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祝福》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祝福》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第六册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
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 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六、说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表演、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七、说创新点
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影片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八、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
《祝福》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一下册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小说的学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很多同学在学习小说时兴趣很大,但是兴趣点集中在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它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学会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语言,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释义及注音;明白《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小说环境、悲剧原因等课文重点。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分析小说三要素方法鉴赏小说,提高小说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到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与小说主题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认为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我的具体方法是: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整理答案
3、点拨法:通过点拨,拓展思路
4、归纳总结法:根据大家的集思广益,得出问题答案
五、说学法
我认为做一百道题不如掌握一个方法。对于学习,掌握学法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1、讨论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质疑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让学生养成分段、做笔记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播放电影《祥林嫂》中主人公初到鲁镇和其悲惨结局的片段,激发大家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注音与释义。
3、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4、挑选几位同学说出故事梗概。要求:a)能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b)能够从具体细节分析、不带个人感情。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段,得出本文线索提纲: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5、布置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注意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环境分析作预习。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和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
1、以祥林嫂为主,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 “我”等其他人物的分析,结合练习3的分析句段进行。主要采用教师提示、提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
要求:a)、人物分析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b)、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通过情节(特别是细节描写)完成的。c)、小说环境也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刻画的。
示范分析肖像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问: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现在我们就在文中找眼睛。看谁最厉害,能够找全,分析全。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4、环境分析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 (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 (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 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第三课时(讨论课)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作品的主题,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讨论(先分小组讨论、再师生交流)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这样安排有什么含
义?
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小结: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刚好发生在宝玉娶宝钗之时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提示: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即“三要素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在小说中的人物中选择一个做性格分析。(300字左右)
2、展开联想,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八、说板书
环境分析: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祥林嫂悲剧:
九、说教学反思
在小说的教学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课后看什么小说。很多人认为看小说会影响学习,在学习了鉴赏小说之后,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1:看什么小说: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高老头》、《呼啸山庄》等。
2:怎么看小说:带着鉴赏的眼光去看,虽然学生现在的水平不高,但是不断积累实践才会进步。另外,选择合理时间,不耽误正常学习。
《祝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课本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高考新课标卷把小说作为了选考内容,本单元小说的鉴赏教学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个性化阅读。
情感目标:认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把握个性化阅读“多元有界”的原则。
二、说教法
1、通过让学生复述课文,提炼小说情节,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2、通过教师示范阅读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3、通过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春天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那春天里。”流浪歌手旭日阳刚一曲《春天里》让我们在春天漫山遍野的绿色中感受到了巨大的荒凉,这对农民工兄弟用悲壮的呐喊撕裂了人生短暂的麻木。谁说春天只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谁说春天只是一个思绪逍遥的季节,其实,最深的绝望和春草一样不可遏制,其实,迟暮泛滥,正是殉着春光化去的时刻。是的,就是在那个绝望的季节里,她死了丈夫,被迫改嫁,她又死了儿子,彻底绝望,她寂然离开这个世界。她是不幸的,她的生命里没有春天,她就是鲁迅小说《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一起走进祥林嫂的悲惨世界。板书:祝福。
(一)、检查预习,指名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提示学生从祥林嫂的角度陈述。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归纳概括小说的情节。
序幕:祝福的景象和鲁斯老爷
开端:初来鲁镇
结局:既然死去
发展:被迫改嫁
高潮:再来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二)、示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介绍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教师示范分析祥林的肖像描写。
鲁迅曾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本文多处描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找出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明确:
1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由“顺”字,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安分守己的`个性。她在死了丈夫,成功逃脱了严厉的婆婆,来到鲁镇做工时,对眼前的一切非常珍惜,很乖顺的听从主人的一切安排,虽然内心痛苦,却对生活抱有希望。
2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内心痛苦
这是经历过苦难的眼睛,泪水已经以泪水的方式镌刻在祥林嫂的脸上,她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这个弱小又不幸的女人,只能用泪水来倾诉心中的悲苦。
3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
一个直字,道出了她整日陷入对阿毛的深深思念和痛苦之中,精神有些麻木。4鲁镇人们嘲笑祥林嫂额上的伤疤——瞪着眼
一个“瞪”字,表明她微薄的愤怒。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苦难后,祥林嫂不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引来人们无情的嘲讽,她只能用愤怒来表示自己无言的反抗。
5与柳妈对话——两眼上围了大黑圈。
当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两个男人分抢时,她一夜未睡,苦恼了一夜,伤心了一夜,她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6捐门槛——眼睛分外有神。
她用近一年的时间,倾其所有,捐了门槛后,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7再次祝福,四婶不让祝福——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四婶的一声断喝“放着吧,祥林嫂”彻底粉碎了祥林嫂的愿望,她的精神彻底崩溃。
8行乞时——眼睛间或一轮
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陷入极度悲哀,精神完全麻木,对生活失去希望。
9问我灵魂的有无——突然发光
这“发光”是经历长期痛苦思索后,萌发的对灵魂的一丝希望。
找出这些眼睛描写之后,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些眼神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表演这些不同的眼神,以加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理解。
最后教师总结:透过祥林嫂眼神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就这样被不幸的生活一点点吞噬了。也许生活的挫折没有彻底击垮这个女人,但当她内心的痛苦被那些愚昧的人们一次次拿出来兜售时,她被一步步逼向生命的绝境。
(三)、学生独立阅读阶段
学生找出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的部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与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与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灵魂——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行动描写:
祥林嫂反对自己再嫁时,逃、嚎、骂、撞
怕死后被两个男人分身,捐门槛
怀疑有无灵魂,提问
从这一系列的对话和简单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丧夫失子让祥林嫂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而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的精神受到重压以致于陷入恐惧。
年轻的祥林嫂曾经愤怒过,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抗争过,但她微弱的力量又怎能抵抗一个偌大的社会呢?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悲剧,不是她性格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即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她还是会被当时的那个社会中所淹没。
(其他人物形象也可用这种方法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四)、探究阅读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比如:立春之时丈夫死去,孟春之时被迫改嫁,暮春之际丧失爱子,迎春之时一命归天,一般,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是打击和绝望,简析作者时间安排的巧妙。
2、小说为何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这两道题目属于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教师需要规范学生思路,提示:主要从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几个方面入手。
3、小说开头,祥林嫂在阴暗的风雪天问我灵魂的有无,你认为祥林嫂的愿望是什么?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要立足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祥林嫂死了,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这道题针对小说主题设计的,属于学生对小说的个性化解读,答案会很多。有人可能会说是鲁四老爷,有人可能会说直接的凶手是四婶,有人也许会说是柳妈,说道柳妈就有意思了,柳妈是个善女人,不杀生的,她的身份是个帮佣,她怎么会是凶手?实际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在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中包不包括祥林嫂她自己?这样可能学生讨论的更激烈了,到底祥林嫂有没有参与这场杀戮,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祥林嫂为什么去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最后剔除表层的凶手,包括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上冷漠的人们,甚至是祥林嫂自己,我们往深处挖掘,让学生理解,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祥林嫂既是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5、祥林嫂死于那一天?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虽然课文中有明确的说明,祥林嫂是死于祝福之夜,但我们往深里挖掘:阿毛的死对祥林嫂意味着什么?四婶那一声大呵“放着吧,祥林嫂”意味着什么?甚至祥林嫂被四婶赶出鲁家又意味着什么?
五、小结:
也许我们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是死在哪一天的,也许在祥林嫂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的,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艰难的走着,这时死亡对她来说,也许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亡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祥林嫂死了,我想这也许是上天对她最好的安排。
六、作业:
祥林嫂被封建制度活活的残杀了,请关注现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封建残余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列举现象,并做简要评析,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祝福》说课稿5
一、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三、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六、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祝福》说课稿6
一、讨论(先分小组讨论、再合班交流)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明确: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另外以《祝福》为题的意义更在于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提示: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应怎样总结:
理请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第一次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第二次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林嫂临死前的肖像:花白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不再悲哀,仿佛木刻似的。
眼睛:眼珠间或一轮。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倒叙的手法:
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三、拓展性课后作业:
1、让学生写一篇小小说或小短文——《假如祥林嫂生活在新社会》,既可以让学生练笔,又可以在思想上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青春的幸福
知识目标:对青春的意义以及青春是否能永恒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在课上彼此交流中学会友善地开展争论、并使珍惜青春落实到点滴行动上。
根据新课和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理念,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的快乐,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换位,积极参与设置创新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体会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分泌,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进行一些思考,寄语青春,放飞理想!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二、【说学生】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此时的初中学生,那时最贴切的了。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时,但由于年龄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科学引导学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说教法】
本课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行动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参与体验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再现情境分析解惑调试自我
第三阶段扩展情境感悟方法展现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
同学们,通过前边两个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是珍贵的,青春让我们深感困惑不解,也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的你,为你正拥有青春而感到幸福吗?对于青春,你又寄有怎样的期望和祝福呢?这正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和讨论的话题。
课堂实施阶段。
1、亲子活动:“青春的幸福”
①请家长代表谈谈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如何度过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将如何度过青春?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青春往事,知道每个人都曾拥有青春,拥有梦想和激情。而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谈青春,将会有更深刻、更理性的见解,让学生从父母的言辞中领会青春的美好、珍贵。)
②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过去做比较,看看我们拥有什么,又缺少什么?谈谈与父母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白,与父母相比,我们正值青春,正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青春是我们努力拼搏、不怕失败的资本。与年轻时的父母相比,我们拥有一个更现代化但也更需要奋斗才能立足的社会。因此,我们的青春轨迹应该比父母的更绚丽。)
1、衷心祝福
学生每个人将自己对青春的祝福写在一张纸条上,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箱子中。将纸条摇乱后,每位同学上台随意抽取一张,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并读给大家听。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祝福他走好自己的青春之旅。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从同学的祝福中汲取力量,同学之间在成长的道路上互相鼓励,互相鞭策。而家长的祝福更多的将是期望或警醒,可以更好地提醒学生好好珍惜青春。)
(三)“青春闪光誓言”
教师导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①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初步确定自己的“青春誓言”
②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分享,并为对方提出建议。
③小组推选出“闪光誓言”在全班交流,并相互点评。
④由学生把“青春闪光誓言”写在红色的卡片上面,并将它们挂在一棵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的柏树上,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升课堂实效。
特别注意
1、生活动,最好安排学生给以评价,老师完善补充。
2、在适当环节强调“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情感作用”。
3、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应准备引导避免负作用产生。
五、【说总体预测】
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祝福青春,突出欢乐的主题,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到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价值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结束语:
正如陶行之所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力求政治活动成为学生想像探究的蓝天,成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睛空。只要实现这一点还愁创造不出美丽的彩虹吗?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祝福》说课稿8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 教材浅析
《举杯祝福》是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个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兹别克族民歌,歌曲结构工整、曲调优美、节奏富舞蹈性,充分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繁荣的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随着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强这一特点,应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旋律的美,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是本堂课成功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舞蹈模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乌兹别克族民歌、曲调优美和欢快的舞蹈,增强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同时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风俗风情,在学习感悟中,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2、加入舞蹈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好模仿、爱表现,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艺术素养,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本课的设计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导入、节奏律动、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三、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通过课件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让学生欣赏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歌舞及服饰图片,把学生带入56朵花这个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二) 走进乌兹别克民族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本课主题,介绍新疆乌兹别克族以及它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如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着重介绍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打击乐器手鼓及其演奏方法,学会它的典型节奏 (出示卡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兹别克族的热爱。
(三) 歌曲教学
1、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听”音乐。“听”是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听入手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思考对歌曲的感受,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
3、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抓出这首歌曲的主体节奏(教师示范)。
4、然后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课堂打击乐器--手鼓练好以上节奏型。
5、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手鼓基本节奏型的前提下,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歌边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用手鼓示范一小段)
6、接下来进入学唱新歌部分。播放歌曲录音,全体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从整体上熟悉歌曲,为后面的填唱歌词作铺垫(两遍)。
7、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自主的学唱旋律,在哼唱两遍后,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齐唱旋律,在演唱时注意歌曲节奏。
8、 在旋律唱熟唱准的前提下,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自主的填唱歌词。在教学中给学生解释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别比亚拉”是表示欢呼声的衬词,原意是一碗酒的意思。
9、 接下来全体学生完整地随琴演唱《举杯祝福》这首歌曲,注意保护嗓子,不要高声喊唱。
10、为了贯彻打击乐器进课堂的宗旨,在新歌完全学会的前提下,运用我们已经学会的手鼓打击节奏 ,随琴边唱歌边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11、 反复练习几次后,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人随琴唱歌,另一部分人用手鼓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角色。
(四)拓展练习
新疆乌兹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们的舞蹈非常热情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几个最常见的新疆舞动作-托腮手和托帽手(教师示范),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将艺术领域的舞蹈融入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教学。
下面进入歌舞表演时间,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新疆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和我一起,其他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我们伴奏,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适合儿童年龄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艺术领域的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祝福》说课稿9
一、教学目标
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本单元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学习中起到开端和奠定基础的作用。本文是必修三小说单元中的第二课。是在第一课、中国传统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之后。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传统小说特点的基础上,走进中国现代小说的世界。
1、本文作者鲁迅。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巨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新文化革命中的主将,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
2、所谓现代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在于叙述什么样的事(内容)和怎样叙述这些事(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如下:
1、理解并准确说出“我”及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2、说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有何联系,与主题有何关系
3、两个部分中人称的变化有什么用意,理解不同叙事角度的不同作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文中“我”的性格特点及第一部分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①明确“我”的身份、经历
②“我”的思想特点
③概括“我”的性格特点
2、“我”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3、说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不同叙事角度对文章主题的不同作用
四、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利用图表把“我”的各方面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迅速把握“我”的性格特点。
3、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在这个背景下,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第一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
3、用红色字显示小结部分内容即涉及到的叙事学名词叙述者和叙述视角,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4、使用画面,展示从个人出发的视角范围与上帝式全知全觉的视角范围的区别。使学生直观上感受“视角”一词的含义
五、教法:
讨论法:
本文教学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叙事学是新兴的文艺鉴赏理论,学生接触可能要陌生一些,所以让学生互相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思路。
六、学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多媒体设计:使用祥林嫂三个阶段的肖像图片进行对比,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对小说的基本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进行简单回顾
人物:三次外貌描写第一次:乞丐;第二次:周正;第三次:木偶
情节:三个祝福片段第一次:参加;第二次:无权;第三次:被诅咒
环境:三次雪景描写第一次:2节;第二次:32节;第三次:112节
揭示小说主题: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小结:可以说小说就是历史。通过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见证历史。
——亨利詹姆斯(美国作家)
多媒体设计:用红色字展示。
设计意图:将学生在小说中感受到的感性材料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理性认识。
2、“祝福”这段故事可以直接从第二部分即祥林嫂的经历入手,为何加入第一部分?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即内容)的曲折生动上,还要学会思考作者在文章的结构布局(即形式)上的匠心独具。
①“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我”的身份、经历、思想入手,了解“我”的性格。
多媒体设计:使用图表,简单明了地把“我”的各方面信息列出,让学生迅速概括出性格特点
我是一个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有与旧思想旧世界断绝的新思想,即所谓“新党”。所以“我”应该是有学问、有良知、有同情心的人。同时“我”又具有懦弱、逃避的弱点。
②“我”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是否具有必然关系?
多媒体设计:利用不同的背景颜色烘托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与祥林嫂的心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渲染祥林嫂命运的悲惨,为整个故事奠定一个灰暗、凄凉的基调。
答案是肯定的。必然关系表现在我作为一个有学问、有良知的'、有同情心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应该同情、帮助和拯救。但是,我的胆怯懦弱和逃避让我虽然对祥林嫂深表同情,但是却无力挽救;直至最后彻底放弃,甚至让自己渐渐忘记,内心渐渐舒畅。从而,使悲剧更增添了一层悲凉。
③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是否是同一个人?
设计意图:对于作品中的“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和作者相混。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加以明确,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事件中的“我”与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在事件中讲述故事的人。这个人在叙事学中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叙述者。文章的作者只是负责记录讲述的故事。所以,“我”要加上引号作为特定称谓,代表特定的意义。
3、安排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为故事的展开铺设悲凉的背景,为悲剧的形成探究深刻的原因。
多媒体使用:将背景变化为凄惨、悲凉的画面。烘托悲凉的气氛。
小结:历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手段,对各种人间悲欢离合之事的记载与对社会兴衰发展规律之昭示,不仅具有意义,更具有“意味”。——《小说叙事学》徐岱
4、第二部分详细叙述祥林嫂的故事,使用了第三人称。人称的变化对故事的讲述有什么作用?
多媒体使用:设计图片分别表现“我”的视野范围和掌握全局的全知者的视野范围。让学生明白视角的含义。
第一部分站在“我”的角度,祥林嫂也是我眼中看到的祥林嫂,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若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既全面又真实。仍然使用第一人称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只能用第三人称。下文对祥林嫂的一生经历遭遇要进行更完整、更深切的介绍,全面的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刻画与之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的面孔。就要求只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
在叙事学中,第三人称称为全知视角,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读者的疑惑。刚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全知视角,目的就是让读者掌握全局,全面了解,从故事中认识历史,警戒劝谏。
设计意图:小说阅读中往往关注情节、环境和人物,忽略作者在形式上的隐形安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小说写作中的技巧及技巧后面的深刻含义。以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关注技巧。
小结:在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都要受到观察点影响。
——卢伯克英国小说家
5、课后思考:结尾一段又回到“我”的世界。再没有提到祥林嫂,这样安排对表现祥林嫂的悲剧和主题的深化有什么作用?
《祝福》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环境
逃抓
撞嘲笑
捐不承认
问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性格?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说课稿】相关文章:
祝福说课稿07-15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邮票说课稿09-11
英语说课稿09-15
数轴说课稿05-16
画风说课稿05-16
中东说课稿05-16
比尾巴说课稿05-16
散步说课稿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