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礼赞》说课稿1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礼赞》。本次说课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下面是第一个:
一、 说教科书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一条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本文是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文章,正好适合初中生学习。根据课文的地位和课标的要求我为本文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情感目标: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文章所要表达出得精神。
二、 谈论学术感受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三、 口语教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种教法可以精心设计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课标中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念,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提问和评价的权利。3.个性化阅读的情感阅读体验法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可以是学生在情感认同后对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学生对话,在知识和经验中与学生一起生活在诗意的宁静中。4.朗读作为一篇文章,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说学法
“现代文盲不是文盲,而是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落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习方法有讨论法、阅读法和画圈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其中,讨论方法非常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明确重点,解决难点问题。这种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公开演讲习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进口。我将用图片导入,展示一幅高原上的杨树图片和一幅长江以南的柳树图片,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说出他们喜欢的原因,在不同的答案中突出杨树的笔直,并将其导入另一种对杨树之美的赞美。
2、整体感知。播放课文的范文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整体风格,在范文朗读结束后让学生试着划分文章段落,总结个段落的大意。
3.欣赏和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应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接下来,让学生分组朗读,找出课文中描述杨树外观的单词和句子,大致感受杨树的形状和生存环境。当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五段时,讨论并感受杨树的外观和物理美。接下来,问题是“作者在哪里描述了杨树的外观?”在第7节的导言中,学生们首先默读。他们认为,课程标准中有关于默读的规定,“培养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至少阅读500字的一般现代文本”。在学生完成默读后,他们会问:“课文中的反问句可以变成陈述句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自己的答案,这可以反映“他们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经验,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一起讨论
疑难问题”。然后,让同学们一起朗读第7小节,在比较和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白杨树的内在美。接着问学生“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画出符号的书写技巧并加以解释。根据第7节的阅读,让学生思考杨树象征着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和回答。老师总结说,杨树象征着中国人民朴素、坚强、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让学生们能够记住并努力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4、课外拓展。寻找其他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供学生欣赏,进一步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5.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具有相同象征意义的文章。
6、板书设计。
杨树赞美
茅盾
(雄伟伟大)生长环境农民(朴实、严肃、坚强)(争创一流)外在形象杨树--(象征)--人类哨兵(昂首挺胸)(顽强站立)、内在气质(支撑物)(表达愿望)精神意志(团结进步)
《白杨礼赞》说课稿2
第三部分:杨树赞美的课堂讲稿
一说教材
《波普勒赞美》是《人民教育版》教材第4单元、第6期的第二主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如何分析文本,以及如何总结文本的中心思想。这为我们学习和分析“事物”铺平了道路。在本课中,我们还将学习下一单元的基础知识。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更重要的分析方法
第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安排和内容分析,也结合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为本节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其思想内涵?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为两个班,采用师生共同探索的方法指导学生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领会文章抒发的感情由白杨树感受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在学生头脑中树立完整的构思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
四论教学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情能力的更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自身应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有感情朗读新课标,除了“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朗读教学是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又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要在“练读中入情,在悟读中动情,在品读中抒情”是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2听和读:使用优秀的阅读课件和优美的音乐来听课文,欣赏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3直观演示法: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白杨树的图片生动形象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小组讨论法: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批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说教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
六说教学过程
突出调理重点,安排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新课导入(5分钟)由学过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知新先提问同学们喜欢什么植物以及原因,在引出白杨树
2.新课程教学(35分钟)用板书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突出重点,分析难点,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枯燥知识有趣化
3在讲授过程中,先听录音,与此同时设计问题: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从那些方面赞美、什么地方直抒胸臆、什么地方间接抒情
4.学生情绪化朗读,划分课文层次,总结段落意义
5在划分层次时写出板书同学笔记
6.课堂总结课堂总结的目的`是加强理解,尽快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让学生了解实事求是表达愿望的感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7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大理论综述
1方法总结我主要运用了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2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教学策略采用录音、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断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白杨礼赞》说课稿】相关文章:
白杨礼赞说课稿12-16
白杨礼赞的说课稿12-05
白杨礼赞说课稿03-15
白杨礼赞优秀说课稿12-08
白杨礼赞说课稿15篇03-13
初中语文白杨礼赞说课稿12-08
白杨礼赞的读书笔记12-09
白杨说课稿07-12
《白杨》说课稿11-04
《白杨》说课稿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