文课。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语文课的粗浅认识,之后从说教材,说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鹬蚌相争》这节课进行说明。
我觉得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要讲字词句篇,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训练要扎实,评价要合理,不段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阅读课上要书声朗朗,要凸显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是课标的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我认为阅读课不可忽视写,我说的写指的是写字,写话,写文,板书。为什么学生写的字不规范,不漂亮,是因为教师的写不能起表率,或者说教师在课堂上不重视写。一个写字漂亮的老师,经常引导学生写字,学生的字体一定会大有进步。有的形近字或笔画数较多的字很容易写错,老师在课堂上强调、范写后再让学生练写两三遍,比下去之后让学生抄很多遍效果要好得多。我们的作文课都是每周一次,说实话,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作文课提高学习的习作水平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课中的有利资源,抓住火候,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这样写惯了,写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越来越高了。现在的公开课提倡用课件,有的老师把板书也设计成课件,我觉得这样很不好。好的板书就像一则微型教案,是动态生成的。电脑做的课件再精美,但它就像一瓶塑料花,没有根植的土壤,是没有生命力的。小语宗师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语文课要突出学淡化自己,老师尽量少讲,老师不要强势,课堂是学生的,不要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亮点是生成的,不是设计的,语文课上要反应学生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进步了,课就好,学生没有进步,即便老师激情澎湃、妙语如珠,课也会大打折扣。课件是好东西,该用的时候一定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尽量不用,没有必要用的时候千万不用。”我很崇拜贾老师,受贾老师的影响很大,我曾经用贾老师的话“亮点是生成的”做题目,写了一篇教学随笔,发表在《教育时报》上,文中有这样三句话: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靠的是我们用一辈子时间好好备课,好好上课。经验是积累的,成功是积淀的。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反映了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学生的进步就是老师最喜人的成绩!亮点是生成的,生成的亮点点亮学生,点亮自己,点亮我们阳光的教育之途!看了贾老师的文,听了贾老师的课和讲座,我还陆续发表了《享受本色之美》《与贾志敏老师面对面》《学习着,感动着》等文章,文中多多少少都有我对语文课的看法。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非常赞同于老师的观点。我认为:字,不一定要写得漂亮,但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话,不一定要说得精彩,但一定要准确、清楚、明白;文,不一定要写得优美,但一定要健康、真实、顺畅。株株幼苗成材,滴滴爱水浇灌:“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优秀是教出来的,绝非自然天成。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就像一篇优秀的作文,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绕弯子,做一些费时抵消甚至无功而返的劳动,要让听者听时累,听后耐人寻味。我认为语文课就是一扇窗子,要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爱上祖国的语音文字,爱上读书,爱上生活,爱上周围的人和物,为学生打开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说教材
《鹬蚌相争》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鹬蚌相争》的文言文改编的白话文寓言故事。文中描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只河蚌爬到沙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不知不觉睡着了。一只鹬鸟就见机啄食蚌肉,河蚌本能地合住蚌壳,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随着时间的溜走,鹬鸟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没想到激起了河蚌的逆反心理,它不但不松口,反而钳得更紧了。当太阳下山时,双方仍相持不下,就这样,它们都被第三者渔翁轻而易举地捉住了。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活中,与别人争执时应该宽容、谦让,否则,真的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标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片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通过朗读和复述,深入感悟鹬蚌相持不让的内心世界。
5、通过比较学习,感受现代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在读文中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饥肠辘辘”“反唇相讥”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其中蕴涵的哲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复述课文。
二、说理念
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故作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有教学价值的因素,设计简便有效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媒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朗读、概括、复述等基本能力,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朴素课堂。”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恰当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本课,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媒体铺垫法。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面对疑难豁然开朗。本文的“鹬”“蚌”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加上自己的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一目了然。“涟漪”一词学生较陌生,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涟”“漪”两字的偏旁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会印象很深刻。“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得词语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这两个词语中的“怡”和“暗”是重点词,学生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一下子明白其意并不容易,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说了词语的意思后再引导理解,这样就化难为易了。本文讲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泼有趣,适合表演,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以巧送礼物为由,激发了学生表演的欲望,为学生较好地表演《鹬蚌相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学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会复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朗读和复述课文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鼓励为主,不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讲故事背景:
同学们,战国时候,我国分为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课件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2、默读故事,制造悬念。(课件出示)
鹬(yù)蚌(bànɡ)相争
蚌方出曝(pù),而鹬啄其肉。蚌合而(qián)其喙(huì)。鹬曰(yuē):“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qín)之。
3、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让人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实话,老师不讲,能读懂故事的请举手。读不懂的很正常,因为这是一篇古文,能读懂的确不易;读懂的超常,希望你在这节课上有超常的发挥。
4、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鹬蚌相争》,这节课咱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让生仔细看课件中鹬蚌两字后生说笔顺,老师板书课题)你了解鹬和蚌吗?(课件出示鹬蚌图片让生描述,师相机补充鹬蚌的生活习性和经常以什么为食。)有人把古文《鹬蚌相争》改编成了现代文,并且写得生动、具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110页,让我们共同分享。
【好的导入语能很快吸引学生,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鹬蚌相争》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有史料记载,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介绍时代背景,可以使学生明白事情真相,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好习惯。出示文言文的《鹬蚌相争》,是故意刺激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白话文《鹬蚌相争》的兴趣。】
二、读通故事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读故事,师及时评价,及时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露”“禁”的音,并讲清楚什么时候读什么音,读好难读字“踱”的音,及时引导生理解“涟漪”(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舒适”(凭着生活经验谈理解。)“心旷神怡”(学生说了意思后,引导学生知道“怡”的意思是愉快。)“用尽全力”“无计可施”(引导学生说了意思后,让生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从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懊悔”“饥肠辘辘”(重点引导生理解“辘辘”的意思。)“暗自得意”(重点引导生理解“暗”的意思。)“反唇相讥”(重点引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蚌反唇相讥的话。)“怒目相视”(老师读本段,故意读掉该词,让生谈谈使用本词的好处。)“轻而易举”(学生读文后找到四字词语,说了其意后,老师相机鼓励,你们真是轻而易举地找到了,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一般在上精读课文的时候,老师会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新词是否理解,句子是否读通。这是一节一个课时的电教观摩课课,对于本文,如果还用老路子,不仅时间不许可,还费时低效,因为本课很多四字词语用得恰如其分,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老师或用图片辅助,或用动作演示,或用同义词代替,或用拆字法,让学生习得各种各样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有看到一篇文章就能读通的能力,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新词理解了,借助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语句,可谓一举多得。】
三、复述故事古今对照
1、奖励初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的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听过之后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
2、指名讲故事,注意用上下面的词语: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
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3、再次出示古文,让生说说古文的意思,引导生重点理解“曝”和“喙”的意思。
4、小结现代文和古文的优点。
现代版的《鹬蚌相争》生动,具体,古文版的《鹬蚌相争》短小精悍。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神奇啊!
【指名优秀者读全文,是对该生最好的褒奖,也为让学生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复述课文并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是本文的课后题,在教学中,相机把课后题融入教学中,扎实有效。再次出示古文《鹬蚌相争》,照应导入语,整堂课显得前后呼应,也巧妙地让学生明白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的优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兴趣。】
四、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故事读通了,会讲了,谁来说说鹬蚌相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老师及时板书“啄”“钳”“渔夫得利”)
2、赵王听了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学了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
4、交流。
5、小结。
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生活中有许多悲剧都是因为赌一口气,争执不下而发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固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有时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学会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读文后就让学生说说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会冲淡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学生非常熟悉课文后再说,水到渠成,短时高效。让生先谈赵王受到的启发,再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使本文的教学显得层次分明。】
五、巧送礼物激发表演
1、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乐意接受吗?
2、学生欣赏动画版的《鹬蚌相争》(课件播放)。
3、同学们,喜欢这个礼物吗?其实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是动画版的《鹬蚌相争》。鹬蚌相争的故事还适合表演呢,希望对表演感兴趣的同学利用大量的课文时间好好准备,争取把它演下来。演的时候,你们可要分好角色哟。)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故事的印象,也为学生课外表演《鹬蚌相争》打好了基础。】
六、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我们今天所学的故事是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2、交流。
3、同学们,《寓言故事大全》中有很多经典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大全》有古文版和现代版的,希望你们古今对照着看,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啄)(钳)(两败俱伤)
《鹬蚌相争》说课稿3
一、教学背景分析
《鹬蚌相争》是西师版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寓言更是这样。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谜语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寓言,还通过想象、练笔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四、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创编故事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1)溯本求源,在创设情境中理解寓意。
以猜谜语导入,抓住寓言故事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最后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故事当中,通过体会历史人物思想,理解寓意。
(2)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寓意
抓住“互不相让”等重点词语,通过朗读,谈感受等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词语内涵,帮助学生理解“鹬蚌相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真正原因,从而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想象,体验情感。
(3)片段练笔,落实情感目标
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当渔夫捉走了鹬和蚌,装在笼子里的鹬和蚌此时时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通过叙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寓意。读写结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使情感目标的渗透不落痕迹。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一、导入(谜语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猜画谜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2、了解寓言。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让学生明确先学故事,再学道理。引出今天所学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读故事。
在读故事环节中,紧扣文本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1、学习第1、2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了解故事的发生的时间、地点。紧接着学生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
2、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重点理解:蚌的“心旷神怡”和鹬为什么口水直流?最后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阳光明媚的上午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一只鹬鸟看见了,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学生自读第6~12段。边读边思考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初步讨论:引导学生从鹬鸟和河蚌的角度去思考。也许有学生同情河蚌觉得:是鹬鸟的错,因为它不该啄河蚌?也许有学生同情鹬鸟认为: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教师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点评。到底是谁的错?最终得出两者都有错。接着回归文本,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把有关词句圈划出来,并指导学生抓住两个角色话语中的关键词语“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相让、怒目相视”等进行角色朗读,体会鹬和蚌在争时的傲慢与不满,气愤与恼怒等心情,感悟鹬蚌相争时的情景。从而得出它们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双方都想让对方先放开自己,都不愿先退一步。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4、再读课文,争的结果怎样?
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双方都不愿先退一步,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说出:如果它们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话,鹬会被活活饿死,蚌会被活活干死,谁都不会有好下场!这就叫——两败俱伤!如果有渔夫走过来的话,它们一个不能飞,一个跑不了,就会被渔夫一起抓走,这就叫——渔翁得利!很可能会把鹬卖掉,把蚌用来煮汤喝……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超越了文本,打破了课文中原有的结果——渔翁得利,想到即使渔夫不来,鹬和蚌也会两败俱伤,延伸了课文中的句号,想象出鹬和蚌被渔夫捉走后的悲惨遭遇。在想象过程中,也经历着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情感体验”:惋惜、痛恨、替它们感到后悔等)
(二)明道理。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学生充分了解鹬蚌相争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让学生感悟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鹬和蚌为它们的争执不休付出了代价,在渔夫的篓子里的鹬和蚌此时时的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说一说,并把它写下来,全班交流。既让学生想象鹬蚌的对话的同时,明白各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讨论、交流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课件出示原文。)指导学生读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目的使学生对祖国的文言文有粗浅的了解,只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尝试阅读即可。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引导学生回忆还知道哪些出自寓言的成语?
四、总结
生活需要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使生活更加美好。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七、教学板书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涵。
鹬蚌相争
啄
鹬←---→蚌
钳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寓言两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两篇寓言小故事。其中,《揠苗助长》是根据《孟子·公孙丑》所写的一则故事改编;《鹬蚌相争》则是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的。这两则寓言一写宋国农夫拔苗助长,欲益反损;一写鹬与蚌互相争持,谁也不肯退让,让渔翁坐享其利,都是前面叙事,末了揭理,或者暗示道理。短小精悍,寓理于事,是两则寓言故事的共同特色——《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鹬蚌相争》则说明遇事必须考虑周到,防止斗勇好狠,两败俱伤。但两则寓言在写作特色上又各有侧重:《揠苗助长》侧重心理描写,农夫“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的心理变化跃然纸上,轨迹清晰;《鹬蚌相争》虽然不乏心理描写,但侧重的还是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人物刻画清晰,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揭示寓意。
两则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加之寓言故事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接触,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孩子来说,仅仅从语言和情节上来理解并不是难事。但想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必须在反复诵读及品味、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明白道理,提高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预设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技能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2、能够把自己明白的道理结合事例加以阐述。
3、能够再找几则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寓言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展开想象,探究其中的道理。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明白道理,受到熏陶。
2、图文对照,理解文本,揭示道理。
3、以问促读,在反复的追问中,引导学生不断接触文本,阐释寓意。
三、说学法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农夫的心理变化,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
2、多种方式读鹬蚌的对话,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明白道理。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由两则寓言组成,我将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教学《揠苗助长》,第二课时教学《鹬蚌相争》。先说《揠苗助长》的教学设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新课导入时,我通过“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等,然后小结: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接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同时板书课题,讲解“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个或篇。
2紧接着出示书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围绕“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来观察说话,引出第一则寓言,再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根据学生的提问梳理出这样几个问题: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怎样揠苗助长?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枯死。
3、默读思考新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再请学生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整体感知课文。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理解题意,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着重抓住“农夫为什么要把禾苗拔高?”“他是怎样做的?”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等关键词体会农夫心理变化的过程和迫切的心理,农夫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接着抓住“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进行朗读训练,体会农夫高兴的心情,为揭示寓意,体会农夫的傻做好铺垫。
(四)揭示寓意,启发明理。
最后,通过“禾苗为什么会枯死?”对结果进行探寻,揭示寓意,启发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此处的探究,我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对禾苗“长了一大截”有直观的认识,明白长高的禾苗其实已经被破坏了原来的生长规律,结果只能是枯死,从而轻松地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寓意: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自食恶果。对课后练习中“农夫傻在哪儿?”的提问学生也就能轻松做答了。
(五)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来结束本课的教学。
接下来,再说《鹬蚌相争》的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看图解题。
第二则寓言的教学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揭示课题,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嘴特别长)和“蚌”(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把壳紧紧地合上)的不同特点。然后激趣:当这位贪吃的长嘴鹬遇上了有着坚硬外壳的蚌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导入寓言的学习。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本则寓言主要以鹬和蚌的特定动作和针锋相对的语言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因此在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以便学生“批文入情”,这一点尤为重要。本环节中,我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结合课文的朗读,进一步认读词语:啄肉夹住威胁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喜笑颜开;再通过填空:“鹬,蚌,他们俩,最后。”的练习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再次点明课题“鹬蚌相争”,揭示关键词“争”。
(三)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1、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我主要围绕课题中的“争”字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探究。首先,通过“他们俩为什么会争起来呢?”这一提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鹬蚌相争的起因。抓住“猛地、伸到、啄肉”,“急忙、合上、牢牢地夹住”等描写鹬和蚌当时心态和动作的词语,体会鹬蚌的一来一往,互不相让。体会此处为故事发展埋下的伏笔。
2、其次,通过“他们俩是怎样争的呢?”重点学习二、三自然段,体会鹬蚌的互不相让,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幅,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鹬蚌相争》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本段的学习中,读是学生学习和体会文本的重要方式。此处教学,我主要采取了抓关键词体会读;师生配合引导读;同桌模拟“争”着读;动画配音情景再现读等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不断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个性,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也为交代结局,揭示寓意做好充分的准备。
3、最后,在“他们俩争的结果怎样?”的探讨中学习第四自然段,揭示故事的结局——“渔翁得利”。同时联系课文,拓展练笔: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
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中明白道理,揭示深刻的寓意。
(四)拓展阅读,课堂延伸。
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里,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很适合儿童阅读。因此,课后我还推荐了几个寓言故事,如:《螳螂捕蝉》《杯弓蛇影》等,建议学生读一读,讲一讲。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中的两个小故事虽然都是寓言,但内容上又互不相连,各为一个独体,在板书设计上,我将分别加以阐述。
《揠苗助长》的板书设计紧扣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条主线,指出农夫希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急于求成,实施了错误的做法,结果事与愿违,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条理清晰,寓意明了。
揠苗助长
原因做法结果
巴望──拔高──枯死(错)急于求成事与愿违道理:要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鹬蚌相争》的板书设计,以“鹬蚌相争”为因,以“渔翁得利”为果,中间辅以动作、神态等关键词,故事脉络一目了然。
鹬蚌相争
伸夹︳威胁得意︳
相持︳筋疲力尽︳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课的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第一是读,第二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读中感知,大致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猜画谜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2.创设情境,引出所学:都猜对了,电脑博士奖励一本书,(课件出示)学生发现上有“寓言”二字,引出今天所学内容,板题书空。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什么是寓言?学完故事你们就会明白了。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感知。
1.师讲故事,学生听,要求:这是个什么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提炼故事名:鹬蚌相争
识字形:“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出示“鹬、蚌”图,初步认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3.打开书本,大声地读读课文,把解释课题的句子的话找出来。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出示词语:鹬蚌啄夹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得意洋洋喜笑颜开,读一读
三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生自由读词语、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几个词填空,来说说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既检验了字词的音、义,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精读感悟
在此环节中,教者紧扣文本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同时依据学段目标,结合本文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阅读训练项目,凭借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教者这样说道:“平时我们观察人时常常会用到察言观色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来揣测人物的内心。今天我们也来用一用这个的方法,通过文字来读出人物的心理。比一比,哪位同学是心理专家。”根据文本特色确立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之处,领悟出表达的方法合艺术,从而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这真是“授人以渔”啊!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第一自然段,找找看你从哪些词语当中读出了怎样的心理。交流品读,通过猛地、啄、牢牢地、夹等词,感悟“鹬”、“蚌”的心理,从而读好课文。词语教学的指向不仅是对词语的理解,还应该透过词语去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同样用“察言观色”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主要抓住几个重点词,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威胁”、“用尽力气”、“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
(1)理解“威胁”,理解词意(逼迫,使人屈服)你能来读一读,使人害怕吗?(2)理解“用尽力气”:哪个字说明他已使出了全力?(尽)播放视频,鹬为了拔出嘴来,想尽了所有办法,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理解。
(3)理解“毫不示弱”:
a、教学弱。了解偏旁(弓字旁)观察字形特点(左右一样)用儿歌提醒书写注意点:弟弟排在前,哥哥排在后,两人要紧凑。
b、 “弱”什么意思?(弱小)毫不示弱(面对别人的挑战一点也不屈服)
c、谁来毫不示弱说一说。感情读。
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在阅读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了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今后阅读质量的提高。
3.学习第四自然段,抓住“谁也不让谁”、“筋疲力尽”等重点词句品读,
(1)引读(谁也不让谁)。概括成四字词语(互不相让)。
(2)再来找找表情。这时的鹬和蚌怎样了?(筋疲力尽)
a、这里的“尽”和“用尽力气”的“尽”意思一样吗?出示“尽”的几种解释选择。揣摩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词语的比较揣摩,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加深体验。学生就是在不断朗读与揣摩中,将语感能力培养起来的。
b、运用无字词典,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筋疲力尽的经历。
(3)它俩是没有一点力气了,渔夫呢?(喜笑颜开)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如果你就是这位渔夫,你会说些什么?引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明理
1.鹬和蚌为它们的争执不休付出了代价,在渔夫的篓子里,他俩又开始了对话,在让学生想象鹬蚌的对话的同时,明白各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2.在生活中,有些同学常常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摩擦,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生活需要语文,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使生活更加美好。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
3.总结什么叫寓言,呼应课始提出的问题。
4.推荐两本书:《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课文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相反,应该是学习的开始。教者非常自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起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四、说板书:
这个板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涵。
附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 ↓
啄夹
↘ ↙
互不相让
↓↓
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钱学森说课稿06-12
《台阶》说课稿01-08
《项链》说课稿12-21
《周长》说课稿12-23
《望月》说课稿12-22
《观潮》说课稿12-16
《绝句》说课稿01-05
《散步》说课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