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东方之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则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
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说一段话。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一)激情引入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我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引入课文的学习,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
在开课前,我便欣赏《东方之珠》这首歌,并让学生说出歌的名字和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再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两个词说一句话,教师有机的引出全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在未束缚学生思维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想象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璀璨”,借助“璀璨”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后针对这段话提出问题,并抓住“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二)调动激情,初读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学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文枯燥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让我们利用途中的时间好好地翻看一下手中的旅游手册,并读一读,自己最想去的那一个地方?”最后便根据学生举手表决决定旅游路线,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三)调动积极性,精读课文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了。在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那里?这样让学生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1、在感受浅水湾的迷人时,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轻读、慢想、细品,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帮助学生感知,并通过老师有意地错误范读来理解“倾听”和“浪涛拍岸”,然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读来练习。
2、感受海洋公园的著名时,让学生着重
去勾划动物们表演的句子,并通过对“哈哈大笑”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海洋公园的著名。然后让男女生对读,同桌读强化练习。
3、领略街市的热闹时,通过图片和“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人流如潮”等词来感受街市上的繁华与热闹,而香港的夜景则更加迷人了,学生看了图片已欣喜万分,再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焰火溅落和闪光的长河的情境,更为真切地感受香港夜晚的美。然后让学生读,找出本段主要围绕什么在写。并出示例句“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了”。让学生练习说一段话,再指名生现场说。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
既然是体会为什么说香港是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个文眼,那么在每欣赏完一处时,老师都有必要突出一下这一句话。
4、还可以介绍一些香港的其他特色,以此来突显香港的“璀璨”。
(四)延伸内化
1、谈话: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一天的香港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乘坐返航的飞机回家了,看着窗外迷人的香港,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3、播放《1997香港》述说香港的过去和回归祖国,引发学生共同来祝愿香港。
(五)趣味作业(课件出示)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第六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香港之夜》。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各旅游地景色的特点。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七、说板书设计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八、说设计效果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气氛应该很浓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学生有序而活跃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激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再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水平二第一学期中的正面持轻物投掷游戏—我们都是神投手。
投掷是一个传统项目,它不仅对学生的生理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也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得出的一项体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中对投掷项目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水平的不同,从而安排了不同要求的投掷。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延续时间不长,喜欢在户外做游戏和玩耍,认知和技能尚处于中低水平,团结协作意识不强。但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模仿能力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具备一定的探索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本堂课中的主要内容正面持轻物投掷游戏---快乐投掷的设置,就是将体育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将学生最熟悉的一些游戏带进课堂,用简单的小沙包贯穿整堂课,既简单,又趣味十足。根据新课标的五个维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学生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各种投掷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投掷的兴趣。
2.在游戏活动中初步体验出肩上屈肘投掷的动作
3.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是:投掷动作中的动作连贯与协调。
学习难点是:全身的协调用力与手部的鞭打动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给体育课堂营造出一种平等、互助、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比赛法和品德教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课的重点,为使教学的难点得以突破,我将准备沙包每人一个(备若干),放音设备一套,篮球场一片,画片若干等等一些教具,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下发挥本人的自主性,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由此可以看出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本课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力求改变那种传习式的教学结构,变以教师讲解、示范的传统教学,为以学生练习的基本信息交流摸式,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泼、自主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从而收到“鱼渔兼得” 的效果。
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课堂上,用饱满的情绪,振奋的精神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为上好这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需要,达到教者之心,学者之心,心心相同。这是我设想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具体过程为:
一、以趣引情,身心准备
在简单的课堂常规之后,我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向上抛投小沙包,要学生比一比看谁投的高。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抓尾巴。在这个过程的设置上,将传统的准备活动改为现在的游戏式,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这堂课的活动中来。我通过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之间心理互动,增强学生对上好体育课和乐于参加各种技能学习的信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部分的身心实践奠定了身心基础。
二、情景交融,身心实践
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步骤:
1、首先向学生介绍四种游戏的玩法以及如何分组。
2、我提出自主练习的要求。学生分四组分别进行一种投掷游戏,然后顺时针轮换。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对打靶的动作加以指导,为下面的环节进行铺垫。
水平二第一学期 我们都是神投手 说课稿,标签:体育说课教案,体育说课稿范文,
同时我也及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展示。
4、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同学的投飞机比赛,看看谁的飞机投的远,教师及时地为每组学生作出点评。
5、游戏---射飞机,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沙包,勇于da飞机。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相距约十米的两条线上,教师用绳拖动飞机的图片,学生可用手中的沙包da飞机。看谁打得准。
在这些部分的设置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要表演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轻松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情境放松,身心恢复
为了庆祝胜利,教师带领学生跳起舞来,使学生的身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放松。结束部分的小结,除教师要对本课进行讲评外,还要求学生个人参与,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布置好课后练习作业。
纵观本节课,设计思路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中知趣”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各位同行,我的这节课我就说这么多,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3
《菜园里》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6种蔬菜,介绍角度多样,有从生长的地方介绍的,有从颜色介绍的,还有从形状上介绍的,让孩子们在读书中了解蔬菜的特点,并能拓展说话。总的来说,这一课时我在执教时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词句朗读,力求面积最大化
由于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有些生字在第一课时就已经教授了,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孩子复习词语。而后在教学课文内容时,随机出示句子。这些词、句的朗读,我采用了齐读、小组竞读、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等方式,力求方式多样,操练面广。虽然设想得很好,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由于我自己引导得不够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没能发挥到最好,如“青瓜又细又长”中“又…又…”读得就不怎么样。这是一个遗憾。
二、问题交流,力求反馈直观化
在读书环节,我先让孩子们把儿歌中的生字圈出来,也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走进文本,边读边用横线把蔬菜的名字划出来,接着反馈。反馈环节,我在大屏幕上出示划出的蔬菜词语,并让孩子们校对是否划全,做好补充。
另外,在最后的写字环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认识新笔画“卧勾”,并观察好“心”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后,我先在田字格中板书“心”字。说实话,这个心字我练了很久,一直写不好。但我转念一想,既然我无法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那不如让学生通过他们的观察,来指出我哪里写得不好,让他们也来尝试着当当老师。学生的回答虽然有些故意挑刺儿的成份,但确实也有几个学生说到了点子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一描,写一写,效果就好多了。原本打算学生写完后,挑选有代表性的语文书当堂大屏幕展示反馈,并让学生说说问题所在,遗憾的是后来时间不够了。
三、方法指引,力求课中当堂化
《菜园里》这篇课文非常生动、有趣,是孩子语言积累比较好的文本,于是课中,我让孩子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但是课文不短,怎样指导孩子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记在脑海里呢?我教了他们一个方法:黑板上的一些词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看着这些词语,一个一个地按顺序背下来。按照备课时的思路,我本来是想让学生自己总结背书的方法的,但由于这节课拖了太长时间,很多学生早已经会熟练地背诵了,于是我也就省略了这个过程。另外,结合课堂作业本,在课中我设计了对“又…又…”和“越…越…”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拓展说话。
虽然课比较顺利地上完了,但遗憾也都留下来了。朗读是一个遗憾。课后,亲爱的陆老师告诉我,南瓜越老皮越黄,并不是黄南瓜比绿南瓜老,这两种南瓜是两个品种。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南瓜皮颜色越深就越老。这让从来不进菜市场买柴米油盐蔬菜的我不禁为之一愣。看来,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老师还应该有生活经验。这又是一大遗憾啊!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和重要的位置,它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学习新课(32分钟)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小结(2分钟)
巩固练习(8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去哈尔滨看一看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
去海口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一叙。
但是,芳芳犯了难:听说哈尔滨很冷,海口很热,不知什麽时候去哪个地方好?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知识一起给芳芳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探亲时,从出行地点的舒适度出发进行选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观察、比较,认识规律.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 全班同学(40人)分成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
2 一月和七月气温组内部以5人为一组再分成四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3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麽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学习新课—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一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 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
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刚刚的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分组对调,成员设置不变,活动规则不变。
(即:一月气温组变成七月气温组。)
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②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合作探究—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成因
一月气温组:
读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七月气温组:
读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继续分一月、七月组合作探究
①一月 0 °C等温线在哪里走向接近南北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②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七月月均温低于20 °C的地方主要在哪个地区?为什么这里夏季气温较低?(青藏高原 海拔高)
②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学习新课—我国的温度带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 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种类也有差别;(以西瓜为例)
(3)不同的温度带,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说明
《加减法验算练习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以及加减法验算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的。而且验算的熟练程度和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以及验算的灵活运用还会影响到今后计算的准确率及应用题解题思路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并能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验算,进一步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难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及灵活运用。
四、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通过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等情境,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体验,巩固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并灵活运用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五、教学程序说明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本节课是加减法验算最后一课时(共三课时),第一课时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由于还要训练验算时的书写格式,验算方法、书写格式掌握后,只完成课本“做一做”习题及练习七第一题部分习题,第二课时探索减法的验算方法,并完成练习七第1题(部分题)第4、7题.第三课时完成练习七2、3、5、8题。本节课我主要以教材安排的练习题为主,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一做、比一比、算一算,力求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熟练掌握验算加减法的.方法并达到灵活运用。
具体环节设计
1、 课前口算训练主要是为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2、 填空题设计的目的要使绝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再通过表格的形式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由于低段学生不善仔细读题,故此,安排了读表格及说算法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在三年级才接触多位数加减法,因此,在计算时,安排分组完成。
4、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后,再利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验算填空题。(这一环节,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填空,自己再一次总结验算方法,可由于没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却一手包办。)
5、 由于计算枯燥乏味,在学生动手验算时,没有直接给出习题,以列式计算形式出现。目的是通过习题的变化,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6、 改错题出现在练习七中,与以往的要求不同。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形成先找错,再改错习惯。学习了加减法验算方法后,教材要求用验算的方法先检验是否正确,再改错。(就是重做一遍)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个别学生检验完后,不是改错,而是在验算。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后,一再强调检验是错题后,改错就是重做一遍,可是这一教学环节,还是留有遗憾。
7、 当学生达到熟练验算后,就要实际应用。在备课时,我个人认为教材以表格形式出现,目的是与高段应用题验算有一定区别(高段应用题验算要求把未知变已知,把已知变未知.)这里以表格形式出现,已知、未知一目了然。通过这一习题的训练,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在掌握验算的实际应用后,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和同组合作训练。可教材练习七的第8题已剩不多时间,只好指名说验算方法。
8、 给出一组商品,先提问,再解答。教材安排这一习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用500元能买哪些商品?学生必须正确估算,才能准确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完成的较仓促,也是我要反思的问题之一。
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着: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为什么学生学习热情不浓?为什么课时计划没有完成?(第8题完全可以不用出现,可是这是本单元最后一节课,教师还应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起码将教材习题完成,我个人认为的。)之所以托堂,我觉得主要归咎对学生有时估计过高,有时又估计太低,知识结构前后的联系也了解不够,用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要求学生。看来,有效教学真的需要我不断地去深钻教材,尤其是了解学生,同时还得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求索过程。恳请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并给予本人在教学上的帮助。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同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性,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贴近。课文一些语句含义深刻,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说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懂得感恩父母。
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亲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本节课我着力构建“读中悟,悟中读”的“悟学式”教学法。以读为本,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明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学习,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兴奋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从“悟”字出发,以读为本,采用了“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三)理解学法,感悟父母之爱(四)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了谈话导入,让学生了解表扬与批评,从而导出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生活走进语文,进而为整节课教学作好思想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中,我用了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把握文章,粗知文章大意,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同时,有机渗透阅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有关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母亲的'爱是比较直白的,但要真正感悟到其中的含义也是不容易的。我从感悟这段话入手:母亲一念完寻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架设感悟这段话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想一想”使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从“眼睛亮亮地”、“嚷”等神态、动作的描写,也感悟到了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充分体现 了“悟学式”教学法所倡导的“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父亲的爱是严厉的,理性的,不易察觉,学生感悟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架设的连接点是“读一读,理一理”,读一读父母的对话,让学生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感悟“我”在童年时如何理解父亲的爱以及成年后对父亲之爱的清醒认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感悟父母之爱的进一步升华。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不能忽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议一议,完成填空。(无论是母亲的____________,还是父亲的_________,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___________,此时,我想对巴迪说:“__________。”)除了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之外,还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知识,
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悟学式”教学法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的理念。
说教学反思
优点:
我力求渗透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自主,探究,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注重个性化阅读。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不足:
1、课堂教学缺乏激情。本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本身的缺乏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缺乏激情,自然地,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2、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被忽视。比如在读到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两种声音时,没能让学生好好品读,从读中父亲的那种严厉,母亲的慈祥,这样学生就更能理解父母的爱。
3、引导学生不到位。在备课时,我在备教材,备教师时,下了蛮大的功夫,但在备学生时,有所欠缺,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引导上显得很费劲,学生的积极性没能真正调动起来。
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抓住小说三要素,品味多味枸杞豆”——谈《三个枸杞豆》一文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三个枸杞豆》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一组文章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童年生活。由第一单元的写人篇过渡到记事篇。读写重点是“记事写人线索要清楚”,其读写训练要求是第一单元“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的延续与发展。
本篇作者借助那令“我”一生为之改变的“三个枸杞豆”,阐明了人生历程改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文中,三叔的一生给我的看迪是: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例文是一篇小说,应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展示教学,我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脉络,能简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三方面,全面理解三叔的`形象。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3、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及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三个枸杞豆的内涵,理解三叔一生的悲剧,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语言较为生动,而且本单元已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两篇记事性文章,针对文本特点和单元安排,我采用“自主阅读简述情节、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研究文章主旨,仔细品味生动语言”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串讲故事,理清线索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巧设问题,三叔给我画了一幅画,就是三个“O”,第一个O代表什么(塔),含义是什么(建筑家之梦);第二个“O”代表什么(书),含义是什么(文学家之梦);第三个“O”代表什么(树),含义是什么(生物家之梦),然而三叔最后一事无成,请以“三叔的梦”为题,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简要叙述故事梗概,请扣住“梦想之初的绚丽”“梦想实现过程中的见异思迁”“梦想破灭后的懊悔颓唐”。
2、走进人物,分析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关键,也是小说教学的重要环节,小说中的两个人物,一老一少,两次相遇在同一片小树林,相遇前后,人物发生了迥然的变化,请用圈划写批注的方法,仔细分析文中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的片断,然后回答两个问题。
①三叔与年少时、老年时人生态度有何不同
②我在遇到三叔前后有何变化
(三叔年少时,虚度年华,知难而退,浅尝辄止;老年时,分秒必争,知难而进,深入研究。)
(我遇到三叔之前,厌恶学习和老师,贪恋大自然;遇到三叔后,珍惜阳光,发愤图强。)
3、领会主旨,品味多味枸杞豆
本文中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山青水秀的小山沟,藏着各种昆虫、长着各种植物的小树林,像金色丝绸的阳光,形如金盘子的太阳,红色的枸杞豆,冒失的蝴蝶等,描写得较为生动有趣。结合上一板块人物形象的分析,再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描写,颇有深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比如文题三个枸杞豆,含义十分丰富。
生命的句号
三叔 一生一事无成
已经西沉的太阳
多味的枸杞豆
如金子般的大好时光
我 逐渐升起的朝阳
一切事物的起点
4、课堂小结,扣住一个“三”
阳春三月,我在小树林邂逅三叔,了解了三叔的三个失落的愿望,他给我三个枸杞豆,让我明白了从三个O出发,不断追寻一、二、三;以至无穷,山间、小树林是我的玩场,更是我人生的教场,从这里出发,我终于成为一名植物学家。
生命的句号
塔 三叔 一生一事无成
失败 三 多 已经西沉的太阳
个 味
书 夭折 枸 枸
杞 杞
放弃 豆 豆 如金子般的大好时光
树 我 逐渐升起的朝阳
一切事物的起点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要完成的目标是: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1.课文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2、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我班学生多数思维较活跃,课堂上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 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问题,引领学生自主的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心个体差异和共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需要两个课时,我在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2)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使学生人人有机会与文本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动,敬佩,震撼等感受,使学生真切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搜集海鸥的图片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过渡:海鸥善解人意,是人类的好朋友。海鸥把老人当朋友,老人把海鸥当亲人,海鸥已经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导入课文)
1、学生自读15~17自然段,感受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你又怎样的感受?进行批注。
3.学生再读课文,快速阅读,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5、小组内进行交流。
6、全班交流。(进行交流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
[勾画、批注已成为高段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笔,“不动笔不读书”]
a、师: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
(预设)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般疼痛,等等师: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预设)生:因为老人十多年来,一到冬天,就每天必来给海鸥送食物,和海鸥做伴。
因为老人把海鸥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
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飞、叫、站”等研读课文,感悟海鸥情。
师:亲人?谁能举例子,说说谁是你的亲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师:亲人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人。 海鸥和老人、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血缘关系吗?很显然没有 。但是,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海鸥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文中哪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海鸥是老人的亲人?
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和图片。
①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写出了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
从“急速”一词,我感受到了海鸥那种焦虑、急切的心情。
师: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交流,随机出示cai课件。
交流1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①海鸥看到照片,为什么翻飞盘旋,连鸣带叫,姿势跟平时不一样?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只海鸥,你会怎么想?(预设答案:海鸥通人性,可能是悲哀,也可能会感到吃惊,会有很多问题,会……)
交流2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生:从“纷纷”一词,我体会到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似乎有谁在无声地指挥。
“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指导学生朗读,读好这句话)
交流3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预设)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及海鸥回报以老人的爱,在引导交流体会的同时,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说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和心地交流,是生命和生命地对话。此环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仅仅是停留在字、词、句、段、篇地教学上,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是充分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老人和海鸥的情思,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二、深情朗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己深情的朗读触动自己心弦的段落。
2、指名朗读。
三、表达祝福海鸥老人 ,出示cai课件。
1、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
2.如果那位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预设答案:老人可能会说:再见了海鸥,我的朋友;孩子们,人类是爱您们的;……)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四、总结话和谐,激发和谐情
1.我们回头想一想,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写具体的,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好,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我想大家一定悟出了一点小道理,谁来说说?
五、拓展延伸,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意在使学生用心灵颂读,用心灵倾听,用心体验,用心灵表达,“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们带着收获,带着思考,带着信心,走向新的课堂,开始新的探索。
【板书设计】
21 老人与海鸥
老人喂海鸥情深深
老人谈海鸥情浓浓
海鸥送老人情切切
[设计意图]本板书设计彰显了行文思路,凸现了文章主旨,画龙点睛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
【特别建议】
语文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三位数的减法”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材自然强调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实物图、学具图,算珠图来理解减法的意义,例1是不退位减法,教材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尊重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例2是个位不够减的退位减法,由于退位减法在计算难度上超过进位加法,学生容易出错,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材也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清楚计算中要注意什么?接着教材安排了课堂活动,结合学具图、算珠图等巩固三位数减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依据本课的知识基础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学生是在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减法之后来学习“三位数的减法”,引导学生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同桌交流,想算法、说算法、悟算法,再通过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中比较各种算法,从而选择自己喜欢或容易理解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计算,明白计算的价值。
【目标定位】:探索并掌握不退位减及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把“做计算”落实到了实践操作活动中,把教材中的图示材料变为现场演示材料,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各种算法,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华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本节教学中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境激趣、探究三位数不退位减法。
在教学中,我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付钱的生活情境,并且通过已知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分别让学生交流付钱的方法,其次让学生用算式表示付钱的`过程,最后,教师课件演示付钱过程。
设计意图与反思:
传统的计算课,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纯计算”的范畴中,“教算理、说算法”教师教得枯燥,学生也学得乏味。新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求把学生置于解决问题的背景中,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基于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巧取生活场景,从生活原型中引发,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适时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要学”的认知倾向油然而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安排学生交流付钱的方法,并把付钱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其目的是诱导和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用自己喜欢、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计算,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相互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中大胆的探究与创新。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觉得设计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能把估算和计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学生还在说不同的付钱方法时,我过早出示课件,演示先从300元里拿走100元,再从40元里拿走20元,这样就有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能很好的从不同角度想出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耐心地倾听学生说,再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演示。为了弥补这点,我在这一内容的练习中,就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想和说,努力集合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真正体现了学法的多样性。
第二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探究三位数不连续退位减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同样先创设了弄脏学校人数表格的生活情境,出示表格,从表格信息中让学生通过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同学探讨如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再用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教师利用算珠演示,让学生明白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原理。
设计意图与反思: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信息提炼整合,情境让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拉近了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可以解决身边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解决退位减法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同时借助珠算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到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原理。
这一环节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从估算、计算、验证中,把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例如在计算876-438=?时,有个同学就先把876看作880,把438看作440,相减得440,把被减数多看了4,就从440里又减去4得436,这样减数多减了2,结果要加上2,最后算得438。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尊重学生本身的差异,计算方法不搞“一刀切”,而是让学生在交流、比较和实践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和容易理解的方法,让学生的灵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第三环节:小结例1、例2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自己归纳小结,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设计意图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追求“计算方法多样化”,但在计算过程中仍需要准确和规范,这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加减作了良好的铺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结合两个例题竖式的异同,进行总结和概括。再次理解和感悟算理,能发现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做课堂活动及部分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环节设计的练习,突出层次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台,强化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在这一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关系,给予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一些。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说说在这一节课中的收获及感受。
【评价反思】:本节课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开放创造了适宜的“土壤”。学生通过想一想、写一写、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中多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和拓展了思维,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个性得到了张扬。
说课稿 篇10
《家乡的风味小吃》是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流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理解与认识。
一、教材分析:
《家乡的风味小吃》从风味特色小吃的角度反映家乡民风民俗中的饮食文化本活动有两个内容:“请你尝尝臭豆腐”和“我们也来做小吃”。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风味小吃的了解,指导学生动手做风味小吃,引发学生为家乡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勤劳智慧而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都是陡子峪土生土长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本地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他们只知道一些地方产的水果。所以就需要老师多搜集一些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通过查找资料、观察实物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课时:通过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家乡风味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学生查找家乡和各地的一些风味小吃的资料,包括相片、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时,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从小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出发,去贯彻落实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个性化的课堂实施,课堂教育教学之中。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通过“演一演”课堂教学可以多模拟生活情境,使教学形式生活化。通过“议一议”儿童的心理特征,要求他们的品德教育只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达到教育目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第一步:品尝、点评自带的家乡风味小吃
1、学生拿出食物,说说带来的风味小吃的名称(小吃以学生自己制作的为主,也可以适当带一些购买的家乡小吃)。
活动一:师生互相品尝各自的`风味小吃。
教师随机提出品尝时的文明礼貌和饮食卫生习惯。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品尝一下小吃,先从味觉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不要用太多的时间在吃上。
2、交流:说说你刚才吃了哪些东西?味道怎么样?
3、由老师引导学生介绍所品尝的小吃,包括小吃的原料、颜色、味道等特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从家乡的风味小吃的特点、来历、制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家乡人们的心灵手巧感到自豪。
第二步:试一试,学习小吃的做法。
1、如果你觉得味道好,可以问问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彼此间了解自己喜欢的小吃的做法,并记录下来。有条件的话可以回家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动手做小吃做准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二:评出最受欢迎的家乡小吃
先推选出几种学生喜爱的小吃,再通过投票的形式,选出最受同学欢迎的小吃。并颁发小奖状。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动手操作做补充。
2、作业:回家后试做你喜爱的小吃。
第二课时:
第一步:了解有关风味小吃的来历、典故及在家乡的经济地位
1、提示:你知道其他地方有哪些风味小吃吗?
教师出示教材中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的图片,引发学生自由发言。
2、过渡:有些小吃不仅好吃,还有美丽的传说呢!
活动一:老师讲过桥米线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风味小吃的故事或来历。
3、家乡的风味小吃不但味道好,还能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呢!
教师课件演示:介绍家乡有名的小吃,为家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如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品尝,引发学生的思索。也可以以“松花皮蛋卖到日本去了”的事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全国小吃的一些文化特质和经济地位。为后面宣传自己家乡的小吃做准备。
4、学生说说家乡有没有这样的风味小吃。
第二步:宣传、推销自己做的小吃
1、师:家乡小吃味道好,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也为我们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进行宣传,说不定也能为家乡的经济做贡献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爱家乡的情感体验。激发兴趣。
2、师生一起回忆一两种有关小吃或食品的广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播放一段视频广告。
活动二:做广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为自己家乡的风味小吃设计包装和广告。
活动三:展示设计结果。
让学生上台模拟电视广告宣传、介绍自己的设计。
3、小结,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市面上看到你们设计包装的风味小吃,让小吃为家乡争光。
以上是我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