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骆驼寻宝记》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晚年创作的童话名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平易的语言和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又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篇童话形象性非常强,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编演课本剧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编演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动物形象,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中。
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骆驼这个形象代表了一类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比如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抗洪抢险的战士等等,他们都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人类谋福利,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怎样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通过本文的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骆驼寻到的“宝贝”的真正价值。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卡通图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时要注意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的构思和组织材料别具匠心,主人公骆驼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间才出现,作者巧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其他动物的自私和懒惰来突出骆驼的高贵品质。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鲜明、生动、准确,刻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应该通过诵读来认真领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人格。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写得很有时代特点,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 它 动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 衬
比 ↓ 托
骆 驼:坚持不懈 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说课稿 篇2
《数星星的孩子》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科学知识,内容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针对学习内容以及我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知识水平,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至少认识“珍、碧、院、靠、指、乱、仔、组、睡、朝、苦、钻、研、著”14个生字,会写“珍、仔、乱”3个字。
2、会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生字的字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贯穿始终。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以《小星星》这首歌的乐曲为切入点,师生跟着音乐拍手齐唱儿歌.熟悉的歌词,动听的旋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以 “音”、“形”、“意”为途径。学生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是以熟悉“字音”为目的。“字意”的落实则完全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如:“你找得字宝宝在哪句话里?”“你能给这个字宝宝找个朋友吗?”“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这样的扩词练习,说话训练,既活跃了思维,丰富了词语的积累,达到了学习的兴趣持续,又加深了识记的目的。这样由文到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子的训练,比单独机械的识字效果要好得多。
随文识字,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字意的理解,提高识记生字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不断的产生新鲜感,使学习兴趣不减反变浓。为学生识字提供了多维支持。
环节三:集中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却不是难点,可对于我的学生来说,识字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它关乎着这节识字教学课的成与败。
在设计时我突发奇想,巧设“识字小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生字闯关游戏。
第一关:学生读带有拼音的生字,如果读对,就会有一名同学把星星的帽子摘取作为纪念。(这一设计关注的是学困生)
第二关:学生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读对奖励“小星星”。当然,这颗星星并不是制作的星,而是我亲自从空中“摘”下的“星”,这样不可思议而有趣的做法,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再度高涨,使得枯燥的认字变为生动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两关过后,是技巧的沉淀。我问:“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了这么多生字,是不是有什么奇思妙招啊?赶快把你最拿手的识字方法告诉给你的同桌吧!”一“话”激起千层浪,小孩子都有显示的心理,这样一来,孩子们会认为,此时的自己是最棒的,他可以交给别人方法,所以他会教的认真,那学的人自然会积少成多。
后续设计的亮点就是我对识字方法的总结,说它是亮点是因为“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的宗旨,是教的归宿。
随之而来的二次识字是课堂的又一高潮!“小老师领读”,教师指字“顺序读”、“乱序读”、“快读”、“跳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的识字,让学生的激情再次燃烧,直至回读课文才算是“瓜熟蒂落”!
成果如何?需要及时地检测。在设计生字复现环节,我采用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绕口令的形式,将所学的'生字编入其中,读顺了,说明认识了,读“绕”了证明记熟了。
此时,才是识字教学的终点!
环节四:写字指导。
写字指导按照“观察字形说特点——指导书写讲难点——学生练写要美点”的顺序进行教学。相对识字而言,它显得较容易完成。
环节五:总结课堂巧设疑。
好的课堂既要有“龙头”又要有“凤尾”,对课堂小结不能忽视。“谁愿意说一说,这40分钟里,你都有什么收获?”看似不经心的一问,却给了孩子们整理课堂,总结经验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看着张衡数星星,奶奶说他傻,那爷爷见了,又是怎么说的呢?长大后的张衡究竟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样的设疑既实现了课堂的拓展、知识的延伸又能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工作是一个辛苦费神的事业,既然选择了,我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去寻找。相信有了好的方法.我会和我的孩子们一同进步,共同成长!
学海无边,知也无涯!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前辈、同事提出宝贵意见,我会悉心听教,以便于我的教学有更好的完善与体高!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地位
上承罗斯福新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紧密联系。
内容
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运行方式、发展模式等,内容多,比较抽象、难理解。
意义
从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改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
1.挑战: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无疑是个挑战。
2.机遇: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必要性;高一新生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知道二战后联邦德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材料,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数字材料)获取信息,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出现新特点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德国和日本各具特色的经济模式,体会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重点:
1、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
2、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难点:
⒈理解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等经济理论。
⒉理解美国“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刻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作用,提高效率;
学法
课前: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包,自主梳理、归纳
课中: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开始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发展?在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是如何变化的?所谓的“新经济”是什么?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提高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1941---1945年,联邦政府在美国基本建设费总额中出资三分之二,在军事工业总投资中占三分之二。战争中,联邦政府采购了80%的重工业产品和50%的一般工业产品。二战结束时,联邦政府拥有全部原子能工业、96%的橡胶企业、71%的飞机和引擎企业,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生产占2/3,黄金储备占3/4;小麦、玉米占1/3,棉花占1/2;煤、石油和钢占60%多,汽车占84%;并拥有全世界民用飞机的84%,为资本主义世界之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2)特点: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3)实质:虽然美国政府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伴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美国快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避免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政策: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3)结果:
每当经济危机发生,政府便动用财政、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减轻危机的破坏程度。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
(1)经济状况: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胀并存的困境。
(2)经济政策: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政府降低利率、放宽信贷,却加剧了通货膨胀,政府提高利率、紧缩银根,认为放慢经济增长的步伐,却又使生产停滞、经济恶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只是一时见效。
(3)结果:只是一时见效,但无法解决“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
(1)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供给学派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主张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度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2)经济政策:
里根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用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结果:
1982年底,美国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了缓解。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2)结果:解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三、美国的“新经济”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期间
2、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3、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市繁荣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用技术创新,用供给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②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③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形成: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主张不采用经济计划的方式,而是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形成了一种混合市场经济。
(2)发展:1979年英国政府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国家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法国经济发展的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建设福利国家
(2)计划指导型混合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计划与市场结合、国企与私企并存
②政府制定计划对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3)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
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模式的建立: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
(2)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
①介于计划与市场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主要内容: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4)实践成效:
①战后迅速恢复,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②20世纪60年代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③70年代顺利渡过经济危机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
(1)模式的形成:
①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
②50年代中期后,逐步确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2)特征: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
(3)政府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4)实践成效:
①20世纪50—70年代发展速度最快
②8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③进入90年代尽管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但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没有动摇。
课堂总结: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民主制度,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干预经济的一个成功案例,这种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杨氏之子》。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2、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我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
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本学期我们学校的语文是围绕着“学会自学,学会合作”这个主题开展的,提倡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并且将山东大家韩兴娥老师的“快速教学法”融合在一起。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我共分六环节设计: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汇报、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看图作文《胜似亲人》。
一、说教材
《胜似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训练之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单元 "人间真情"专题要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撒上爱的阳光,盛开爱的花朵,淌过爱的溪流,点燃爱的烈火。书上这幅《胜似亲人》的图画就描绘了一首爱的赞歌,通过习作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互相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画面上的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用手抚摸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只木盆,周围晾着已经洗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由此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习作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在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中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话能力。进行独立写作文是可以实现的,但是,由于孩子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再加上生活条件的优越,很多孩子对爱的体验不是很深刻,不少学生往往畏惧习作,甚至无话可写,习作语言干巴枯燥,内容空洞不丰满,一篇文章就像一具"木头人",缺乏个性和生命的灵性,作文中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常常令我们读起来索然无味。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让他们用心灵去感悟。
三、说教法、学法
看图习作,主要通过大胆想象、猜测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本节课上,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2.问题交流法。引导学生从图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入问题情境,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找到可能性的答案。学生在各抒己见、畅说欲言的氛围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写作思路,为自由而有创意的习作丰富材料。
3.指导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和语言上需要及时修改的地方,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
4.点评、借鉴法。引导学生用自评、他评等方法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进一步修改习作。欣赏范文,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爱的奉献》,请学生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说说听音乐后的感受,引出"爱"的主题。
接着让学生自由说说生活中体会到的爱,老师加于引导,逐步明白有亲人的爱,也有别人给我们的爱。
至此,我已经引出了本课的课题。用音乐来渲染气氛,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加深学生对爱的体会,引导学生进入人间真情的情感氛围,为学生的真情流露做好铺垫,相信孩子们心中一定会受到深深地触动。
2.明确目的,导入主题: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画,看看画里面表达的又是谁对谁的爱。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体现目标导学理念。
(1)认真观察图画,注意图中画了哪些内容。
(2)从图中信息猜测老奶奶和小姑娘之间的关系,想象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补充完整画面之外的内容。
(4)发挥想象,将画中看到的内容和画外想象到的内容联系起来,完成一篇习作。
(二)观察图画,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看图画上有什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归纳画中的内容:画面上的一位苗族老奶奶怀里搂着一位小姑娘,用手抚摸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着什么;旁边有只木盆,周围晾着已经洗好的衣服;墙角靠着一根拐杖。
2.讨论: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她们之间的关系:老奶奶是少数民族,小姑娘却是汉族人,她们不是亲人。这时出示本课的题目——胜似亲人
仔细观察画面,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着小姑娘?这一环节应该能让学生明白画中反映的事情: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老奶奶感谢小姑娘,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1. 发挥想象: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
要求学生动笔写写:
①用上"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把小姑娘洗衣服的经过写清楚。
②把小姑娘洗衣服的动作、声音和心理活动等写具体。
根据学生情况,相机出示参考词汇:
动作描写: 系 背 蹲 浸 擦 搓洗 捶打 刷 漂 拧 展开 搭
声音描写:哗哗哗 嚓嚓嚓 唰唰唰
心理活动:呀,这些衣服可真沉。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洗衣服多累呀!可我年纪轻,有的是力气。
细节描写:细细的汗珠渗满了额头 溪水溅湿了小姑娘的布鞋
2.当小姑娘洗好了衣服,把衣服和床单晾晒好后,老奶奶回来了,看到此情此景,老奶奶会怎么感谢小姑娘呢?小姑娘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发挥想象,把当时她们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写下来。
3.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2)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3)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你有什么想法?
(四)深化主题,拟订题目
在合理想象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小姑娘与老奶奶之间的爱,更加明确"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主题,并确定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去选材;在拟定题目时,引导学生可以用"胜似亲人"做题目,也可以根据习作的具体内容自拟题目,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作文,又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重点写详细,写具体。
指导学生列好习作提纲,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自主作文,教师巡视,相互点评。
板书设计:
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人物的衣着、外貌、动作、表情
仔细观察 周围的环境
判断她们的身份、年龄
可能是什么关系
展开想象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写作内动力,就能使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使作文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儿,从而迎来一个收获的冬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一单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3)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解决有关“有余数除法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与“舍”的问题,即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学法】
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设计中,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进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参与探索的欲望。 学法:1、指导“探索实践”。让学生在探索、研究活动中感悟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2、引导“思”鼓励“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创新。
3、组织小组学习,重视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流程】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 “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要求学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直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新的情境——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呢?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投篮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投篮的个数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
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引导比较。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呢?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认知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小组探究,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紧接着,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 “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
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的能力。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游泳的思想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说课稿 篇7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习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展示练习)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