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稿

时间:2024-06-25 13:25: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杠杆》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杠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1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验问题。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杠杆的力臂作图问题;

  ②.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探究的问题;

  ③.杠杆平衡时的最小力的问题;

  ④.杠杆平衡时变化的问题;

  ⑤.杠杆平衡条件计算的问题;

  ⑥.杠杆平衡的分类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掌握以上知识与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验问题。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决实验问题。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中考角度而言,杠杆是一个重点考查对象,本节课从学生已知知识开始,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示范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分析杠杆平衡条件在近几年遵市中考中分会比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平衡的5要素。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

  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通过例题让学生回忆杠杆的平衡条件探究注意事项。

  ①、平衡螺母调节;

  ②、调节杠杆水平位置的作用;

  ③、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增减钩码

  4、解决杠杆平衡最小力的作法:

  1)、在杠杆上找离支点最远的点作为力的作用点;

  2)、把该点与支点连接的线段作为力臂;

  3)、对应的力最小(注意力的方向)

  5、解决杠杆变化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找出定量,再根据一个变量判断出另一个变量

  6、解决杠杆计算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列式计算;特殊计算方法:赋值法;极值法

  7、解决杠杆分类问题: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若L1>L2,则F1

  若L1F2;此杠杆为费力杠杆

  若L1=L2,则F1=F2;此杠杆为等臂杠杆

《杠杆》说课稿2

  一、说教材和谈学生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杠杆平衡》是小学自然科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杠杆与平衡》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教材的编排思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文具制作一个简易跷跷板,初步感知杠杆;第二部分:通过观察跷跷板的运动,从而认识什么是杠杆;第三部分: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方法。

  2、学生实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等杠杆,对杠杆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自然课上学生已经习惯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但学生对进行复杂实验比较薄弱,同时对复杂的实验数据的整理和从中找寻规律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节课,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较为复杂的探究杠杆平衡实验,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实验中自主探究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相同,且所挂位置相同时,杠杆可以平衡。

  3、通过实验发现当左右两边钩码数不同时,适当调整钩码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

  4、培养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并总结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亲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了解使杠杆平衡的方法,尝试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和总结规律。

  二、教学设想

  “杠杆平衡”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在课堂上接触简单机械——杠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寻找事物规律的科学探究能力,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了四个主要活动环节:①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出课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象与猴子是否能够一起玩跷跷板,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探究的兴趣;②利用文具制作简易“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从而认识杠杆;③实验探究杠杆平衡;④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再次讨论猴子和大象玩跷跷板的问题,并简单介绍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为下节课做铺垫。

  其中第三个活动环节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一个是钩码的位置、一个是钩码的数量。这是比较复杂的实验。如按照自然课本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给定学生杠杆一侧的钩码数、距支点的格数,以及另一侧的钩码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来确定另一侧据支点的格数。这样的实验设计的确很简单,但将学生框得比较死,学生的实验是一致的,得出的实验数据是一致的,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帮助,也就是把实验设计得太简单了。而如果直接让学生尝试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而不做任何实验要求规定,学生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会特别多,也特别复杂,对这些实验数据的汇总和整理会相当费时,学生也不容易从这些数据中得出规律,这又把实验设计得太难了。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能力,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决定把这部分实验活动具体拆分为两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有了这个前提,学生在实验后的交流不难得出结论,他们发现杠杆尺要平衡,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时,钩码所在位置也相同;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发现了左右两边钩码数相等,如果钩码位置不同,哪边的钩码离支点越远,那么杠杆的哪边就会向下倾斜。在第一个实验基础上,我们再进行第二个难度稍大的实验。第二个实验规定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有了第一个实验操作的基础,学生对杠杆的平衡也有了一定直观的认识,因此第二个实验也比较容易成功。在实验二交流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两边钩码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这两个实验难度递进,我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实践,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三、教学过程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

  课件演示播放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引导学生思考大象与猴子能否一起玩跷跷板,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缘由:由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作为导入点,并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大象与猴子一起玩跷跷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激励他们能主动地提出问题(探究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探究的内容是从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

  (二)观察现象,构建新知(4分钟)

  学生用文具制作跷跷板后,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直尺代表什么?”“橡皮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跷跷板是怎样运动的?”指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

  设计缘由:教师将所需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问题的设计贴合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层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三)进行实验,自主探究(2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又可以分为两个实验:①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相同;②左右两边所挂钩码数量不同。

  设计缘由:面对的这些具有一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年级学生,这一环节主要采取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亲自参与。从实验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参与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提高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做到在学习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四)联系生活,进行拓展(3分钟)

  再次让学生讨论大象与猴子玩跷跷板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缘由:自然科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于生活。学生运用自然课堂中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说教学特点

  本节课教学注重了以下四方面。

  1、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开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跷跷板的引入,到玩一玩跷跷板并观察其特点自主构建杠杆的定义,到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始至终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2、注重学生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

  我给予学生的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我并没有简单地运用教材配套活动手册中的表格,来进行实验设计。但我认为,过于简单的实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维空间,这样他们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所以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将简单划一的实验改成两个较为开放的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感知杠杆平衡的规律,并让学生自行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实验规律。

  3、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

  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实验层层递进,从易到难,整个活动的展开过程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每个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

《杠杆》说课稿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木板、钉子、铁架台,杠杆原理演示器,锤子,钳子等,弹簧测力计,钩码,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学生比较力气来导入;

  2.出示钳子、木板等,请同学上台比试力气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1、利用视频播放杠杆的使用,学生小组讨论杠杆的共同特征。

  2、阅读教材76-77页,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并完成导学案的习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力臂的作图。完成导学案,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画出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实物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平衡,第一次竖直向下拉,读出示数;第二次斜向下拉,读出示数。看看示数怎样变?想想为什么?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L1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杠杆》说课稿4

  【说教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二、认识杠杆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杠杆》说课稿5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伏道一中 梁金菊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储备: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撬重物、拔钉子的小实验,来自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当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相同时,动力的作用效果确不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过演示、图解来突破这个难点。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杠杆》说课稿6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同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教学重点:

  研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了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在杠杆上有三个点,分别是什么?

  出示组装好的杠杆尺,学生指认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假如我们把杠杆左侧第2个格定为阻力点,在阻力点位置挂两个钩码,杠杆右侧做为动力点,在右侧什么位置挂一个钩码可以使杠杆尺保持平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授新课

  1、实验:使杠杆保持平衡

  现在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在一侧第2个格处挂2个钩码)杠杆尺,发现了什么?

  生:杠杆尺歪了 生2:杠杆尺斜了

  生3:杠杆尺向有钩码的一侧歪了 师:谁能有办法使杠杆尺恢复平衡(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师:你能说一说杠杆尺的三个要素点在哪里吗? 生:阻力点、动力点、支点。(指着杠杆尺说)

  师:刚才我们发现,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两个格,阻力点处挂了两个钩码时,在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4个格处挂1个钩码杆杆尺平衡了。你们猜一猜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杠杆尺平衡?

  (动力点第4个格挂1个钩码)

  生观察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几个格?动力点、阻力点各挂有几个钩码? 生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阻力点位置不变,所挂钩码数增加到3个,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 看看谁的方法多?生记录实验结果

  (3)改变阻力点位置到第3格,挂1个钩码,动力点位置在第几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可以平衡?

  生记录实验结果

  2、归纳平衡规律

  (1)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想一想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的乘积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钩码数和乘积有什么关系?

  (2)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找实验规律

  从实验中发现了杠杆平衡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原来杠杆尺平衡有规律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板书: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三、总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杠杆,知道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杠杆的知识,同学们想继续研究吗?好!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寻找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钩码数=支点到力点的距离×钩码数

《杠杆》说课稿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

  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使用过杠杆类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钓鱼竿等等,对平衡已有一定的认识,能正确熟练使用实验所需测量工具,但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认识,对杠杆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这就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科模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新知探索课模式是以“实验探究”为引领,“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部分

  教学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实验结论推出部分 5历时)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维(小结部分 历时3)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6。夯实基础,巩固提升

  课堂同步,找出几个针对性习题,重在检查学生对不同杠杆的分类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

  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六、课堂评价

  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评价表格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从合作意识,参与积极性,

  实验技能,观察描述能力,处理实验结果能力,基础达标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种形式对学生本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作出评语给出等级,激励学生再接再励。评价关注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参照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栏目来开辟一些新栏目,例如:本节课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个身边的生活用品—杠杆的统计,并分别对杠杆进行分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课外资源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例如我会让学生们上网查询在生产生活的杠杆有哪些应用等。还有开发优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进行课外小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学习物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材料更富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与大家共勉:一千个愿望,一千个计划,一千个决心,不如一个行动!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杠杆》说课稿8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杠杆》说课稿9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13章第4节。下面我分四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第12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引入,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等。辅之其他教学方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分四个环节

  ⑴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以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为话题,提出疑问。展示最简单的是杆,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⑵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通过两张图片来认识杠杆。第一张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第二张是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两张图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你会用杠杆吗?杠杆会省力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用多媒体展现跷跷板、船浆、抽水机、撬棒等文件,直接告诉同学:他们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借助洪恩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同学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进入问题教学。

  列举生活中你熟悉的杠杆?教师点评。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将屏幕上的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仔细观察。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让学生拔钉子,知道当支点O到动力作用点A的距离相等时,动力F1和F2的作用效果不同,引出力臂的概念。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接下来进入练习。教师监控屏幕,予于指导。

  通过练习1让学生知道: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练习2让学生明白动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力臂有关。。带着力的大小与力臂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进入第三个环节。

  ⑶课堂实验增强体验

  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的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学生通过尝试,可以得到很多种方法:只用一种工具或几种工具的组合。让学生明白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用不同的方式使用杠杆可以省不同的力。

  探究活动二:我准备好一个书包、一根1.5长的杆,请两位同学做体验撬书包的方式和感觉,预测:书包和肩很近,学生感觉轻松;书包和肩很远,学生感到吃力。让学生明白杠杆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以省力,还可以费力。不同的方式达到都把书包撬起的相同效果,引出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学生再观察刚才同学的表演并猜想,学生的回答的结果可能会很多,这时要正确引导,让学生猜想到可能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关。接下来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

  探究活动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将教师到不同的小组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杠杆没调平衡?始终让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与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来教师监控部分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F1与L1的.乘积与F2与L2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教大。教师要对不同的结果分析。

  最后得到结论:F1×L1=F2×L2

  运用结论解决前面设置的问题。

  (4):变式训练发散思维

  采用电子举手与学生互动,检验学校效果。而第四题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蜡烛在铁丝上的运动情况。现象:蜡烛在铁丝上左右晃动。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明白杠杆的平衡是由四个物理量共同确定的。

  第四部分反思与小结

  在学生谈体验和收获的基础上,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总结如下1:概念建立2:转化思想3:(反思)学习方法4:(反思)学习表现

  布置作业必做题和选做题,课外题是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1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由概念的得出到课堂实验,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杠杆》,《杠杆》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前面力知识的延伸,又为下节《其他简单机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计划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经历认识杠杆及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并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本节重点是: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难点是:画力臂。

  学情与教法、学法、分析、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但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应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先找一位大个子男同学和一位小个子女同学如图进行推门比赛,意外的结局使学生惊讶,为什么的念头也就油然而生。然后启发为什么大力士会惨遭失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引入了新课、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了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1、什么是杠杆?2、杠杆有哪些要素?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请观看图片,想一想它们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小组讨论分析并结合课本概括出"杠杆定义和杠杆的五要素"。看哪小组完成的更快、更好!学生通过讨论与分析抽象出杠杆的特征。通过该环节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见物思理的习惯,提高了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学习能力。

  如何找杠杆的力臂?护眼仪是本节的难点,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出示一种、动力、阻力、支点都给出的杠杆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画力臂,你做对了吗?使学生对如何画力臂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是怎样做出力臂的,加深理解。再来一个,这次成功率会非常的高。让学生品尝学习的快乐,最后给一个实物,需学生自己抽象出杠杆的特征,找出支点、动力、阻力,然后做力臂,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小组合作来完成。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组织交流从而突破难点,学生强弱互助、优势互补,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友好的展示与评价中增进情感的交流,达到知识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升华。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由于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就应该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布满设想与实践的探究世界,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合作探究来完成。一、提出问题,请大家回想我们玩跷跷板时,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对此你能提一个让我们探究的问题吗?创设了问题情景,。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尽情的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活实例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结合课本设计实验方案。我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张扬了个性、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渐进了各自的理解深度。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取长补短、完善方案、进入下一环节。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我参与其中。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提高操作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在这里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爱他人的精神,都得到不断地巩固与加强,无论是成功与快乐、还是失败与烦恼,都有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组织学生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从而完成了整个探究过程。整个探究经过小组成员的精心的准备、仔细的观察、科学认真的分析、再加上激烈而友好的争论,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究都有成就感,这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播放正确结论让学生再一次品尝成功的喜悦。

  杠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积极发言、说一说你见过或用过的杠杆,看谁知道的更多?对生活观察的更仔细!让知识回归生活。物理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列举了许多的杠杆,引导分析进行分类得出杠杆的种类。播放视频让知识以丰富的影像资料形式留在学生的记忆。巩固与练习、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我在板书中留下了空白,让学生补充完整,让理性的知识留在学生的脑海。起到此处无字盛有字的妙用。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努力地去做教学的有心人。

  这些都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谢谢大家!

《杠杆》说课稿10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本非常经典的商业书,它就是《杠杆》。这本书是由美国商业大师彼得·林奇所著,它主要讲述了企业如何利用杠杆效应来实现财务上的成功。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本书的精华。

  一、杠杆效应的概念

  所谓杠杆效应,就是指企业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这种方法可以让企业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借来的资金来增加投资,从而实现更高的盈利。但是,杠杆效应也有风险,如果企业的债务过高,就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二、杠杆效应在企业中的应用

  作者在书中通过实例来说明了杠杆效应在企业中的应用。例如,他提到了一家名为“韦伯斯特金融”的公司,该公司通过借债来扩大业务规模,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是,当债务过高时,公司就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在借贷和投资之间寻找平衡点,才能实现杠杆效应的最大化。

  三、杠杆效应的局限性

  杠杆效应虽然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率,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当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的债务违约风险就会增加,从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此外,杠杆效应还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稳定性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杠杆》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杠杆效应的概念和应用,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好地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本质。

《杠杆》说课稿11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围绕 “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 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发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

《杠杆》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粤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六章第五节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简单机械中认识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

  二、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也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法,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本节课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杠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三、 重点和难点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应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力臂不等于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确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 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和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除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外,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时,采用科学探究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形象引题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觉的一些简单机械为话题,提出疑问,引出本章话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2、 创设直观环境,建立物理概念

  结合用木棒撬石头的示意图,建立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概念。继而在这个示意图中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们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让学生看一遍,并且齐读上述物理概念,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引导学生画出多媒体中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学难点。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 点拨、设疑、引导、探索、概括、应用

  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么关系?教师简略说明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多媒体的图表依次进行实验,把各次实验的数据填在物理课本23页的表中,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规律。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

  学生分组研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对学生的汇报,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在此基础上扼要板书杠杆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完成探索的过程,不但能学会知识和探索的方法,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还能认识到探索物理规律必须采取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刚刚知道杠杆原理,只有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个例题,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演练,能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4、 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5、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27 第1题

  家庭作业:p27 第3、4题

  通过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我班学生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届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正确率都有上升。

《杠杆》说课稿13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木板、钉子、铁架台,杠杆原理演示器,锤子,钳子等,弹簧测力计,钩码,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学生比较力气来导入;

  2.出示钳子、木板等,请同学上台比试力气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1、利用视频播放杠杆的使用,学生小组讨论杠杆的共同特征。

  2、阅读教材76-77页,学习杠杆的五要素。并完成导学案的'习题。多媒体课件展示力臂的作图。完成导学案,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画出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实物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2.提出问题:(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之平衡,第一次竖直向下拉,读出示数;第二次斜向下拉,读出示数。看看示数怎样变?想想为什么?(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L1

  五、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杠杆》说课稿14

  一、说教学理念

  现代化教育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科学课要培废弃传统教育,用系统性、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和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机械,并初步形成区分工具是否省力的概念。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本课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第二课时: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小杆秤的研究。今天我要向老师们介绍的是第一课时内容即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秘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了解研究杠杆原理的5个专业名词: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动力臂和阻力臂,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能用科学原理发现杠杆是否省力。

  2、能力目标:在科学实验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实验中使学生们喜爱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感受乐趣并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有关。

  教学难点:能根据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动、阻力臂)判断杠杆是否省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具准备:羊角锤、钳子、剪刀、镊子、带钉子的木块、杠杆尺、钩码、实验报告单

  二、说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引导学生利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初步认识杠杆。

  通过教师引导语:说到杠杆,大家都能想到什么?然后利用常见工具做演示:羊角锤起木块上的钉子、剪刀剪纸、钳子夹东西等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工具引入杠杆,把它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杠杆。

  (二)、认识杠杆中的名词

  出示课件、拿工人撬动大石头举例,工人用力的点叫做动力点;小石头和杠杆接触的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阻力点。讲到这里要让学生的思绪缓和一下,较容易吸收。然后单独把杠杆的原理图提出来,先提出“科学上讲: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叫做力臂”然后提出“那么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叫做什么”,绝大多数同学一下就能说出“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学完了以后再复习一遍这5个名词,加深记忆,使学生们更好的利用这5个名词来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

  (三)、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原理

  实验一:首先假设杠杆尺左边为动力,右边为阻力。在左边第三格放置2个钩码,分别在右边的第1、2、3、4、5格放2个钩码,仔细观察杠杆尺处在什么状态,并画图记录下来。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成的方式学科学。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补充总结。这就是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注意事项及要求,才能更快更好更安全的做好实验。

  做完实验一后,通过教师引导语:观察实验报告,刚才那5中摆法中,哪种情况是省力杠杆?哪种情况是费力杠杆?哪种情况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好,那么同样都是2个钩码,但是他们放置的位置不同,那这一段的长度是什么?这一段的长度又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又和刚才所总结杠杆类型有什么关系呢?组内讨论2分钟

  通过讨论,总结使学生发现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影响着杠杆是否省力,得出我们的实验结论:

  当动力臂>阻力臂时为省力杠杆。

  当动力臂

  当动力臂=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验二:实验一中3位置的时候时平衡状态,你能摆出其他方法使杠杆平衡吗?杠杆尺左右的钩码数和格数必须一样吗?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各种摆法发现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格数不同,钩码数不同也可以使杠杆平衡。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平衡。

  列举2位同学的例子(一个省力一个费力)和实验一中3位置时的例子,强调通过“先找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然后根据三点之间的距离得出动力臂、阻力臂,最后通过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判断是否省力的方法验证刚才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

  (四)、回归生活

  教师引导语: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应用于生活。我们已经发现了杠杆的科学原理,那么我们能把理论结合到实际吗?那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课件,练习。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省力还是费力?

  让学生通过刚刚学到的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判断是否省力的方法上前用实物为大家讲解,讲解不错的大家鼓掌以示鼓励。讲解不好的大家帮他更正。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科学知识并布置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利用杠杆原理的部件有哪些?记在科学记录本上。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使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本课中教师所讲的精髓。

《杠杆》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应用及分类

  2、教材的地位:

  (1)“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中考理化实验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的操作能力。

  (2)杠杆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所以本节课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认出杠杆,准确找出杠杆五要素。

  (2)、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学生用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喜欢老师的单独说教,更喜欢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及画力臂的方法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学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小组学习法

  (五)课型方式:

  要素组合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支架,钳子、剪子、镊子,刻度尺,线。

【《杠杆》说课稿】相关文章:

杠杆说课稿02-17

《杠杆》说课稿13篇12-02

《杠杆平衡条件》说课稿02-29

《杠杆》教学反思04-04

《杠杆》教学反思05-1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14

杠杆的研究教学反思10-12

[荐]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7-1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4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