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01-23 16:17: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8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8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这次的说课比赛。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故宫博物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板书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解说我对这一课书的教学设计。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首先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其次是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

  第三,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实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第四,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难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第六,结合新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设计学法。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

  2、通过讨论协作梳理课文。

  3、通过做小导游的片段作文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第七,由于这是一篇篇幅很长而又比较重要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个课时,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具体的课时安排。

  全文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游踪介绍

  重点:说明顺序,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讲解落实重点段落

  重点: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说明文按空间顺序说明时该如何寻找立足点。

  第三课时:课文知识,能力及其情感培养的拓展以及对课文做小结

  重点:学习写作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据以上设计,今天我就来说一说,第一课时的具体安排。总的安排了九个教学步骤,如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朗读并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五)完成课堂活动

  (六)理清课文结构

  (七)朗读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一)导入

  以一系列珍藏于故宫博物馆的珍品图片激起学生对故宫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词读音。

  (三)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学生自主介绍通过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所了解到的故宫。

  3、演示课件,总体

  介绍故宫及简略介绍故宫四大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四)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1、根据图片及课文填写课后练习一中的图表。2。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寻作者行踪,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故宫。

  参观顺序: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五)完成课堂活动

  根据图片和课文(5—8自然段),写一段导游词,介绍太和殿。

  (六)理请课文结构

  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与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相照应的句子。

  明确: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课文首尾照应,都是对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描写,而中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博物院各大建筑的具体描绘,由此可见,课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七)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

  (八)小结

  文章基本上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推进,又辅以左右(东西)两旁建筑加以介绍,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九)布置作业

  从以下作业中任选2题

  1、试着由北向南,从神武门进入,介绍一下故宫博物院。

  2、从文中摘抄10个形容词,写一段课外练笔。

  3、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间。

  4、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建筑中的,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我们来说板书设计,很容易看出,我们朗读的部分分别是课文总说的两部分,而具体分析的则是课文分说的部分。分说部分则又是按作者的游踪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的',而且我们做活动的部分正是课文写得最详细的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通过对课文的梳理,我们很容易得出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如若能够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达到以上设计,那就为后两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对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间顺序为说明顺序来说明具体事务的写作能力。当然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有关分数的的教学,教材分成两个学段进行,本册学习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教材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思维接受能力的阶段性,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为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因此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对于分数,大多数学生有所了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很清楚,对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不清。

  三、教学目标:

  参照新课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情感与态度: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六、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第一环节:玩中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用鼓掌的次数来表示分的结果,学生在拍完2下、1下后,立刻会产生困惑,半个蛋糕该怎么表示呢?这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自己思考“怎么表示心中的半个”,然后让学生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教师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试试:把一个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涂出长方形纸的1/2。教师在示范两次分数的书写后,让学生说一说分数的书写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教师在明确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向学生渗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1/2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做中得。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拓展知识。以游戏和讨论的方式完成。

  (二)、探究交流、发展思维。

  1、认识1/4

  在学生认识了1/2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折一折,画一画的游戏: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自己折出1/4,并涂上颜色,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提问学生:大家看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4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4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4也不同。

  2、认识其他分数

  学生了解了1/4后,我接着提问:同学们认识了分数,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手中的材料把它表示出来呢?学生可以表示出来几分之一,也可能表示出几分之几。

  这部分内容我将采用自主创造的方式学习。学生利用学具折叠、涂色等方式,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然后师生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深化分数的含义。接着让学生把表示分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并写出相对应的分数。

  3、练一练: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主要考察学会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件出示练习内容)

  (三)实践理解、深化提高

  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国王给他的三个儿子分田地,涂色部分表示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先不画出等分线,让学生猜是几分之一,猜对后再画出等分线,并比较三块田地的大小。这个游戏练习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同时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3、1/6、1/8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总结延伸,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体会到了什么?

  3、我还有哪些问题想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分数,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既做到了梳理新知、反馈评价,有能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七、教学特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学能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能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能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能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早上(下午)好!我是X号选手。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六课《穷人》,课题分两个课时完成,下面我将根据第二课时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六年级S版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家的窘困,毅然收养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本文所在的第四单元“情暖人间”的文章都是美好真情的赞歌,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感受朋友、亲人、邻里的真情。本文是学习了第一篇课文关于朋友真情之后,学生进一步感受邻里的真情,(这些话可否不说呀?我怕时间不够。或者再简缩一点。呵呵)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人间真情的好材料,更是他们得到人文启迪的好题材。

  (小学语文课本的单元不像中学的,他不是文体的归类,而是从写作内容上归类。第四单元为“情暖人间”,其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生的眼睛》、《船长》。)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够具体了吗?哈哈)

  3、情感目标:体会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得到人文启迪。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人物。

  2、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通过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问题教学法、对话问答启发法、诵读教学法。

  (二)学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我选择第二课时为我的说课内容,还要说明课时安排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穷人》的第一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正当桑娜等夫心切之时,她做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完整的导语可否不出现在说课稿中?)

  (设计依据:描述画面,带入情境法,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感情,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二)精读课文,领悟内涵

  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计以下5个问题展开整篇课文的教学。

  1、 第二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么样?

  (参考:写桑娜把邻居的两个孤儿抱回家,结果内心忐忑不安,担心丈夫不同意。)(说可时不必念出来)(下同)

  我将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引到第二大段的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找出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点名提问学生,然后师生集体纠正、总结,老师概况板书(桑娜:非……不可,忐忑不安,揍我一顿也好)。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体会六个省略号在文中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思想感情,为下面的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主题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

  老师引导:据其家庭情况她有能力帮助西蒙抚养孩子吗?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的人。)

  运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找出描述人物形象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并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2、 第三段主要写了谁,做了什么事情?

  (参考:写渔夫回来听说邻居西蒙死了,主动要求妻子将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

  首先,让学生边朗读边思考问题,然后分别找出描写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同时提出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会变得严肃、忧虑?“熬”字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师生集体解疑,老师板书(渔夫:忧虑、得……报过来、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3、 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的词句及渔夫和桑娜的对话,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小组讨论,从而体会、归纳渔夫的人物特点,最后师生集体纠正、归纳,并板书(善良、有同情心、关心穷人)。

  (依据:小组交流是反馈信息的最佳形式,能很好的`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4、 从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主人公的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从而体会文章情感,让学生从朴实的语句中感受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桑娜渔夫善良的心。

  (依据:把朗读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感悟后品读,在品读中加深感悟。另外,把朗读的方法教与学生,“授之以渔”,也体现“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这些在说课时可以不用说出来)

  (三)总结

  通过复述故事,让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归纳课文主题,再次品读小说语言,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在学习文章之后,从主人公的行为中得到什么启示?

  八、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续写故事的作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渔夫和桑娜及七个孩子今后的命运。

  九、板书设计

  (我就觉得这板书太多了,只有六七分钟说课,哪能写得了那么多字啊?呜呜……我想办法精简一下吧!对了,能不能只板书课题,板书设计只在说课稿中呈现呢?嘿嘿……)

  穷人

  人物 内心变化 性格特点 主题

  温暖而舒适

  心惊肉跳 勤劳、善良 穷苦的劳动

  没有抱怨 人们淳朴、

  桑娜 非……不可 善良,宁可

  脸色苍白 善良、同情,关心他人 自己多吃苦

  忐忑不安 也要帮助别

  穷人 揍我一顿也好! 人的高尚品

  质。

  严肃、忧虑

  渔夫 得抱过来 善良、同情、关心穷人

  能熬得过去

  写作特点:语言通俗易懂,脉络清晰。

  刻画人物(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动细腻。

说课稿 篇4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冲突激发需求。

  课的开始我设计说位置,找课题游戏,

  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老师将课题藏在我们班的一位同学那里,在谁那呢?要不我提供一些线索,大家来猜一猜?

  2.(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课题明明放在同一个同学那,为什么有几种不同的答案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确定同学的位置。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确定位置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学生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为新知的学习提供原动力。

  (二)自学探究新知。

  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用经历过程来强调知识建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分了3步进行,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自主学习,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学用列、行,以及数对确定位置

  1.先让学生根据自学目标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自学课本15页。

  在学生自学完成后,请学生自主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对知识进行补充、规范和整理。例如学生讲到列是竖排,行是横排时,教师可以马上出示课件,并请学生上台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儿?在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规范从哪个方向数列与行,并以教师的观察角度,让学生依次按对应的列数或行数站起来。

  2.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马上规范刚才出示课题那位学生的位置,并在这时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并让学生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他们自己的描述,谈感受。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小兰、小强的位置,教师进行板书。

  3. 并质疑,让学生能否想一个更加简单的办法来表述位置。通过刚才的自学,有的学生可能会用两个数字来表示。我就会请他们来说一说数字所表示的含义。在他们说出前一个数表示列,后一个数表示行后,我就会对他们说,恭喜你们,你们真是了不起,创造出了如此简洁,明确的方法。像这样用两个数也就是一对数来表示位置,我们称它们为数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然后,用数对规范板书好刚才出示的三个位置,边书写,边再次强调:在书写时前面一个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中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用小括号括起来。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也是我们数学家用来记录位置的方法。你们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哪位数学家发明用数对确定位置吗?(让学生收集资料之后进行交流,如果没有,老师介绍)

  设计意图:整个第一步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主介绍笛卡尔,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他们观察生活,探究数学的热情。

  第二步:用数对表示我们班同学的位置

  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为了巩固教学重点。

  我会针对性的板书如:小红(4,2),小民(2,4)

  追问:同样是4和2两个数字,他们所表示表示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位置就不一样,从而再次强调列在前,行在后

  第三步: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对

  教师出示一个数对,请对应的学生站起来,这一步体现了活动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找位置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数对里有2个特殊设计:(5,X)和(X,5)是为了让他们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4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找位置:学生观察例2示意图,找到书报亭的位置,并交流找的方法。再次强调先找列,再看行。

  2.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景点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大象馆和海洋馆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并追问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景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3.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找路线:请学生根据例图设计一条合理的游玩线路。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平移后数对的变化情况,由行想数,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数对的变化让学生想像小明的'运动情况,由数想形。这样,既体现出数形结合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联系生活实际。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用数对表示装饰瓷砖的位置

  (1)谈话: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用到了数对的知识。(出示练习三第2题瓷砖图)这是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的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四块花色瓷砖的位置吗?

  (2)仔细观察这四块花色瓷砖的位置和表示的数对,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2.国际象棋记录棋子位置的方法

  (1)谈话:数对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竞技体育中也经常用到数对的知识。

  (2)课件出示国际象棋的画面,并以此完成相关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的形式活泼有趣,富有开放性和人文性,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对对确定位置的应用价值。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更好的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新知识。

  (四)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神舟六号飞船返回地球的画面。

  3.课外作业: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结合数对介绍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数对知识的广泛应用。布置的作业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可以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链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数学思考引向深处。

  教法与学法: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关键词的落实上。第1个关键词是思维。凸显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接楔处激起思维的火花;第2个关键词是思想。强化符号化、简约化思想,培养学生抽象和简约化的思维品质;第三个关键词是渗透。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指导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学习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是以生活内容为单元编排的 第一单元以亲情为主题。《安恩和奶牛》是本学期第一次选编进教材的一篇小说。主要是通过阅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进一步理解文学的价值发现真善美。

  二 、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学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写作”部分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根据这些要求和建议,结合我校语文“读写结合”教研要求,我对第二课时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明确安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 想象扩写。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以致用,通过扩写故事加深学生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1.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尤其是安恩的闪光点;

  2.对故事发展的推断能力。

  四、说学情及学法

  学会描写,学会把人物写生动,这应该是初一学生的基本也是重要的要求,因此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的阅读感受,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光辉。通过扩写,学以致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描写人物的方法 。

  五、说教法

  精心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结合本次教研课题所要突出的读写结合的特点,设计了“我读我说”、“我善发现”、“我可想象”、“我的舞台”等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突出教学重点,简洁导入。明确本节学习目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抓住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一点,先让学生再次明确本文的'主人公,然后自然导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学习,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安恩这一形象的认识。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由读到说,有效导入,认识写法,实现教学目标1、2,为实现目标3作准备。

  (二)、自由读小说结尾,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课件4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你能够在行文中发现蛛丝马迹吗?

  【设计意图】

  学习小说中伏笔的运用,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为扩写故事作进一步的准备

  (三)、出示课件5、6 小组讨论交流,先说说,再写写

  故事真相还原后,你会不会觉得意犹未尽:想知道安恩和奶牛的其他故事吗?

  安恩和奶牛来集市前的生活情景会是怎样的,安恩道出事情真相后,周围人的反应会怎样?注意要符合安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发展脉络。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出示课件7

  学生写约10分钟左右后,教师点名让个别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评价,教师也做适当示范点评。

  注意围绕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刚才的写作要求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和评价的平台,最大限度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堂是学生的舞台这一点。

  (五)、出示课件8布置作业

  1. 课后将本节课所写的片段再修改完善。准备抄到正式作文本上。

  2. 搜集人与动物的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设计意图】

  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完美;再者,课外继续关注人与动物,使关心、尊重动物的美好品质成为学生的良好素养。

说课稿 篇6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落叶》选材来自我们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总是吸引幼儿关注、好奇的目光,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本教材中童话般的意境将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并在童趣中将散文优美的意境、拟人化与夸张的修辞手法等语言美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

  此外本教材还具有可拓展的空间,它已不仅仅是个语言教材,它还渗透了更多领域的内容。因此,本教材值得去挖掘其内在的文学内涵,让幼儿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并可有机整合相关领域的内容,从而让幼儿多维度地去感受美、欣赏美、体会美与表现美。

  二、说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地结构语言的方式的一种语言活动。喜欢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为此,我认为,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应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三个方面,具体为:

  1、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散文诗的句式特点。

  2、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并尝试创编诗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 感受作品所体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说准备

  散文是最美的文学,但其艺术化的语言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学习活动中常受情感和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儿欣赏散文的活动中教具的选择,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应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的直观形象,应该能牵动幼儿的心,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赏中去,这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教育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材料准备:

  1、《落叶》PPT

  2、大树妈妈和小树叶的头饰

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教学内容

  健康常识:皮肤的功能与卫生。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主要讲述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功能和皮肤的卫生保健。

  关于皮肤的结构,结合附图,讲述了皮肤的表皮、真皮和皮肤的附属物。

  关于皮肤的功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结合皮肤的有关结构,讲述了皮肤的保护、分泌、排泄、调节体温和忍受外界刺激等生理功能。

  关于皮肤的保健,主要讲述了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冷水浴、日光浴等能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可减少皮肤病的发生。讲述了保持皮肤清洁,有利身体健康的道理。

  四、本课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90%的学生能说出皮肤的主要功能及注意皮肤卫生的意义。掌握保持皮肤卫生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参加讨论,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培养学生和同伴相互协作配合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

  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健康常识课,就小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室外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室内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呢?在这节课中,我把上课的地点由教室转移到电脑室,把体育室内课和电脑结合起来,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图片的结合,把枯燥的内容转化成实实在在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让学生上网去查找和本节课有关的资料,然后小组根据自己所查找的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小结,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了解到的再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讲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起到积极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本课介绍了皮肤的结构,即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以及皮肤的附属物,并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介绍了皮肤的.各种功能,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皮肤的功能。还讲述了皮肤的卫生保健,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主要提出了加强皮肤的锻炼,保持皮肤的清洁等问题。在学习了皮肤结构、理解皮肤功能的基础上讲清道理,指出正确的做法,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

  皮肤的结构比较复杂,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再结合课件、图片进行讲解。

  六、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分析

  1.课的导入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课件出示:1.皮肤有哪些部分组成?

  2.皮肤对人体有什么功能?3.如何保持皮肤的卫生,让它有效的发挥出它的生理功能?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知道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电脑知识,到网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电脑资料时,教师巡回看看他们所查找的资料,给他们介绍一些有关的网站。(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事先在学校的网站上做好几个与皮肤有关的相应网站的超连接,如:健康在线;中华;中国美容化妆品网——科学护肤等几个网站)

  2.释疑解惑

  根据刚才学生所查找的资料,再根据老师前面的几个问题,大家把收集到的资料来分分类。(出示问题)

  1.皮肤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首先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课件出示:皮肤的结构图。(教师结合图解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皮肤的结构图)

  皮肤覆盖在人体的表面,它分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皮肤内还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发等附属结构。身体各部位皮肤的厚度不同,手掌心和足底处的皮肤最厚,约有4毫米,眼皮等处的皮肤最薄,只有半毫米。

  2. 在学生了解了皮肤的结构后提出第二个问题,皮肤对人体有什么功能?

  学生利用刚才网上所查找的资料小组间先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每个组选派代表把自己这组所查找到的资料和全班的同学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皮肤的功能:(课件出示)

  皮肤对人体是极端重要的,它的功能主要有:

  ①覆盖在体表,保护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是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②通过排汗,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③通过皮肤内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以及排汗,可以调节体温。

  ④具有感受痛、触、冷、热和压力等刺激的能力,因而也是重要的感受器官。

  对于皮肤的一些具体的功能,教师可以举些学生能够理解的例子进行讲解。

  感受外界刺激:教师提出几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出示课件)

  皮肤接触到冰有什么感觉?(凉。)

  手碰到火有什么感觉?(热。)

  手被针刺有什么感觉?(痛。)

  有物体触到皮肤有什么感觉?(触觉。)

  手中托着一个铅球有什么感觉?(压。)

  我们通过上面的了解知道了皮肤的结构以及皮肤的功能,那皮肤的结构和它的功能之间存在哪些关系呢?(课件出示皮肤结构与功能关系表)

  在学生了解了皮肤的功能后,提出我们只有经常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才能有利于皮肤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怎样来保持皮肤的卫生?

  学生根据上网查找的资料回答。

  根据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如何保持皮肤的卫生?

  进行适宜的日光浴、水浴和空气浴,能够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提高皮肤对冷、热及其他刺激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

  另外:饮食,心理,睡眠,运动等对我们的皮肤也有一定的影响。

  皮肤有许多小毛孔,可以排出汗液和皮脂,如果不常洗澡,毛孔被堵塞,就会影响皮肤的正常工作,使汗液和皮脂不易排泄出来,细菌就会乘机而入,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皮肤病。清洁皮肤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分。过于频繁地洁面会导致皮肤天然保护层受损,滋润成分不足,皮肤干燥和敏感。因为皮肤不能很快地重建其自身的保护,即便是最好的美容产品也只能作为皮肤自身保护的补充,而绝不能全部替代。

  3.总结归纳,课的延伸。

  总结这节课,归纳这节课所学的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保持皮肤的清洁的方法等知识,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掌握的这些知识。并对同学们的表现提出充分的肯定。

【说课稿】相关文章: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咏雪》说课稿02-22

设计的说课稿02-22

赶海说课稿02-22

门的说课稿08-24

《翠鸟》说课稿09-23

白鹅的说课稿02-28

《田径》说课稿02-10

生物说课稿02-09

望月说课稿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