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说课稿

时间:2022-03-20 11:40: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光的折射》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光的折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光的折射》说课稿

《光的折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的折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可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规律及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对光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光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即将学习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好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学习透镜的有关知识,也为高中的光学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教学重点:

  (1)、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关 键: (1)、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2)、做好探索性实验----光的折射规律实验。

  4、教材处理

  光在水中的折射不容易观察入射和折射的偏转角度关系,因此,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而光在玻璃中的折射,可以在光具盘中实验,能得到具体的数量关系,所以,作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进行重点研究。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实验前,提出问题,带问题实验,使实验具有目的性。

  探究式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实验方法

  讨论法:实验中小组讨论,归纳折射规律。

  三、说学法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习类比学习的方法。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在光的反射中学生运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而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实验方法,实验结论等,学生都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让学生通过把光的反射实验与光的折射对比研究,总结折射规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显的格外重要。

  四、说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3分钟)

  【活动一】:盛水小烧杯中,筷子斜插入水中,观察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问: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活动二】在玻璃砖后边放支笔,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光的折射》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伊通第五中学的钱小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光的折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4章第4节的内容,为了使本次说课清晰流畅,明了直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凸透镜的学习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将教学重点定为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将教学难点定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在前一节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光的反射知识,学生能够密切联系实际,拥有简单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的教学要求

  采用以下的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四、说学法

  选用以下的学法:观察法。实验、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在农村教学的几年中,每年身边都会听到学生野外洗澡溺亡的事件,教材中,明确指出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贸然下去,因为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这样的设计,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来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演示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教师指出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规律,(这样的设计是我个人认为,学生虽然接触物理学实验不是很多,而且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但是,在上节光的反射定律时,已经认识了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及法线,那么就很容易突破这节光的折射的名词了。也为后面的实验中发现光的折射定律顺利进行,降低难度。)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由于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呢?”以明确探究目的。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现象感到困难,我将使学生结合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再经过一番讨论,〖提出问题〗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拓展应用

  用光的折射解释以下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因为本节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带着知识满载而归,同时,会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六、说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光的折射》说课稿4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章包括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

  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一)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二)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四)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

  五、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

  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基础较差,在整个教改氛围比较浓厚的熏陶下,老师利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1)

  一、光的反射现象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一面)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两线分居)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的反射叫漫反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用实例放到第二课时中进行教学。

《光的折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c#=Ogv(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3.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体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仪演示: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及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复习: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教师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②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AWCKF~?+a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4)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①下图那个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向水中.

  ②请画出光经过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图.

  (5)复习小结:

  利用电脑多媒体小结

  (6)布置作业

  ①课本p67材料《海市蜃楼》

  ②小实验:观察压在厚玻璃板下的图像文字有何变化 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 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

《光的折射》说课稿6

  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折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同时又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新教材将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光的折射规律上,注重学生的折射现象的感知、体验和折射规律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2.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3.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2.通过观察、猜想、检验、联想等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教师通过小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当好课堂促进者,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感悟、探究。

  3.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可见度不大的折射现象用动画演示出来。

  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是光学中重要的一类,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类。

  二、学情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初步知识,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已经有所了解,同时加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也与光的折射息息相关,所以对于接受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不会太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4)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

  (2)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光的折射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向学生强调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的热情;提高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能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用玻璃砖等器材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同一种均匀的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如果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中,情况将会怎样呢?

  2.进行新课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1:在水槽中加水,使光射入水中,观察到水槽侧面的光斑向左移。

  分组实验2: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移动碗,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碗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教师引导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

  概括总结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光斑向左移和水中硬币“升高”,前者是由于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发生了偏折,而后者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发生了偏折。物理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会发生偏折,光到底如何偏折呢?光在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呢?

  介绍光路图:重点解释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实验探究: 提示: 1.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分析与论证: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斜射时空气中的角始终最大)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作图: 1.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情形;

  2.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的情形。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1、光斑为何向左移动?

  2、放在碗底的硬币原来看不见,加水后却又看见了?

《光的折射》说课稿8

  下面我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普及的今天,科学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本章讲述几何光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全反射和光的色散。相对于学生初中知识增加了对折射的定量研究,引入了折射率,其中本节的全反射和临界角是全新的知识。

  (2)知识地位:本长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让学生从定性认识提高到定量研究。本章内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好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反射条件,临界角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临界角概念、临界条件时的光路图及解题

  3、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基本特点: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定性的问题,尤其是单纯的公式推导,不是很感兴趣;而对于演示、影像、声音、动画等感性的事物更能提高注意力。

  (2)学生的知识准备:学生之前刚刚学习了折射率,而本节内容是在对光的折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对于折射率的理解要先进行复习。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2、理解全反射概念、全反射发生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计算方法

  3、知道全反射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蜃景现象的学习明确一切迷信或神话只不过是在人们未能明了科学真相时才托付于自然力的一种做法

  5、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全反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观察、猜想、印证、归纳的方法得出全反射现象的发生条件、临界角概念等,对阅读材料“蜃景”补充了录像资料和CAI课件,使其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2)学法:在学习中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参与探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内容:通过展示光导纤维灯和海市蜃楼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2、进行本课内容:

  (1)复习准备:

  折射率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介质间的关系

  光从空气入玻璃和从玻璃入空气的区别:注意折射角和入射角间的关系,为引出光疏介质、光密介质做知识上的准备

  (2)新课教学:

  说明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的概念

  从光从玻璃入空气的现象展开讨论,然后通过实验和课件演示全反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重点突出临界角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学生推导运算临界角的计算公式:sinC?1n

  进行一个小练习:光通过平行玻璃砖时的光路分析;有没有发生全反射的可能性

  知识应用:利用课件来演示。解释现象: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光导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内容

《光的折射》说课稿9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物理的几何光学部分,初中没有学过全反射,对学生是一种新现象。在前面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折射率等知识,全反射是在前面这些基础上,推理得

  教学难点:全反射的应用,对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光导纤维、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全反射现象制

  成的;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也是由于全反射的原因而呈现的自然现象。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到,当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折射角将会等于或大于90°的情况。从前后⑴实验: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联系来看,本节课与前面这些知识联系密切,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折射率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反向思考的能力,在讲解例题时,奇特的现象使学生对全反射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现象多,与现代科技和实际生活结合的十分紧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

  ⑵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⑶了解全反射现象的应用。

  ⑵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验证,探究问题本质)

  ⑶引导学生分析全反射现象的应用: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本课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概括出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说学法

  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引起学生思维海洋中的波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方法、能力。

  德育目标:渗透学生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很多,能否用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它,更科学的应用生活中常见的仪器、物品。

  3、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法:观看演示实验。

  (2)、归纳法:通过讨论找规律,推导出临界角。

  (3)、推理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利用以前所学知识,自己总结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4)、阅读法:解释光导纤维中光的传播。

  通过观察演示1,提出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指导逐步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新的`知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得到答案,逐步分析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这样,有什么用?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通

  线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就发生全反射现象。

  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三、教学程序:

  教学用具:1、烧杯,水,蜡烛,火柴,试管夹、镀铬的光亮铁球(可夹在试管夹上);

  2、全反射棱镜、自行车尾灯(破碎且内部较完整); 3、光导纤维,及光纤演示器材; 4、电脑课件。

  引入:

  演示1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发生了,放在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好奇的学生误认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黑色物,当老师把试管夹从水中取出时,发现熏黑的铁球依然如故,再将其再放入水中时,出现的现象和前述一样,学生大惑不解,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 新课:

  ⑴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复习回顾:

  什么是折射定律,折射现象如何? 什么是折射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对于两种介质来说,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

  而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介质,即绝对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例如:水、空气和玻璃三种物质相比较,水对空气来说是光密介质,而水对玻璃来说是光疏介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光线由光疏介质射入光密介质时(例如由空气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例如由水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⑵全反射现象的产生过程及全反射的定义。

  过渡――既然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预料,当入射

  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折射角就会增大到90°,如果入射角再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电脑演示:

  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圆柱透镜的直平面入射,让学生观察。我们研究光从半圆柱透镜射出的光线的偏折情况,此时入射角0°,折射角亦为零度,即沿直线透出,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此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线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就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小结:光射到透明介质界面上时,一般来说,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只有发生全反射时没有折射光线。

  ⑶临界角的定义及计算。

  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光从折射率为n的某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C就是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得:

  因而

  (学生分析)

  (4)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学生总结)

  ①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5)全反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和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a.引入新课的演示实验1:被蜡烛熏黑的光亮铁球外表面附着一层未燃烧完全的碳蜡混和物,对水来说是不浸润的,当该球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在其外表面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空气膜,当有光线透过水照射到水和空气界面上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而正对小球看过去会出现一些较暗的区域,这是入射角小于临界角的区域,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这个实验,学生会有另一番感受。

  b.分析解决教材例题:此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以至用,激发其学习兴趣。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生全反射需要什么条件呢?

  c.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用灯光来照射尾灯时,尾灯很亮,也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成的仪器。在讲完全反射棱镜再来体会它的原理就更清楚了。可先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尾灯内部的结构,回想在夜间看到的现象。全反射棱镜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潜光镜、照相机中都用到了。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d.用激光演示仪的激光光源演示光导纤维传播光的现象,或用弯曲的细玻璃棒进行演示,配合电脑模拟来解释现象。

  从细玻璃棒一端射进棒内的光线,在棒的内壁多次发生全反射,沿着锯齿形路线由棒的另一端传了出来,玻璃棒就像一个能传光的管子一样。

  实际用的光导纤维是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μm到100μm左右,而且是由内心和外套两层组成的,光线在内心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如果把光导纤维聚集成束,使其两端纤维排列的相对位置相同,这样的纤维就可以传递图像。

  e.让学生阅读大气中的光现象——蒙气差,海市蜃楼,沙漠里的蜃景。 小 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两个条件都满足就组成了发生全反射的充要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多的。在用全反射的知识解释时,特别要注意是否满足两个条件。回答这类问题要注意逻辑推理,一般是依据条件要叙述清楚,根据要给充分,结论要简明。

  四、教学反思

  1、做演示实验Ⅰ时要注意仪器的叙述,用蜡烛熏铁球时,试管夹子也被同时熏黑,但由于试管夹的形状原因,一般来说有一部分会在某一角度看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不像小铁球那样几乎全部

  是“光亮”的。这个铁球要重复几次从水中抽出、进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相信不是被熏黑的部分被水泡掉而产生的光学现象。

  2、本节习题与问题解释不要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也不要讨论偏题、难题,只要达到让学生理解临界角和全反射现象就够了

【《光的折射》说课稿】相关文章:

光的折射说课稿05-13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4-01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02-17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15篇04-11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15篇03-16

光的传播说课稿07-12

《司马光》说课稿07-23

《司马光》说课稿15篇02-11

光小学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