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模板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二、说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的统一以及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几分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本课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穿插讲授、自学、练习等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观察、估计、比较、归纳、巩固的.程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发现、探索、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充分认识几分之一。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说学法。
(1)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先是实物演示分的过程,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由折纸、涂色,交流结果,自己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节课精心选择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对个体而言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成为了学生自发的要求。此外,合作前注意讲清楚合作的方法及要求,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使合作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
(3)有意识地设置由易到难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练习涵盖了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猜一猜多种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分数。
四、说教学过程: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由于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开始学习分数时,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利用实物演示,直观、清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这堂课中,由于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将枯燥的知识藏于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新知识,轻松地学习。
3、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
运用电脑动画,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动物,每只分得多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分成两份(实物演示),观察1个苹果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两份一样大。 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蛋糕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指导探索 :
(1)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认识的几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这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几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通过延伸总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2)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时,学生先自行估计是整张纸条的几分之一,再通过观察电脑动画,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随即提出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认识,主动发现问题的答案。
(3)合作学习,帮助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轮流说一说怎样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反馈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数学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的最后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完相似图形等知识后,利用它们认知位似图形,这一节是第四章学习的综合运用,强调学生对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位似图形概念。因此说这既是一节新课,也是一节复习课,理解位似图形时要用到前面所学的相似知识如相似比等,并且这节的学习也为后面的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打好了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在本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从以下四个层次说明,第一,在识记上要求学生能认识位似图形,找出哪些图形是位似图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图形的观察中得出位似图形的一般特点,自已归纳出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义;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学生能作出一个图形的位似图形,并利用这种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第四,在应用上要求学生能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有关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3.教材内容: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形状相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图形,寻找图形的特点,并由学生总结出来,由此理解本节中的位似图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判断是否位似图形,根据总结出的定义找出位似中心,并动手度量,理解位似图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导学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动手任务,即作出符合条件的位似图形。教学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难点在于作出规定位似比的位似图形,关键是学生对位似比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图中找出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比。
教法学法: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知
情景设置:一组从一个镜头放出的图片,大小不一,形状相同,按顺序排列,动画演示从放映机中放映图片的效果;在第一张图片上标出点A,在第二张图片上相应的位置标出点B,镜头标为点P,图形编号依次是①、②、③。
教师提示:让学生连接A、B并延长,看能不能经过点P?然后在图①上换一个位置标点,再在图②上标相应点再试一次看能否经过点P?
设计思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特别是每个图形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为学生总结出位似的定义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演示后自己动手再找一处类似的点,在另一张图中找它的对应点,并连接起来延长,自己实践这一过程体会位似中心的含义。在得到位似图形定义的同时,也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画出图上的P点,怎么把它找出来?即如何确定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P点的位置。在对定义的叙述中并不强求学生能一次完整地说出来,可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各组结论,达成共识,这样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二、做一做
这部分安排了三个图形,先让学生判断这三个图形中哪些是位似图形,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根据刚才总结出的位似图形定义)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位似的理解。
情景设置:三组图形,其中第一、三两组是位似图形,第二组不是。
教师提示:肉眼观察图形,然后试着找一下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对应点都经过的那个点),让学生明白位似图形首先是相似图形,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来,再度量出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把这个值同相似比对比。从而得到结论: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画图、计算得出位似图形的这一性质,在这个做一做中,学生用到的知识包括几何绘图,求线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阐述结果。这里学生易犯的错误主要是对应点的选取,如果是多边形,可提示学生沿多边形的边依次选择点,并作好标记。
三、想一想
回顾本章第三节中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即相似图形的画法。让学生复习画法,实际上这样放大后,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然后仿照这种做法,给学生一个圆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分别是3和4。
情景设置:课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
教师提示:先认识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巩固这种放大图形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实际做一次,由学生代表来说明自己小组的做法及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说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别是3和4。
设计思路: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图形的工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前先由教师实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过程,让学生复习这一操作,再自己实践。在复习操作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操作的合理性。
四、随堂练习
综合运用本节中学习的位似图形知识完成放大和缩小图形的任务。
情景设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点O,连接AO、BO、CO,取其中点D、E、F。
教师提示:结定条件学生画出图形,连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将原三角形缩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是原来三角形的一半。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强调位似比即对应线段的比。完成后让学生说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强化对位似相关概念的理解。
设计思路:安排这组练习的目的在于利用学习的位似知识解决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放大与缩小图形。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中对位似图形的观察,学生得出位似图形的有关概念,通过做一做加深对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会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通过想一想复习了相似比知识,掌握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应用位似知识来完成放大和缩小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位似知识的理解。
六、作业
习题4.12
第一题利用位似性质说明平行关系,综合运用位似、相似、线段的比、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这也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要应用。
第二题利用本节中学习的作位似图形的方法放大一个已知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数学说课稿 篇3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数学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3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教材的分析尤为重要。《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乘法以及因式分解,为本节课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做了铺垫,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
4教学目标
为了与学生的认知基础相适应,更好展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方程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逐渐学会在具体情景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树立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因式分解法的解题步骤,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5学情分析
为了保证教学有针对性,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九年级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有强烈的好胜心,因此我会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6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为了更好贯彻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并辅之以问答和讲授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能力方面,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法。这种教学理念紧随新课改理念也反映了时代精神。
7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课堂的完美呈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导入
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将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王庄村在测量土地时,发现了一块正方形的土地和一块矩形的土地,矩形土地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矩形土地的长为80m,工作人员说:“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一半。”谁能帮助工作人员计算一下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堂《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这样通过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
新授
接下来进入新授环节,此环节我设计如下活动:
我会先带领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式,同学们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难得出a=80a,但是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略有难度,因此我会组织同学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就解决问题。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参与同学们的讨论。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用公式法得到答案;有的小组用的是等式的性质,但是,考虑不全面,所以错误;还有小组是将方程转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a(a-80)=0,结果正确。在此活动中引导学生共同交流,锻炼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上述结论,我会抛出问题:该小组的做题思路是什么?他们的思路用到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点?组织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找小组代表总结可得:基本思路是:以b代替a-80,若ab=0,则a=0或b=0。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可以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求解。因式分解法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在此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有效突破重点,增强学习兴趣。
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因式分解法,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如下方程:5X=4X,并进行演示具体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为:一移-----方程的右边等于0;二分-----方程的左边因式分解;三化-----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四解-----写出方程两个解。这与配方法类似,都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因式分解法了解之后,结合前几种方法我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找学生上黑板练习,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因式分解法。
巩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鼓励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会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导入时的问题并进行解决,这样设计既检查了新知学习情况,也与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小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可知,及时复习效果更好,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加以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
作业
最后留出本节课的作业:回想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每种方法的适用类型是什么?请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对比,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完全自由的学习个体。
8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部分,好的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将在黑板正上方写本节课的题目,主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系统展示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一移、二分、三化、四解。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系统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
以上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铁树老师网络面试辅导,喜马拉雅app--主播--教师面试大杂烩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学说课稿 篇4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例2。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
(让生评价这些方法中有没有不太合理的。3引导学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吃药的过程用流程图画出来。展示最合理的方案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
(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 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例1至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简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度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教材通过教室布置的情境图,让学生发现彩旗、灯笼、小花的排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表述等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能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是什么。难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探索、操作、练习中,总结出事物排列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关注重点内容的处理,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地采用远程教育供给的教育资源与网络信息,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新授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库里的图片信息和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画面;在操作时,通过人机交互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等。
在学法上,重点以合作探究(注重引导)、动手实践(感悟深化)、对比归纳(锤炼表述)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置五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了解规律。
“变魔术”的游戏: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若干个苹果、桃子的样品,放在一个黑带子里,接着老师按一定的 顺序“变”水果。(苹果—桃子—苹果—桃子)当老师停下来时,让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会变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小朋友交流游戏的规律]。
教师小结:像这样按一定顺序重复出现的就是规律,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师:小朋友,元旦,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为了庆祝元旦,把教室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他们在教室里唱歌跳舞可高兴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布置教室彩图(即主题图),我是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库里素材的运用,给小朋友们呈现了一个形象、逼真的色彩画面,让她们仿佛置身于其中,不仅冲击了她们的礼堂感受,在美的情操上也得到了陶冶与享受。在不知不觉中向她们渗透了艺术美感的教育,感受规律美,有效地达到了学科间的有机整合。
出示主题图后,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观察并思考:这幅图表示什么样的情景呢?它们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吗?让她们独立观察一会儿,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让每个组选一名小朋友作为代表,进行汇报交流: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课件出示]——彩旗图。这里我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生动、直观的优点,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与电脑声效,让小朋友们了解到是“几个为一组所组成的规律”,帮助小朋友们在找规律这一知识点上得到有效地落实。
A、出示“彩旗”图,教师引导小朋友认识规律。
师:小朋友们,这些彩旗漂亮吗?它的摆放顺序是什么?想一想,后面一面该是什么颜色的?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教师指名说一说彩旗是怎样摆放的,主要让小朋友表述出:2面彩旗为一组,先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又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这样的顺序重复出现的,并通过课件演示得出答案。
然后教师小结出,彩旗摆放的规律是:按一面红旗、一面黄旗的顺序重复出现的。那么彩花,灯笼,小朋友又有什么规律呢?,
接着请小朋友翻开书到88页例题1,请大家在书本上圈一圈。
B、剩下彩花,灯笼,小朋友排队又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由她们自己动手在课本上面完成。并把答案通过多媒体操作展示给大家,并让一些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选的,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之所以让小朋友上台来点击所需颜色的图案,是因为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不单只是让她们看,还应该让她们亲自动手去操作,动手去实践。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关于“例2”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引导小朋友观察,桌上的实物与例1的彩旗、彩花和灯笼有什么不同?(是形状和颜色不同),再让小朋友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课桌上动手摆一摆。展示的时候要让她们表述出:是“几个为一组所组成的规律”;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接着教师出示红色三角形,黄色圆形,绿色正方形的卡片,教师利用这些图形按一定的规律在黑板上排出,并引导小朋友说出这组图形是几个为一组,是按怎样的规律摆放的,重点引导她们通过对比(这组图形以3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比上面的多了一个图形),再请她们接着老师摆的样子,继续往下摆,达到师生共同完成的`目的。
最后让小朋友独立完成例3的“涂一涂”和89页上面的“做一做”。这样小朋友们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思维能更加的活跃,为她们创设出更多更美的规律做好铺垫,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此环节重在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以“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寻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例子;
(2)、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物品;
[课件出示]——衣服、斑马、钟表的图案,让小朋友们欣赏并找出物品的规律。
(3)创造规律——小小设计师
由小朋友们自由创作有规律的简单图案或编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
小朋友进行作品展示并全班交流。
[以上环节的设计是让小朋友通过找规律,摆规律、欣赏规律、和创造规律等环节的体验,使小朋友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提升,并能判断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从而让小朋友们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我们的生活之中,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五)、畅谈收获,深化理解。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涂一涂、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规律?如何找规律、哪些东西有规律等等,目的是让小朋友们小结出:
1、按一定顺序重复出现的情况就是有规律的;
2、可以从性别、颜色、形状、方向、大小、快慢等很多方面找规律;
3、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现象,要学会寻找周围有规律的事物,并会把它讲给家人听,把你创造的规律展示给家人看。
总而言之,整个教学设计流程,让小朋友们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应用,从感知到深化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而才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数学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这个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__,宽是__。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4.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宽5㎝,高4㎝”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七、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乐园说课稿05-14
《数学广角》说课稿05-10
数学说课稿09-08
数学说课稿11-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说课稿05-11
初中数学说课稿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