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说课稿锦集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本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特色: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别发展。
我将诗与画巧妙结合,自然导入课文,创设学习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专题站中,我将文本教材电子化,为重点的字、词、句添加相关的超级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网页中的学习目标、配乐朗读、推荐作业等板块,特别是适时提供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我作为服务者,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二、营造交流对话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继续上网冲浪,在网上进行拓展阅读,拉近学生与王勃,与滕王阁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享各自的新发现,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另外,我将推荐开放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形成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系统整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默写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理解词句,明确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情感。而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模式
根据唐诗的特点,我在县里提出的阅读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师范附小片区活动学习到的《小学古诗词自主体验式(导读)教学模式》,构建了我们学校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分层探究式(导读)教学模式》,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步朗读、逐层深入”的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分散难点,各个击破,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初读感知——精读品悟———回读感悟——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五个大环节,其中前三个环节属于分类自主学习、分层点拨,第四个环节属于分层练习,第五个环节属于分层自主作业。这样做注重了对“三生”的培养,让尖子生吃饱,让学困生吃好,让特长生发挥特长。
四、说课题研究
我这学期申报的小课题研究题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如何有效处理生成与预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大多数教师追求的仍然是过程的完整性,重视教师的预设,把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地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请学生进入预设的圈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被贴近”标准答案,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自问自答,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诱导深入,逐渐靠近教师预设的答案,其实质就是教师在自问自答。
所以我的观点是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同桌之间讨论即可解决,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当堂全班也解决不了的,布置作业回去之后查资料解决。
五、说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只做他们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我也知道我这节课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层朗读环节,分层学习环节,不能更多地照顾好学困生。另外,我的随堂练习设计得难度大了一些,而且缺少写字环节,我觉得进修学校的王蕴枫老师给我的建议特别好:把随堂练习的第一题改成写生字,学生边学边写,这样既达到了课标的要求,又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回去以后我会马上改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我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向大家做介绍,首先是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整个过程力求体现“让学生的生活成为教育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材分析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四年制七年级年级第---单元第--课第--个框题。这一框题它从-----几个层次上描述了-----。这一框题既是对上一课《-----》的感情延伸,又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框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或者:本课主要是学习----问题。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一些基础知识,如:----等等。本节课要进一步学习------。本节课内容与后面要学习的-----内容关系密切,它们前后递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主题内容:--------。(第一课第二框)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2.能力目标:辨析---------------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知道理解
再次、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因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由于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学生对对--------理解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一时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情感熏陶法,并综合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笛卡尔也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加强了学法指导。结合七年级学生具体情况,我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学生采用学案导学自主预习,小组讨论法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来。
五、我要重点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发热情——预习交流,成果展示——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提高,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景,激发热情
多媒体展示:---------------------
由此引出课题(板书)---------------------------------。
(二)预习交流,成果展示
依据预习学案,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相互印证预习成果。教师深入各小组收集信息,让学生展示自己解决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根据交流时收集到的信息,确定合作探究和精讲的重难点内容。
1、突出重点:“---------”是本课的重点。(板书)
针对这一重点内容,首先设计情景一---------,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从而得出--------------。
其次设计情景二-------------------,从而的出“----------”这一结论。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又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法和学法。
2、突破难点:“--------------”是本框的难点。(板书)
针对这一难点,首先我采用(设计几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多媒体播放---------------------,学生通过对视频案例的分析,讨论得出---------------------。
其次我再采用即兴演讲《----------》(创设情境),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他们懂得-----------------。将所学知识落实为实际行动,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四)巩固提高,情感升华
这一环节重在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设计情景活动,升华学生情感从而将整堂课再次推向高潮。
作业布置:不要笼统,要贴近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衷心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教材简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分类理一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发展类推能力;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取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合理应用电教手段如班级优化大师评价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本着“授之以渔”的目的,对照教法和学习内容,本课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养成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阶段。
通过复习1~6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题,采用集体背口诀的形式,教师及时给予奖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
2、探究学习新知阶段。
在过去学习1--6乘法口诀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让学生自主地编写7的乘法口诀。首先我出示主题情境图---“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了”、”再过9个星期就放假了”谈话开始,引出“星期”话题,自然过渡到第一环节“星期与天数”统计表填写,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并相应地计算出1个星期对应的天数,2个星期对应的天数,3个星期对应的天数、、、、、、’然后根据说的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再根据乘法算式自己编出乘法口诀。通过自主地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3、练习巩固深化阶段。
这一环节通过多种练习(如对口令、口算、转转盘游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中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同时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4、总结评价阶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努力做一个勤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样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唤起爱数学,学数学的学习欲望。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凡卡》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首先从教材来看:
《凡卡》是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外国名篇名著”为主题进行编排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感情,关心人物命运。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节选,全文记叙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向爷爷诉说自己在鞋店当学徒的悲惨遭遇,乞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从结构看文章整体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先写写信前的准备,然后是写信的过程,最后是写信封、寄信、做梦。从表达看,本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在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由作者的叙述、凡卡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二是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课文篇幅较长,在经过精心梳理后,课文的脉络会清晰显现,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讲述和凡卡的讲述、回忆运用了插叙、对比、衬托等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一步步将人物命运推入“绝境”。在娓娓道来之间,使读者情感随着凡卡的悲惨命运而跌宕起伏。《凡卡》是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焕发着新鲜气息。如何实现老课新讲?长课精讲?成为本教学设计的思考点之一。
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试图将零乱无序的问题进行整合,由一个主问题引领不断深化,最终领悟课文的主旨;同时围绕主问题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进行重组,在主问题的引领下环环相扣,自然连接,为学生领悟主旨建立依托载体。
二、说学情
从学生情况来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形式复杂,内容丰富,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课外阅读基础,能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故事的内容,但对故事的主旨领悟还需深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易于忽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能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已经掌握了较好的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句段的能力,能够从文章的描述中对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有所感悟,但需要通过教师进一步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对于文章的表达方法关注不够,阅读是为了学习写作服务的,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写具体的”,对于提高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很有帮助。
《凡卡》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就文章内容而言,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感受到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但文中还有些“貌似不相干”的内容(如:第10自然段、第21自然段)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教学设计在资料交流和重组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深入体会人物情感,领悟课文主旨;并在设计中体现由
“整体—重点(局部)—整体”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整体领悟课文主旨。
三、说目标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通过抓重点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感受在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
四、说重、难点:通过抓重点段落和词、句的理解,感受在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五、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运用创设情境想象、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引读等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状况预设: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1、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将主要完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领悟文章主旨。
第三课时学习回忆部分的内容,体会文中回忆部分的表达效果,体会结尾“梦”的含义,并结合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方法的作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本节课我重点是教学第二课时:通过对第八、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八、说思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流程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引发“矛盾”
3、体味“生活”(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 品读悲惨遭遇,感受痛苦
4、揭示“矛盾”
5、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本课设计是在第一课时中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结构(按写信的先后顺序)、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信的内容、作者的叙述、写信过程中的回忆)、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九、说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音乐,创设情境,从而把孩子们带入学习内容。导入新课,从理清写作顺序,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构,直奔信的内容,从而引入对信文的研读,导入新课,引发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体会。
(二)引发“矛盾”
1、他为什么写信呢?【预设】他写信让爷爷来接他回家。
2、凡卡写这封信的目的是要求爷爷来带他离开这儿,那么文中
直接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
3、(课件出示) 凡卡求爷爷带他回去的3个句子。
(三)体味“生活”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突出重点,因此,我把全文有意破为三块,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分别是品读悲惨遭遇,深入思考回忆,体会梦的含义。这三个层次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存在联系,回忆往事的快乐是为了和悲惨遭遇形成对比,使遭遇更显悲惨,而梦的含义也暗示了悲惨的遭遇不会改变。在这三块中真切的感受凡卡的悲惨遭遇,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内心又是重中之重。只有切实的了解了凡卡的处境之痛苦,才能更好的体会后两块的表达作用。所以我引导学生快速读信,找出哪几自然段细致的讲述了凡卡的痛苦生活,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精读第8、和15自然段。
品读悲惨遭遇,感受痛苦
在突出重点,指导精读方面,我本着“读中感悟,悟中生情,以情导读”的理念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阅读指导训练,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加深理解与感悟。这三个层次是:
1、抓中心句,感知痛苦
当学生找出详细讲述凡卡痛苦生活的8和15自然段后,我让同学们默读这两自然段,看看哪句话最能概括凡卡现在的生活状况?(根据学生的回答PPT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指望”是什么意思?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曾经指望过什么?为什么凡卡说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生活连狗都不如!进而深入理解句子,感知凡卡现在生活的
说课稿 篇8
教材简说: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奇妙变化。根据本课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知道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
教学理念:
1、兴趣是先导
对于低年级教学更应该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朱水根教授曾经说过:“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喜欢语文。”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跟我一起摇身一变成为小水珠,去亲身体验水的世界中的奥妙。这种新奇而有趣的引导方式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来。
2、以读为主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指导朗读,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入情入境有感而发 ,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彩。。因此,在我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充分诵读,触发语感。我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并读有层次。先初读————自由朗读,接着细读、品读,形式多样,如个体读,全班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朗读等,读中还渗透边读边想、边读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最后回读课文,达到文本与个体融合的情境
3、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能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乐于思考,动情感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整篇课文教学
围绕“变”字展开,读到“我会变”一句时,鼓励学生质疑,当发现问题后,引导他们在朗读中探究,在合作中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收获。我还适当运用多媒体,通过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课堂生动起来,孩子们在兴致盎然中学得如痴如醉。
教学反思: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能够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学生人格,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乐悟,这是自己在本课的教学中获得的一点收获。但从中我也发现了诸多不足,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如本课的教学容量较小,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在教学环节的引入与衔接上还不够亲切与自然。还有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上,方法不够灵活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