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时间:2024-06-10 07:19: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的意义》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73—74页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说明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4.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法,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研究的是分数的意义,主要设计思路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从而自己得出分数的意义。在备这节课时我就挖空心思地为学生考虑,应该准备哪些材料让学生操作?什么材料既让学生容易操作又能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决定用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些三角形纸片以及一些火柴棒,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提高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尽量做到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使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利用我为他们准备的材料展开别开生面的研究,在小组合作操作过程中,学生获得许多不同的分数,然后从这些不同的分数产生中逐渐得出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在利用三角形纸片和火柴棒进行操作的时候,可以从中很好地体验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对分数深入学习和探究,认识单位“1”,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较完整建立分数的概念。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境,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首先揭示了概念产生的现实背景,设计了两幅插图,前一幅从历史角度,表现了古人度量物体长度时遇到的困惑,形象揭示了在测量物体时由于得还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了把一个单位等分成若干再量的需要。后一幅图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需要出发,给出了两个小朋友分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个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样通过测量与分物两个实例,展示了分数的现实来源,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到分数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在建构分数意义时,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然后运用适当的图片、图示从两方面来说明,1/4可以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接着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引入分数单位这个概念时,教材是以“做一做”提供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的。教材在揭示概念时,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层深入地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分数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等活动来理解分数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意义及分数单位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直观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再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突破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把对学生学法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1、情境导入。

  教学中,我直接引入新课,提出“三年级对我们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创设了两个情景来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从历史的角度,先创设了古人在测量石头长度,发现剩下的不足一段,说明分数从那时就产生了。我给出了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物体的情境,发现两个人来平分这一物体,每人分得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通过测量与分数两个实际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来源,使学生感悟到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教学时,我先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直观操作来举例说明1/4的含义,这也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1/4的复习,同时也为学生创新学习作准备。新知识的生

  长点就是让学生感知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也可以得到1/4。教学时,我出示了一组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表示出它们的1/4。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4可以是一个物体的1/4,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的1/4。我就顺势告诉学生这上面例子中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用分数1/4表示。这也是对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说明1/4的含义的一个完整概括。这种以旧知作基础,从实例引入,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感知材料。

  教学中,我结合前面的引入材料让学生把对“一个整体”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提出“我们身边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后,可以表示哪一个分数?”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举一些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例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通过合作交流,找出生活中分数例子,并说明含义。接下来教学把“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具体来理解单位“1”的含义,这是概括和理解分数意义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把单位“1”的认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很自然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有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我就引导学生结合单位“1”来说明什么叫分数?根据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地抽象概括出分数意义,完整建立了分数概念。接着引导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分子分母的含义进行剖析,强化了对分数意义理解,较好突破了难点。

  3、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在设计练习时我也是分层次、有梯度来设计练习。“做一做”设计有两层意义,既是对前面刚学习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以后学习分数单位提供了实例,我结合这道题,引导学生揭示出分子、分母、分数线表示含义。教学分数单位时,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一种自学能力。

  练习第1题两道填空题通过具体实际来巩固对分数概念、分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的3题都是借助直观开展练习,巩固分数概念。第

  2题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第3、4题是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最后的小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自己建构数学概念,并能自觉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没能很好处理预设学生成问题等,请领导和老师多多指导。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

  11%;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

  (1)、学生先自由看书;

  (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

  (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

  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资料: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明白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经过一系列的不一样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和抽象概括本事。

  (3)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构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明白了些什么。

  3、还想明白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明白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忙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一样,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我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明白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能够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一样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供给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一样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能够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一样,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一样。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一样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坚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教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趣味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一样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在一片绿草地上,一匹小马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它的主人想考考我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并对圆的周长进行复习,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好奇心,怀着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第二环节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个环节: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完成例1、例2,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数学到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活用新知,扎实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正误。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第五个环节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对全课的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六个环节实践运用,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计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投影)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 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 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 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略)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结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用小棒找1/4,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教师结合大屏幕(课件)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还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们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4根小棒、8根小棒、20根、100根小棒,4个苹果、12朵花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得的结果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二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10捆小棒、12朵花……(课件)然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一个正方形(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4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4根小棒,8根小棒,6只熊猫等都可以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在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的概念。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4、5/9、3/11、4/5几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课件)学生是在感知、理解中总结意义,掌握新知的。

  接下来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设计了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师口袋里有几个糖等有趣的游戏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指导学生在理解百分数也是表示两个量间的倍数关系的同时,认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数:(出示投影)

  (1)在12届亚运会中,各国金牌情况如下:中国占40.3%,韩国占18.5%,日本占17.4%,其它国家占23.8%。

  (2)五(三)班学生在期末考试中,85%的人获优秀成绩,15%的人成绩达标。

  提问:谁知道这些数是什么数?

  师:这就是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怎么读写百分数,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还要来复习有关知识。

  提问:这两道题的结果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一个分率。)

  导入新课:由上面两道题可以看出,分数既可以表示量,又可以表示两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请你们看看下面题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我们今天学习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投影)

  1.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六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的几分之几?

  提问:第一问怎么列式解答?

  提问:五年级三好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做?

  副标题#e#

  提问:根据所得的数,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三好生人数的比例高吗?你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为什么?(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不容易看出。)

  讨论:怎样做才容易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根据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小结:像这样分母不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时,一般要进行通分,使分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通常把分母化成是100的分数,这样便于比较。下面我们把这两个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几,也表示三好生和年级总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练习。(出示投影)

  (1)一个工厂从一批产品中抽出500件,经过检验,有490件合格。合格的比率是多少?

  品与产品总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校图书馆有文艺书900本,有故事书450本,故事书占文艺书的几分之几?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什么关系?(分组讨论)

  小结: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就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提问: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应不应该有单位名称?

  4.学习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提问:百分数和分数比,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百分数应该用什么形式表示呢?

  (1)写法:写百分数时,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采用(%)表示。写百分数时,去掉分数线和分母,在分子后面添上百分号。例如:

  (板书)百分之九十写作90%;

  百分之六十四 写作64%;

  百分之一百零八点五 写作108.5%。

  (2)读法:读百分数时,只要把百分号看作分母是100,百分号前面的数看作分子,就可以和分数一样读了。例如:

  17%?读作百分之十七;

  0.03% 读作百分之零点零三;

  15.2% 读作百分之十五点二。

  副标题#e#

  5.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讨论)

  百分数是分数中的一种情况。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所以分数后面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有计量单位;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没有计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125页做一做,在书上做,然后订正。

  2.第126页第1,2题,做在练习本上。

  3.(投影)判断:

  (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

  (3)百分数的分母一定是100。

  (4)五(三)班45人,体育全部达标,达标率100%。

  4.填空:

  (1)一本书看了40%,表示占的40%。如果书是100页,看了页;书是 200页,看了页。

  (2)一条公路,修了25%,还剩%没修。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因为有了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可让学生讨论后解答。

  5.一个工厂十月份的产值相当于九月份的百分之一百零八,写出这个百分数。十月份的产值比九月份的多了还是少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

  你知道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都在什么时候用百分数吗?(在计算优秀率、合格率、体育达标率等方面。)

  师:百分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百分数并学会在实际中应用。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引用日常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百分数的例子,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对分数意义的复习,引出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做了铺垫。同时初步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教案通过对分数、百分数的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百分数意义的练习,达到了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或难点处进行重点练习的目的。在教案中列举了一部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了解百分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学会使用百分数。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8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计划安排2个课时来学习,今天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习卡和苹果图和熊猫图、一袋奶糖等。

  四、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动手操作法”、 “引导发现法”、 “讲解法”、“ 游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理解、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既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

  (一)趣味加法导入,激发兴趣。

  闯关前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加法题:1+1=?(一只手加一只手等于一双手)1+1+1=?(一个父亲加一个母亲再加一个孩子等于一个幸福之家) 1+1+…+1=?(把10颗糖装进一个袋子里就是一袋糖) 共10个

  通过“趣味加法”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后面学习把多个物体看做单位一奠定基础。

  (二)回顾已有知识,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闯关一)

  ⑴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1 …… 分 子

  — …… 分数线

  4 …… 分 母

  ⑵你能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平分成两份吗?拿起其中的一份来,它的面积是原先那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的面积变成现在的 吗?能用线段表示 吗?

  ⑶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经常遇到像这样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于是就产生了分数。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闯关一引领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根据学生自己动手强调平均分,使学生在感觉好玩儿、不知不觉的动手操作中开始学习新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三)动手创造分数,感知分数意义。(闯关二)

  ⑴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多少?

  (这堆苹果的 )为何不说是多少个呢?(不知道共有多少个)如果是这一盘苹果(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是4个),每位同学分得多少个呢?(1个)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盘苹果共4个,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所以每位同学就分得1个)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把这4个苹果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位同学分得一份,就是1个,也就是这个整体的 。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遍?

  ⑵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8个苹果、24支彩笔),自己动手创造分数 ,并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是怎样分的?取了其中的几分?(选两个小组的成果展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⑶师阐明单位“1 ”:

  这三分图都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以说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⑷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特别是老师的苹果图和你们自己的苹果图,有何发现?(每一份的数量不同,但都可以用 来表示?)这是为什么呢?(单位“1”不同)它们的单位“1”分别是谁呢?

  ⑸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⑹把学习卡上的24颗五角星平均分一分。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把它们写在卡片上。

  ⑺概括分数意义:

  师阐明: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取的份数作分子。同桌分别再说一个生活中的分数,并且说一说它的意义?

  ⑻生活中的分数举不胜数,选一条你喜欢的说说句中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从身边的生活中感知分数。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闯关三)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⑴判断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的打“√”,错的打“×”。

  ⑵选择题:

  ①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A A A

  B B B

  C C C

  D D

  ②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不是阴影的部分。

  ⑶下面每个图中涂色的小正方体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⑷分糖块游戏:

  师:分数不光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请看大屏幕:①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八分之一;②长江干流约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只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被污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同意的请举手!这时候举手的人数该用哪个分数表示?老师也举着手呢!)③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十分之三。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说说其中分数的含义。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并渗透保护环境意识。

  生活中的分数多不胜数,有时在你的脚下,有时又在你的眼前,老师的口袋里就有许多分数,(从口袋里掏出9颗糖)前边的同学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老师想把这些糖分给大家,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拿对我所说的分数,否则空手而归,“望糖兴叹”。(一位女同学先来拿走三分之一,一位男同学也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老师最公平!男女同学分别拿走三分之一!(同学们嚷嚷“不公平!”)师反问:都是单位一的三分之一,为何又不公平呢?(女同学拿了3颗糖,男同学只拿了2颗糖)、谁在更清楚地说一说?(女同学拿时单位一是9颗糖,男同学拿时单位一是6颗糖)结论:单位一不同时每一份中的颗数也不同。(女同学回到座位,只留男同学在讲台)现在再请一位女同学来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咦:为何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都是两颗糖呢?(男同学那的三分之一是把6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而这位女同学拿的二分之一是把4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有2颗,所以……)现在再换一种方法,你自己先说一个分数,再拿走和这个分数对应的糖。问什么都拿走了?还可以用那个分数表示全部?我口袋里还有很多糖,这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你能猜出我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吗?

  此题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六)、布置作业:

  P63练习十一1——4题填在课本上。

  六、媒体演示:

  借助媒体演示,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朗、形象直观,通过板书引领学生回忆整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9

  一、说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单位“1”的含义,初步掌握分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理有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感受分数形成,体会数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单位“1”。

  教具准备:作业纸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法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然后观察、讨论,比较,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学生讨论、观察、比较后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并通过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首先,通过激趣谈话问学生,把一个饼分给4个学生,怎么分大家才公平?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明确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观察比较,抽象单位1

  为了突破这难点便于理解和认识,我先引导学生联系每个分数观察各是“把什么平均分”,关注平均分的对象,感受平均分的对象包括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其中特别注意对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理解:接着以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说明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通常看做单位1,依据各类具体事务抽象出单位1,使学生体验与认识:忍受追问上面表示的分数中,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用具体对象支撑对抽象的单位1的理解。有具体到抽象,再把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对象,帮助深化理解。

  2、抽象概括,归纳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用单位1平均分来分别解释、说明每个分数的含义,从抽象的层面分析、体验每个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综合这些分数“都是怎么得到的?”思考不同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共同点,抽象分数本质的特征,然后依据交流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说出怎样的数是分数”,水到渠成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认识分数单位

  4、动手操作,领悟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单位1相同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深化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练习,深化新知

  练习的设计有浅入深,分为基础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不仅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设计游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

  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活动,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了学生,让学生小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说教材:

  知识基础: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平均分,对于平均分及除法已经深刻理解并掌握。在三年级上的时候,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

  《分数的意义》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第一小节60-62页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这个单元包括六个内容。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本节教材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段,即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本节课是这部分知识的起始课。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的从分数的产生,从份数与除法

  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技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数比较抽象,目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分数也不多,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材的编排比以往更重视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体会、理解有关知识。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题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内容,尤其是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只是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说学情:

  既然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认识了分数,那么到了五年级,他们对于分数究竟还知道些什么?这节课的起点应该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我对学生进行了一项前测:

  要求:一个分数 ,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它的含义(画图、文字叙述等等)。 情况如下:

  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画图的方式,用一个实物,如一个苹果,一块面包或者是用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个别1个孩子选择了线段图。事实证明学生掌握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通过以上分析,孩子对于分数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准确地描述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得到一个分数。那么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些什么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思考一: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应该利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思考二:要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单位“1”的概念,揭示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思考三:另外根据五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并且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既要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给予支持,也要

  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可以发展的空间。学生只有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并且去操作,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抽象概念。

  说目标: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高学段的要求及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体会单位“1”的 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2.在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在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教 学 方 式: 体验、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说明:以大量学具为载体,引导学生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分一分,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积累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说流程:

  见课件

  说教学过程:

  第一大环节:本课的开始通过分一个月饼,产生引出在分物或测量时,在分物或测量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是:

  第二大环节:

  第一层: 回顾旧知: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一个苹果、一个月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表示四分之一,并说明自己所分图形表示的含义。

  观察我们刚才分的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最后引出小结:我们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

  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通过分一个物体,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对分数已有知识的回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第二层: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扩展单位“1”

  1、 通过分一些物体4块月饼,8块月饼,20块月饼,一大堆月饼的四分之一,

  让学生观察,教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设计意图:数量逐步递进的月饼的设计就是对于单位“1”扩展的一个考虑,学生感到自然,易于接受单位“1”的概念,

  2、 同时让学生观察都是四分之一,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用分数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单位“1 ”

  设计意图: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能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感知分数与平均分什么物体及物体的数量无关。

  第三层 :动手操作分6个月饼,体验分数得到的过程,丰富对分数的认识

  通过把六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3份、6份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分月饼,表示每种分发用分数表示,并得出每种分法相对应的数量,从而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教师监控:为什么同样是平均分、同样是一份但是分得的结果却不同呢? 小结:同样是把6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可以平均分成二份,也可以平均分成三份,还可以平均分成六份,有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就不同。

  设计理念:《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

  的直接体验中体会单位“1”相同,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去分一分,兴趣高涨,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由具体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第四层:概括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预设: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监控:若干份指的是什么?(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什么?(分子)

  小结:我们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基础上,今天又知道了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进一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第五层 揭示分数单位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分数(指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预设:分子都是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

  得出:像这样表示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第三大环节: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练习1,的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展开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巩固分数的意义。选择不同的单位1

  练习2,三个猜一猜的练习更加深学生对于分数量、率对应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练习3,是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思维,数学课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的设计特点:

  1、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教学。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对一个五年级学生来说,“分数”的知识决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准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1/4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 说教材

  (1)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 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 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 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 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 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分数的意义》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1

  一、知识点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点有两个:

  1、理解由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一的含义。

  2、能根据分数的意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基本概念

  整体的几分之几: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份之一,其中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学习策略

  1、理解分数的意义。

  孩子在低年级已经学过了除法的意义,知道把6个桃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6÷2”来计算,也会表示分得的结果—每份3个桃。这是从“整数”的视角来研究分桃问题的。如果从分数的视角来研究,则一定要摆脱“具体数量”的思维定势,尝试把“整体”看成“几份”物体,而不是“几个”物体,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不用物体的具体数量表示,而是用份数来表示。例如:把一盘桃(共6个)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要知道其中一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该怎么思考呢?

  把一盘桃的总数量看成“2份”而不是6个桃;把涂色的3个桃看成“1份”,涂色的“1份”桃子跟桃子总数“2份”作比较,得出涂色部分是这个整体(一盘桃)的1/2。下面这个图示可以很直观地帮助大家理解上述这段话。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只要孩子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到位,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就不是难事。

  例如:妈妈买了18个桃子,把这些桃子的2/3送给奶奶,送给奶奶几个桃?

  分析解答时首先可以让孩子说说“2/3”的含义,知道题中的“2/3”表示的是把18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送给奶奶2份。其实在理解分数含义时,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有了,即先把18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出一份有几个桃,算式是18÷3=6(个);接着再用乘法求出2份有多少个桃,算式是6×2=12(个),瞧,问题就这么解决了。总之,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先用除法求出一份物体有多少个;再用乘法求出2份、3份……是多少个就大功告成啦!

  四、注意点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单元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的加减法,特别影响学生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那么孩子将来在学习分数这个知识板块时就会感觉非常困难。

  理解分数意义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还是把许多物体看成1个整体平均分,我们并不需要知道被分对象的具体数量,也不必知道平均分后每一份物体的具体数量,只要知道这个整体被平均分后,整体可以看作几份,部分可以看作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啦。

  在表示一个分数时,还要让孩子知道,分母与平均分的总份数有关,分子与“部分”的份数有关,如果学生的认识达到这个层次,对今后的学习帮助可大啦。

  下面给你介绍一个“猜分数”的小游戏,它能有效帮助你的孩子从本质上提升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猜分母。

  下面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后的情况。

  问:看到这幅图,你猜到了分数的什么?

  答:我猜到分数的分母是4。

  问:如果我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那么分数的分母是几?平均分成6份、7份呢……

  答:分数的分母分别是5、6……

  问:分数的分母跟什么有关?

  答:分母跟平均分的总份数有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

  2、猜分数。

  问:为什么三个分数的分子不一样呢?分数的分子跟什么有关?

  答:分子跟“部分”的份数有关,涂色部分是几份,分子就是几。作者: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朱春香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主产生,理解单位“1”,理解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应用意识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关于“数与代数”内容安排上,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会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知识,学习好了本节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分数的运算、性质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与代数知识。教材编排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帮助他们感受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所以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分数,在教学时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而本节课是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是一节概念性质的课程,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分数的意义概念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为具体、直观,调动生活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也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分数的本质意义进行学习,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的教法以启发探究和引导发现法为主,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分数的意义,并在生活中得以运用。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由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计算、推理”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采用自主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实践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1、通过橡皮泥的`合成与平均分,让学生用不同的数来表示。

  2、交流分数的产生及生活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智力陷井,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对分数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进行了一次再现的过程。再次为下面学习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做好铺垫。学生从历史、现实的生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产生、应用的广泛性,呈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分组合作,操作研究;

  2、反馈交流,汇报自己的

  (设计意图):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示,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为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为理解单位“1”做好铺垫。

  3、归纳定义,认识单位“1”;

  4、认识分数单位,深化单位“1”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的异同之处,使学生透过表象发现本质,再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单位。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创造分数:9个橡皮泥,第一个同学取它的,第二个同学取剩下的,发现什么?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图形,只露出了一部分,我只知道是这个图形的,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能知道这个图形是什么样的吗?画画看。(一帆风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画隐藏的图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四)数形结合感情数学之美

  老师这里有个图形,你们能用分数表示出阴影部分的大小吗?(八卦图、椭圆)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审美观念。

  (五)总结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相互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感悟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五、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数的产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在实践中领悟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为分数配图,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位“1”的理解与分数意义的归纳。

  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对于乡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采用迁移教法、直观操作演示法和多媒体情境教学法。

  迁移教法: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

  直观操作演示法:“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认识事物的特征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在教学中,我准确把握新知的层次和难度,依据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加之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巧,以动促思,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领悟知识的情趣。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将抽象的概念强硬塞给学生,这样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情境教法,通过多媒体动画、图形的演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形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三、说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因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特点,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如下方法掌握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1、引导学生利用所自备的学具,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学具进行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所分所画的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领悟出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学生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归纳出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后,再让学生进行几次操作来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由此,明确分数的意义,并进一步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做分数。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而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新课伊始,我采取学生喜欢分苹果游戏导入,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那只给一个苹果呢,每个小朋友得多少个?我们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分数就悄然产生,在生活中,当我们进行测量,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

  果,这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那些知识?还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混乱。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这部分是对新知识的研究,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回顾旧知。教师为学生准备学具,一张正方形纸、一个苹果,把它们分别

  折一折,分一分。各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并说说这里四分之一在图形中所表示的'意义。学生操作完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所分的这些物体,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分的都是一个物体)最后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得出小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结合计算机上呈现的三幅图示想一想,说一说,来初步感知意义。

  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感受分数的产生,通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引入分数,并通过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来勾起学生对分数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第二层次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扩展单位“1”。这一层次又分三个小环节来进行。

  1、自主探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特点。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理解单位“1”这个概念的目的。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分一些物体4个苹果,8个苹果,一堆苹果。以递进的方式分别逐渐找它们的四分之一。数量逐渐递进的苹果的设计就是出于对单位“1”扩展的一个考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探索,也能使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单位“1”这个抽象化的概念,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我又接着下一环节的教学。

  2、组织讨论。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以上图示的每一份都用四分之一表示,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通过观察交流,使学生能够逐步体会到分数就是用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生有了多个物体可为一整体的知识基础。我又随机引出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3、例举生活中的单位“1”,获得单位“1”的含义。目的是扩展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使学生能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让学生能够感知分数与平均分什么物体及物体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进而归纳出单位“1”的含义。随学生的例举,教师小结:我们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计算机出示)。这一个整体数学上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第三层次是概括分数的意义。这层次又分两个环节来进行。

  1、动手操作,创造分数,理解意义。

  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自备的学具,如4个棋子,6粒豆子,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学生通过把4个棋子平均分成2份、4份;把6粒豆子平均分成2份、3份、6份。并用分数来表示取一份的数。来使学生体验分数得到的过程,丰富对分数的认识。学生操作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平均分,同样是一份,但是分的结果却是不同呢?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整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每一份也不同。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师再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思维的全过程,为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成功,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理解“若干份”指的是分母;“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指的分子。获得分数意义的全面理解。(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体会单位“1”相同,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学生动手分一分,兴趣高涨,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由具体感知到形成表象,再逐步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我设计如下练习:

  为1/2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两幅以上的是良好,三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定会跃跃欲试,在优美的乐曲中大显身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课件)。那么同是分数1/2,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即强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第四层次是认识分数单位。

  学生已掌握了前面两个概念的知识,因此,我让学生自学课本,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及与他人愉快交往的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第五层次是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内容的三个概念知识后,通过播放分数产生的历史来扩展学生的知识,并通过一些练习来让学生巩固新知识,为内容后面的新知识做好学习的准备。

  (三)、师生互测,深化提高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练习1的设计意图:借助直观展开练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巩固分数的意义。

  2、练习2的设计意图:涂一涂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理解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而理解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含义。

  3、练习3的设计意图:写一写练习更加深学生对于分数量,率对应关系的理解,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4、练习4是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思维,数学课是学生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最后总结环节我采用问答式的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这种教法不仅使学生可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的回顾,使重点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而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课外作业

  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题:教科书第63页的第2、3、4、5题(要求不用画图。目的是防止学生抄题的困难。)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4-105页。

  2、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意义,能解决一些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含量等实际问题。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写法;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合作解惑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

  教材的再创造处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通过例子“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引出百分数。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对教材作了再创造处理。整节课体现:情境生活化、过程探究化、组织层次化、评价多样化

  二、 说教法、学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本节课从班级开展套圈活动的情境引入到归纳百分数的意义,从课中质疑问难到提出探讨话题,看不出一点教师死拉硬拽的痕迹,倒是一种自然,一种水到渠成。

  2、营造民主氛围,师生和谐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从课前谈话开始,到全课总结,学生都是在互动、探究、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并非置身于严肃的课堂,而像是和自己的好朋友谈论身边的事。

  3、运用数学眼光,探讨生活问题

  这节课,教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

  4、采用媒体手段,丰富信息渠道

  课堂是信息的集散地,为了能让这些信息被学生关注。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做一个简单的游戏,感受动画的效果;听一段熟悉的广播,感受家的温馨;展示一瓶可口的饮料,感受科技的神奇。孩子们喜欢了,自然就会被接纳。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精心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百分数

  我通过“看---比---议---悟”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看”:以班级开展套圈活动的情境引入,出现这样的一段录相,教师谈话引入:学校的体艺节马上要举行了,我们班的同学也进入了紧张的训练,在体育课上,我拍下了同学们的套圈过程,请你评一评,该选谁参加套圈比赛。“比”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信息,学生可能会选择套中次数最多(15个)的同学,也可能会认为只知道套中的个数这一个数量还不行,必须知道套圈的总次数。这时,我顺势出示这三位选手分别投的总次数,让学生作进一步的判断,引导他们用分数表示出套中的个数占总套次数的几分之几。“议”(电脑显示:一号选手套中的个数占套圈总次数的。二号选手套中的个数占套圈总次数的。三号选手套中的个数占套圈总次数的。)当学生发现要比较的是三个分数的大小时,就会联想到已有的知识经验“通分”去解决。这时,我继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去寻找正确答案。

  (电脑显示)

  “悟”在这三个分母是100的分数面前,学生很容易就能选出谁套得最准。这时,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层层推进,归纳百分数的意义

  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学生能够体会到百分数的意义时,我趁热打铁,结合刚才套圈的情况,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组讨论。“按套中的次数占套圈总次数的,还可以表示套中的次数占套圈总次数的百分之几呢?”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把学生从数学推上了生活。在这环节里,我不求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出百分数的概念,只求学生能在具体实例中领悟,把点点滴滴的感性认识积累。然后,让他们自己在书上把百分数的概念划出来,读一读。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三)师生互动,交流百分数的写法

  我向学生提出:“百分数除用分数的形式书写外,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你们会写吗?如果你愿意可以上黑板来写。”听到这一“号令”,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急着从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然后抢着出来写。这样,原本属于教师的神圣领地成了学生们信手涂鸦的地方,板书也不再是教师独有的专利。美是需要创造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这个创造美的机会。

  (四)联系实际,巩固梳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看谁写得又快又准。

  按要求写出十个百分数,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同学们立即停笔。(大屏幕出示百分数)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写了几个,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2)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写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而让另一个同学算出他写了几个。

  通过书写练习,既巩固了百分数的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可谓一举两得。

  2、填空。

  (1)本学期,我们学校参加秋游的人数是全校人数的,也可以写成(97%)。

  (2)我校女教师占全校教师的,也可以写成(80%)。

  (3)我5分钟跑了千米,也可以写成(0.8千米)。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去判断,让他们在合作、争辩中发现:分数是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是可以带单位的,而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比,所以,百分数不能带单位的。

  通过练习,探究辨析,使学生理清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

  难点。

  3、交流信息

  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在组内交流,再请部分学生面向全班介绍他所认识的百分数,学生用他们接触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来感悟书本。(展示)

  接着,我出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一段新闻,让学生听一听。

  (1)我国的人口占全世界的22%。

  (2)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

  我让学生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鼓励他们想到什么说什么?

  最后总结:(电脑播放)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我们国家用了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人口有所控制,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更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们发表各自见解时,德育已“润物细无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

  5、游戏:

  (1)猜数谜

  看谁最快猜出答案:

  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事半功倍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及成语故事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语文和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多角度地感知百分数。

  (2)玩转盘。

  谈话引入:壹加壹在庆祝周年活动时,举办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其中有“幸运大转盘”,转盘的设计是这样的,(屏幕上出示一个大转盘)如果你是壹加壹的管理人员,你会怎样根据颜色设置一、二、三等奖。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玩转盘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贴近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的同时,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想说就说,自我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将要结束前,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一定兴奋过,紧张过,也许有的同学还存在着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各部分学习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

  愉快( )%紧张( )%遗憾( )%

  在这环节里,师生共同总结收获,末了,来一句“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希望同学们能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与百分数相扣,还寄托着教师的殷殷教诲和无限希望。

  作业布置:写一篇数学小作文(任选下面一个方面)

  1、谈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感受。

  2、用“百里挑一”等成语造句或编一个小故事。

  3、调查报告:如从一种产品含百分比的量中所想到什么。

  该作业的布置,结合了我校开展的数学教研课题,紧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把在本节课的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带到课后,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思想。

  四、 说板书设计

  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体现了本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关键词语用彩色笔标出,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起到强化理解的作用。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教材先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再结合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教学百分数的读写,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比较。教材对于百分数的编排,不仅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还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这为学生在理解分数的基础上完成对百分数意义的自我构建打下了基础。

  2、生活经验上,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准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

  3、学习能力上,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看书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学习知识时不断补充、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在增进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乐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杯不同浓度的盐水和当堂检测纸

  学具: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让学生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亲身经历“认识——完善——理解——应用”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了配合学生的学习,我将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引领、总结提升的方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结合我校关于“主体教育视野下课堂开放有效的.研究”,按照“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分享信息,引出课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开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百分数,引导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顺势引出课题:在工作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板书:百分数)

  (二)切身体验,感受特点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品尝、比较盐水的咸度,感受百分数易于比较的特点。

  “同学们,咱们安阳市正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健康生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专家建议: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淡盐水,可以达到清洗肠胃、杀菌、防感冒的作用。我这里有三杯盐水,想请三位同学来品尝一下。”由于三杯盐水的含盐率不一样,三个学生的表情变化也会不一样,特别是喝含盐率较高盐水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特别大的表情变化。这时问学生:“为什么都是盐水,三个人的表情不一样呢?”学生可能会说是浓度不一样。这时我呈现三杯盐水含盐率表格。

  盐水编号含盐率

  1号5%

  2号3.5%

  3号0.9%

  问学生:“你知道几号盐水最咸吗?”学生肯定会说是1号,因为1号的含盐率最高,所以最咸。“看来,由于百分数分母都是100,可以很快的比较出大小,也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它了。注意:我们早上喝的盐水含盐率应该小于0.9%。”

  (三)问题主线,开放学习

  这个环节我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学、群学、展示,达到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乐于学习的目的。

  “关于百分数,你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呢?”学生会有不同方面的关注,比如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用途?是怎样产生的?等等。我会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今天是我们第一次研究百分数,要先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开始(板书)。仔细观察书上的每幅图和每段话,举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举例回答下列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百分数怎样读?怎样写?分别注意什么?

  3、百分数和分数有哪些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必须有一定的把手,这个把手就是生活实例。结合实例学习概念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1)看书独学

  因为合作交流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所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回答。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自己的认识。这期间我会和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学习,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一份收获。

  (2)组内群学

  这时我会巡视,参与学生中去,了解信息,及时指导。同时,我也会及时发现表达清晰又准确理解的同学,并给与鼓励。这一环节其实就是借助“兵教兵”达到全体学会的目的。

  (3)谈收获,做练习

  “经过刚才的自学和讨论,你一定有了自己的收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分享收获的过程就是在心中将一个个问题构建成相关联的知识链的过程。

  【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使学生达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道题: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01-17

分数意义说课稿12-03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1-05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01-17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优秀12-13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精选15篇)01-06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5篇)11-26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5篇11-22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通用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