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03-22 18:04: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师说》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1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硫酸》,它是高一化学必修本第六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想。

  本节的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硫酸的性质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酸的通性,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本节对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起着辅垫作用。

  学生已初步认识硫酸的性质,但对浓硫酸的特性并不了解,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

  教育目标:

  通过掌握浓硫酸性质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把浓硫酸的特性定为教学重点,从知识本身看,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的难点,从学生能力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本质,有一定困难,所以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定为本节教学难点。

  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复习初中学过的硫酸性质,引出教学重点,通过启发、实验探索掌握浓硫酸的特性,突出重点。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引导、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借助于演示实验和计算机动画模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浓硫酸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理解。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我采用了实验探索法。运用了演示实验、录像、投影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从常规角度看,一节好的化学课应该是“结构好、引入好、问题好、实验好、语言好”,并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节课就是按以上要求设计的。

  首先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情趣,引入新课。放一段录像,内容:硫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酸雨”的形成及对环境污染,告诉学生要知其中缘由,就要认真学习今天上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复习讨论,使学生明确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让学生归纳总结稀硫酸的性质,设疑:稀硫酸为什么具有酸的'通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硫酸是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生成氢离子。

  第二步:主导思想是做好演示实验,掌握浓硫酸的特性,分析反应实质,深入认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设问:浓硫酸和稀硫酸在发生上有什么差异?指出:浓硫酸不仅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转入本节这重点。

  设问:实验室常用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浓硫酸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得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对浓硫酸的脱水性,通过[实验6-3]和[实验6-4]: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的作用,由学生完成实验,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能见度,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反应本质,掌握浓硫酸的脱水性原因。

  教师根据蔗糖炭化现象,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突破教学难点。设问:稀硫酸与铜不反应,那么浓硫酸遇到这些物质会有什么变化?师生共同提出实验方案,由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组织讨论:为什么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跟铜反应?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从化合价变化上分析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得出浓硫酸具有氧化性,并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得出:浓硫酸可氧化大多数金属。由计算机模拟动画得出:浓硫酸可氧化某些非金属。通过设疑: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浓硫酸制取及干燥硫化氢氧化,引导得出:可氧化某些还原性物质。师生共同总结浓硫酸特性,比较浓、稀硫酸的发生差异,说明事物量变引起质变规律。

  第三步: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硫酸用途,并布置课后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围绕本节重点、难点安排以下习题,将本节知识进行拓展、迁移。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深化补充。

  板书采用条款式,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清晰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师说》说课稿2

  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因为是同课异构,所以内容已经规定好了,但是教案怎么写?故事情节怎么处理?怎样进行取舍教材?怎样进行挖掘教材进行小练笔?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徘徊。幸好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和领导全程地参与我的磨课过程,一起帮我出谋划策,给我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尤其是我们的陈校长从教案的设计,文本的解读以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真可谓是手把手地指导。最后,感谢在座的各位,前来聆听我这堂不成熟的课,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下面我来说说今天我执教的这堂课。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课文首先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灾,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使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当时的重要性;然后写小姑娘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随着一次次让水,水罐也一次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地球上终于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重点词句体会水罐的.变化过程,并从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展开想象的翅膀写话,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从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的神奇力量,懂得关心别人,并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设计理念、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由宽松,但又有方向指引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提升理性认识,在提升后促进感情朗读,我想这是对本篇情感味较浓课文增进体验的合理途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感受。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文本的整体性。

  1、复习导入,体现整体性。上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用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接导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旱灾的严重性。这样的导入很直接,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课文内容中来,节省时间为后面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准备。 然后,让学生回顾整篇课文,把握水罐的一次次的变化,感受它的的神奇。即:木(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跳出钻石2、教学设计,把握整体性。本文情感性特别丰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爱的主题,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淡化情感教学,结合"关注言语表达、追求本色回归"这一主题进行设计,找准一个点,理出一条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借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先让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描写水罐神奇变化的句子,抓住相关词语如"竟"感受水罐的神奇所在。最后让学生从整体上提炼出水罐之所以发生这么神奇变化的原因是爱心的力量。

  3、写话练习,关注整体性。在了解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变化的同时,感受爱心的神奇力量。正是因为爱,才创造了奇迹,从水罐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滋润着大地,有了这一股巨大的水流,大地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那次大旱灾让学生想象水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情景,然后动笔写一写,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联系,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可见,正确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词语的理解,绝不能只记定义,而是要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意思,联系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去理解内涵。比如:对"竟"字的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小姑娘对于得到这一罐水的意外来理解。教学时第一次变化时,揪准了"喜出望外"一词,通过想象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的那份辛苦与伟大,体会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会喜出望外,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比如对"一瞬间"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换一换的方法加以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进行语文积累的一个点。总之,让学生抓住相关词语,在品读、发现、感悟,走入词的意境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同时,也结合我所做的课题《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穿插小练笔的研究》,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比如:在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的艰辛时,让学生想象小姑娘找水的辛苦历程,感受小姑娘的博大爱心,在想象中更好的理解有关词语,以及体会文本的内涵。针对本文人文性强的特点,在设计小练笔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从语文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重温旱灾的严重之后,想象这一灌水给人、动物、植物、河流乃至大地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达到语言文字的的训练点,体现语文的本色和学生生活的实质。总之,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四)、为了体现本学年语文教学的"有效作业设计"这一主题,我们分别从"前置性作业设计,随堂性作业设计以及后置性作业设计"这三个层面上来进行有效作业设计。前置性作业主要是在预习方面,让学生通过预习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随堂性作业,主要是将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关内容穿插到了教学环节中,并设计了小练笔的作业设计:后置性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在感悟爱心神奇的基础上,找找身边的爱心故事。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在某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很多地方还考虑得不够成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真诚地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师说》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综合活动《小熊嘟嘟迷路了》,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袋鼠》大班9月份中“sos小超人”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理解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想象力,还增强了幼儿日常生活安全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我将从教材、学情、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总结等八个方面加以说解。

  一说教材

  《小熊嘟嘟迷路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甘肃省幼儿课程资源包中9月份第22页“制作表情小图书”这一主题而创设。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基本已经在五岁以上,从幼儿身心发展各方面而言,非常明显,我所保教的大班有47名幼儿,从日常活动观察,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符合这以综合活动的设计,并能顺利进行。

  三说活动设计

  《表情与心情》这以综合活动的设计,首先符合教材9月份幼儿活动主题“我很快乐”,并在活动中,让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制作表情小图书,贴表情小人,观察表情小人的面部特征。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等各方面能力,让幼儿在动中学思考,在做中求知识。

  四说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让幼儿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情节、角色以及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创编出故事的结尾,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让幼儿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以及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长的手。

  3、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得到帮助及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情感,知道要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五说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让幼儿观察图片创编故事、理解故事情节,表演故事。

  2、活动难点:知道幼儿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

  六说活动过程

  1、实景和谈话导入环节,以幼儿园听课的老师为实景。

  (小朋友们今天这么多新老师来我们美丽的幼儿园,来看我们可爱的小宝贝们,你们高兴吗?那么和老师一起拍拍手欢迎下)

  2、课件展示环节,做游戏《可爱的表情小人》。出示镜子,让幼儿扮演笑脸,哭脸,启发幼儿观察自己的表情的`变化。

  教师发问: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表情吗?那么想象怎样才能观察到自己高兴时的表情,生气时的表情(镜子)吗?

  3、观察思考环节

  (1)让幼儿观察课件和图片中表情小人的特征,老师指导。

  (2)板书简笔画表情小人明显特征,点名幼儿回答。

  (3)引导幼儿观察面部,眉毛,眼睛,嘴巴等处的明显变化。

  4、制作表情小图书环节(动手操作)。

  给幼儿每人发三四张小白纸或彩纸,指导幼儿一起做表情小人小图书,用彩笔图画。装订成小册子。看哪位小朋友做的最好,奖励教育结合,鼓励幼儿养成动手习惯。

  5、儿歌声韵环节(自编儿歌)

  小眼睛眯眯,小嘴巴翘翘,眉毛儿弯弯,我是小太阳,整天笑哈哈呀笑哈哈小眼睛睡着了,小嘴巴厥起来,眉毛下面泪哗哗,爱哭不是乖宝宝。

  小眼睛瞪起来,小眉毛竖起来,小牙咬的吱吱响,生起气来真不好。

  小眉毛儿弯弯,小眼睛圆溜溜,小嘴巴圆圆,森林里来了,一只大老虎,真害怕呀快快跑!

  我是乖宝宝,整天开心笑哈哈哈呀笑哈哈!

  6课外扩展环节(我是表情小判官)

  1听老师讲故事,让幼儿猜猜故事中主人公的心情,并翻自己的小图书。

  例:

  (1)小明每天上课都做的端端正正,每节课老师都奖励他小红花。猜猜小明心情?

  (2)一天,豆豆起床后,不喜欢洗脸,刷牙,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2在故事中穿插幼儿教育知识,以及日常行为习惯。

  3鼓励幼儿做一名开开心心的小宝贝或微笑宝贝。

  七说活动方法

  总体活动理念: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实景教学法在活动导入环节,以在场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进入角色,例如:今天有真么多老师来看我们小宝贝,小朋友们,你们高兴吗?

  那么做个微笑的表情拍拍手欢迎。

  2、多种感官参与的直观教学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制作小图书和贴表情小人环节,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发挥想象、大胆表述及表现。

  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我在表情小人活动中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自己或别人的想象结果。

《师说》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考官,X午好!(鞠躬)

  我是应聘小学音乐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保卫黄河》,我将从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首先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保卫黄河》是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它是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为2/4拍,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形象地刻画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它以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赞歌,也描绘了抗日英雄们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要有所了解,还应该对本学段的学生情况有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一阶段时期学生的基本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这一时期有的学生已经进入变声期,在教唱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学唱《保卫黄河》,感受歌曲描绘的黄河风貌及抗日斗争场景,学习中华儿女们的顽强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加强对轮唱的认识,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轮唱及其特点,能够背唱歌曲,并能完成二声部轮唱,注意力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能够背唱歌曲。难点是了解轮唱及其特点,完成二声部轮唱。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表现法、合作法,以达到较好的学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五个环节: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本环节我采用了音频导入的方式。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提问:在这首歌曲中都听到了中国的哪些地方?学生进行自由抢答。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总结: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就跟其中一个地方有关。从而引出新课《保卫黄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开展接下来的新课教学。

  第二环节为初步感知环节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首先,我会为同学们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并提问学生听完是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通过初听,学生大致可以说出音乐的力度坚定有力,节奏短促跳动。随后复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词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适当补充:刚开始描绘了黄河两地的面貌,随着歌曲高潮的逐步迈进,描绘了抗日英雄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场面雄伟、激昂、热烈。对于这样的一部作品,学生对于曲作者也会想有一定的了解,我再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冼星海:他是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管弦乐曲,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唱遍全国,其中《黄河大合唱》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而《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通过初听、复听及提问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音乐的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我将以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背唱以及学习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展开我的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帮助学生打开嗓子。

  其次,我会范唱歌曲,学生小声跟唱,体会我所演唱的歌曲力度。接下来,我弹奏钢琴,学生视唱乐谱,并自主找出节奏比较难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会发现乐谱中有很多切分音和附点节奏需要把握,我会带领学生单独练习这些地方,并提问学生歌曲中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是为了凝聚巨大的力量,有层层推进的感觉,表现了人民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抗日浪潮的不断高涨。学生熟悉了乐谱,就带着歌词完整演唱,并尝试着背唱歌曲。

  最后,我会带领大家学习二声部轮唱。先通过听的方式以及我的一个总结了解轮唱及特点。接着,通过一个口号游戏的方式体验一下轮唱的演唱方式。学生了解并练习了以后再融入到歌曲中试着轮唱第一句,并注意每个声部的力度处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轮唱的结尾两声部一定要同时结束,我会单独请学生练习结束句,先唱的声部到“保卫华北”的地方可将这几个字重复唱一遍。之后,就是学生完整进行轮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学会表现歌曲,更全面的掌握新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我会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黄河大合唱》的其他几个乐章,然后进行总结: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第二乐章《黄河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如诗朗诵、混声合唱等。最后,我会请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编创小活动。每个小组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将《保卫黄河》演出来,可以用诗朗诵、可以用其他演唱形式,可以用舞蹈等。之后,小组上台表演,进行组组互评及教师点评。

  这样做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带领每一位同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我会进行情感的升华,与学生共同总结:《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过去人们不怕牺牲,保卫着我们的祖国,才有现在我们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为建设美好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最后请同学们课下聆听《黄河大合唱》的其它乐章。

《师说》说课稿5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鉴于理解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所以我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了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突出重点。再结合使用一些辅助的教学方法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5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讨论,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在现今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改进);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

  通过三个探究过程: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知识,通过对几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突破重点。在每个探究后都精心设计问题或列举事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7:教学理念: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强对金属活动性运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紧密结合课后精选的反馈练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师说》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新颖的泥名片》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对作品、媒材、工具、制作过程的体验及探索,培养学生初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体会制作泥名片的意义,形成用泥设计、制作文字和图形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泥名片,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1、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会表达、学会交往。

  教学难点是:制作得新颖,生动,作品美观,富于个性。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学生自我介绍。

  2、引出课题。

  3、教师出示自己的泥名片,感受泥名片的新颖之处,欣赏名片。

  4、出示课题。

  (二)、欣赏分析。

  1、通过分析老师的名片,了解名片的组成部分。

  2、了解更多的名片造型,开阔学生眼界。

  (1)欣赏名片,总结特点。

  (2)放手讨论探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并自己解决。掌握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解决:

  a 、这些名片是用什么来装饰的?装饰的方法除了用橡皮泥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借助哪些工具?(还可以用压、印的方式,寻找身边的工具,请学生示范)

  b、底板的形状可以怎样做?不同颜色的底板是怎样做的?(教师发给学生各种形状的卡纸底板,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底板进行制作。同时示范在卡纸底板上制作泥底板的过程,可采用搓、压等方式。)

  c、名字用什么方式来制作?应注意什么?(不要太粗了)

  d、制作步骤:底板——名字——装饰。

  e、注意色彩的搭配。

  (三)小结:

  这些同学的泥名片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图案丰富,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1、师:你学会了自己设计名片,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也可以让自己认识新朋友。(请学生拿着自己的名片来介绍)

  2、活动:找朋友。

  师: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你欣赏了很多新颖的名片,你最喜欢谁的?说说他的名片好在哪里?

  3、总结:同学们的'名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色彩,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我们生活中还有很的美的东西,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吧!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泥名片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新颖的泥名片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师说》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3年级5册第二课《草原上》。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2、教学目标

  在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结合教材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用稍快、甜美的情绪唱好歌曲《草原上》,

  2)欣赏《草原放牧》,深入感受内蒙古风土人情 。3)即兴编舞,表现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能力、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稍快的速度、甜美的声音演唱《草原上》。

  4、教学难点是: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采用教唱法,以唱为本,将情贯穿始终;运用闭目听赏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在课内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采用了舞蹈律动法、主题唱奏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以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在感兴趣、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的美。

  第三方面说教学程序: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五大环节:(1)课前音乐律动、组织教学;(2)创设氛围,激趣导入;(3)学习歌曲,适度表现;

  (4)艺术加工,培养自信;(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课前音乐律动,课前组织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我采用让学生在《草原上》的旋律音乐伴奏下,律动进教室,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先入为主地让学生对《草原上》旋律音乐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创设氛围,激趣导入3分钟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巧妙的导入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不可缺少的,同时导入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本节课,我这样设计课题导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老师在新歌《草原上》的音乐伴奏下,告诉学生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动情地讲述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并激发歌曲学习兴趣。

  (三)学习歌曲,适度表现15分钟。本环节我设计如下:

  1、利用课件播放歌曲《草原上》,学生初步聆听歌曲,初听歌曲情绪,感受蒙古族歌曲风格。

  2、再次聆听歌曲《草原上》,让学生说说蒙古大草原上都有什么?

  3、教师出示歌曲《草原上》歌词卡片,学生跟老师进行节奏念白,提示:做到高位置、轻声。为正确演唱歌曲做准备。

  4、教师跟伴奏范唱歌曲,大屏幕出示歌曲旋律及歌词。并让学生听出歌曲是几拍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和学会静静的聆听是学唱歌曲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及歌词卡片,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倾听音乐,以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听和精力不集中!)

  (四)艺术加工,培养自信12分钟

  会唱一首歌很容易,但唱好一首歌却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如何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陶冶”呢?我将鼓励学生把自己独到见解说出来,并用自然的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同时我还将运用评价的积极作用,利用小粘贴或小红星奖励和鼓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本环节我这样设计:

  1、让学生用“lu”跟录音模唱整首歌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

  2、师生接龙唱歌,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3、教师弹琴,学生完整唱歌曲一遍,教师随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突破难点乐句。

  4、放录音,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唱《草原上》。

  (本环节设计意图,我根据胶南市双主”活板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的基础上,采用听唱法、接龙法、模唱法、表演唱等多种教学形式,突破歌曲难点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唱!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本节课这种教学模式设计非常适合3年级小学生音乐课堂!)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将课堂创设成一种具有音乐性,情感性的音乐情境,使音乐审美教学始终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因此,本环节我设计如下:

  1、首先让学生回顾老师刚上课时讲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然后教师简单讲解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其中的一段。让学生对欣赏曲《草原放牧》产生听赏兴趣。

  2、初次欣赏《草原放牧》,让学生感受草原放牧时的欢快情绪。

  3、再次欣赏《草原放牧》,让学生自编动作,想像假如自己在大草原上和成群的牛羊在一起的心情,表现一下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在大草原上欢歌跳舞的景象。

  4、最后,边欣赏《草原放牧》边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四、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传递音乐信息,并能辅助学生学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所有教学目标。因此,我本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课题、难点节奏、歌片等大多以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卡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主线”的思想,并根据胶南市双主”活板块唱歌课教学模式及欣赏课教学模式精心设计,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的主动发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师说》说课稿8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 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 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师说》说课稿9

  《孔子拜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二、说学生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孔子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不是很了解,无想想象,所以会有学生说到挖草根,吃树皮。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只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知识理解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要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文本,从对话中,从文本中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和不怕辛苦。需要教师引导下的深入地阅读,让孩子们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获得愉悦地享受,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孔子的好品质,我选择了上课文的二三四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悟,重点感悟孔子的谦虚好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以孔子的品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运用能力。本节课我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第二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孔子谦虚好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这里要把学生引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

  首先我紧扣课题,由“孔子还有哪些好的品行”这个问题开始,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二段,并请他们把能表现孔子良好品行的句子划下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学会读书,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你找到了孔子的哪些好品质”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接下来是重点感悟孔子的不怕辛苦,在教学这个重点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紧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关键词,体会孔子拜师路上的艰辛。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孔子可能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想到了他走得渴了,可能会去喝河里的水,想到累了睡在露天,可能会冻得发抖。学生还感受到了晚上行路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没有灯光而摔跤,可能会碰到野兽,还可能会被荆棘划破!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所想象到了生活场景,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把自己的感受溶入到文本中,读中悟,悟中读,在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孔子当时路途中的艰难困苦。为下文理解“风尘仆仆”做好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

  第三是角色朗读,语境体验。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对话很有意思,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孔子和老子的话,将学生从旁观者推向了与文本对话的位置,成为有情感的“事中人”,促进学生走进教材,积极进行角色体验,随后,将体验所得通过表情朗读显现出来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整堂课下来,感觉必竟和学生的生活离得太远了,所以学生在理解风餐露宿、风尘仆仆等词时,体会还不是很深刻,在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乱,学生的感受不是很深刻。如果上好此类课文,有待于我们以后进一步去实践研究。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证。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们学科组全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师说》说课稿10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课标、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

  “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

  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蒙蒙地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授课时间正安排在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春天。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教学难点是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个体间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将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音乐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会注意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置春天,春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讨论法——通过自制乐器、处理歌曲、讨论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法——通过音乐展示,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学法有体验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表演中,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模仿法——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创造意境;创造法——自己制作乐器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协作。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引入:春天来了,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来了,我们一起去看雨吧。话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接着让学生自由律动,我边讲解在下春雨时尽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想象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和植物的千姿百态。学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春雨的`美,从而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新授环节中我会先引导学生初听歌曲,思考相关简单的问题。然后伴奏,让学生用lu来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律,学生既熟悉了旋律,又发现歌曲中的难点。新课标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边实践体验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让歌曲更富有魅力。我来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如以下几点:

  1、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2、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3、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4、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

  这样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这之后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激情,进一步启发生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的感情和向往春天的情感。

  (三)音乐活动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比如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部分学生穿上准备好的服装和头饰道具装扮花草、柳枝、燕子、小鸟等等表现被雨水滋润的万物。大家共同歌唱一段“春天的交响曲”。这一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成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希望首尾呼应,结束本节课,学生唱着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表演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来结束本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师说》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江苏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换个眼光看老师》的第一框题。

  “换个眼光看老师”位于课程标准中的第二大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课不仅是该单元前两课的拓展与延伸,同时也为下面两个框题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教师,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从而进一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尽可能通过有效的方式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与老师交往的能力,如学会换位思考等。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知道教师的工作是特殊的、艰辛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更好的在日常的学习中了解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

  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学生交往,其交往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修养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说学情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与帮助,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的角色,深刻的了解教师及其工作特点,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情感,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使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了解度。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启发式教学。

  (二)学法

  1、合作学习法。

  2、自我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板块式教学,即三大板块:“关注老师”、 “体验老师”、“感悟老师”。同时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保持课堂氛围活跃而不混乱。

  诵读短诗“风在水上写诗,云在天空写诗,灯在书上写诗,老师在黑板上写诗。”(课本第63页)并让学生思考“教师”这一称谓的由来。

  诗歌导入

  活动一: 分组讨论。找几个组的代表发言,描述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生活。从老师所做的工作中我们知道教师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活动二:组织对话。根据我们这么多年来与老师的交往,请你谈谈你认为教师工作有哪些特点。(从工作对象、工作时间等方面认识)

  关注老师

  分组表演。让学生自己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表演一段你认为平时可能发生的场景。

  体验老师

  活动一:自由发挥。让学生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每一位任课老师。

  活动二:分组演讲:我最喜欢的老师是____,因为……

  感悟老师

  课堂小结部分让学生自由完成,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又可培养其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课后作业:

  1、每个人将你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写在纸上,下节课进行交流。

  2、预习下一框题

  总结讲演

  1、教师工作的内容

  2、教师工作的特点

  3、教师的多重角色

  设计意图:

  1、简明扼要

  2.突出重点

《师说》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 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蒙”“薄”“昂”三个字。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在力图简洁明了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突出文章脉络,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师说》说课稿14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㈥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师说》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9-20页的例1以及练习五中的第1~3题。

  2.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这一节内容。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写法、意义与加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祛,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会读写乘法算式。(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4.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其中识别相同加数是本节课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从四导入手,导入新课、导学新知、导练、导总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向导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劲。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一、联系实际,设疑导新。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算一算本班捐款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设疑,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二、由"扶"到"放",导学探究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

  例1的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第三个层次是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到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概括出乘法的含义,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本节课的练习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基本练习,是让学生看图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第二个层次是综合练习。形式上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说课,标签:二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4.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前提出的那几个学习目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由新课开始想学什么到结束时回忆总结学会什么,这种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铺垫,孕伏新知,设疑导新。

  (1)让学生看图,听录音,从本班具体捐款的事实中算出本班捐款的情况,产生下列三道连加的算式:2十2十2=6,3+3+3+3=12,5+5+5+5+5+5=30

  (2)师:刚才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从中揭示知识生长点,为认识乘法作知识迁移。

  (3)导新: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2.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从而揭示学习目标。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例1

  通过直观,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具体采用以下模式:

  动手操作、叙述图意(感知阶段)——列加法算式,观察说出加数的特点(建立表象)——写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师生共同摆红花,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3)学生看图说图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让学生看一看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让学生比一比这两种算式,哪一种比较简便?

  (3)让学生说一说"求几个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12-30

师说说课稿04-28

莫泊桑拜师说课稿06-24

教师说课稿11-14

师说说课稿(15篇)01-18

师说说课稿15篇01-01

精品教师说课稿02-16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05-11

优秀教师说课稿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