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16 17:38: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集合八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小数除法是继整数除法、分数除法之后数的除法的又一次扩展,分为一个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小数两种情况。“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它是综合性最强的计算,包含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试商的方法,还有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商末尾有零的除法,为以后的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出问题,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运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学情。

  小数除法是小学数与代数当中的一个重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一内容学习比较困难。但是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数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运算,对除法的运算法则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则已基本掌握,对商不变的性质也有所了解。这些都为小数除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前几个课时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将更有利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2)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4)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七、说教学过程。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六个环节

  1、导入。

  这节课我采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导入,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2、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编中国结),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抛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从这些数学信息当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总共可以做多少个中国结?”,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现实出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这个情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备感熟悉和亲切,并产生要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动,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3、合作探讨,发现算理,归纳方法。

  当学生列出“7.65÷0.85”这个算式时,学生发现这个式子是新知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将设问引导学生把这个新知转换成旧知,并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利用换单位将除数转化成整数来算。

  (2)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来进行计算。之前的复习导入为这里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个方法,所以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目的是为了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目的是为了不改变原题的商。在学生理解算理后,我将向学生讲解竖式的书写格式并且引导学生照样试一试把竖式补充完整,使学生不仅明白转化过程;又掌握了规范的竖式书写格式。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算理及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在探究新知时,先给学生提供思维方向,即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然后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系旧知,适时点拨,不断尝试不同的数学活动,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算法多样化中细细体会这一数学思想,从而总结归纳出计算方法:一看、二移、三算。

  4、巩固练习。

  例题讲解之后,我将安排学生做练习题,并及时纠正。以此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巩固强化算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5、达标测评。

  由基础训练和拓展应用两部分组成,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基础训练部分,优生完成拓展应用。

  当堂测评。

  6、结课。

  在将要结束课时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进行总结和互相补充,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接着问学生你还有疑问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全面的了解了学情。

  八、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突出重难点,能够对学生理解知识有一点的强化作用。因此,我设计的板书为在黑板中央出示课题,下方出示“7.65÷0.85”这个算式,在这个算式的下面为计算这个算式的竖式。

  九、说教学得失。

  一堂好的课不在于设计的多么新颖另类,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能够掌握知识。我设计的这堂课虽然不够新颖,但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新观念。

  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正确的掌握除数是小数计算方法。

  2、做到了迁移、类比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新知。

  有以下两方面没有做好:

  1、在教学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度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松懈。

  2、应该注意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使所有学生学有所获。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有些紧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简析:“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本段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以及商不变的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个数除以小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教材共编排了两个例题。前一个例题例5主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后一个例题例6主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4个例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就迫切的想知道如果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正是有了这个疑问,学生对这部分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看,已经具备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旧知识迁移转化为新知的能力。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结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计算方法,而是小数点的移位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研究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合作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由于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并不是计算方法,而是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所以本节教材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而难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总体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有以下设想:

  首先是利用创设情境教学策略,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讲与练一组直接口算出结果的除法题,理解转化的原理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接着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学习新知,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怎样将刚才口算时思考的转化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示出来,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最后利用精心设计练习教学策略,结合新课的教学设计3组练习。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前我没有设计复习铺垫和新旧知识对比,也没有使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而是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创设一个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早饭都吃什么?如果一袋豆浆0.5元,1.5元能买几袋?怎样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板书:一个数除以小数)

  这样设计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使学生能够较好的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转化原理

  教师出示:3.5÷0.74.8÷0.60.72÷0.9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明确: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它们看作整数再除。

  特别讲解0.72÷0.9,根据学生发言板书。让学生明确看成7.2÷9要比72÷90简便,这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转化的原理: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相同的倍数。另外把小数的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不一定都能变成整数。这就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主要为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移动方法这一难点作铺垫。

  结合这一环节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转化的思想是一种很重要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2、教学例5、例6。

  出示7.65÷0.85

  组织同学们分组研究把口算时思考的转化过程用除法竖式表示出来。教师收集几种不同的算式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出来。学生的研究结果我预设有这样几种:

  ①直接列成整数除以整数;②列竖式后,商上点小数点;③正确。

  要求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质疑,分析算错的原因。然后让做对的学生讲解。

  最后教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变成整数。)怎样移动除数

  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呢?(也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划去没有用的“0”和小数点,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最后怎样计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完毕,指名一人说一说计算方法,同学之间补充小数点移动时的注意事项。再同位互相说一说

  这样设计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相互评价、纠错、讲解中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正确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能力。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时,突出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这一难点,通过互相交流,突破这一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类推和概括能力。

  出示12.6÷0.28

  教师大胆放手,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并讲解。教师提问: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强调明确: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两位,被除数的位数不够了要在末尾用“0”补足。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再一次突出小数点移动方法这一难点。

  (三)巩固拓展

  利用精心设计练习教学策略,结合新课的教学我设计了3组练习。

  第一题,模仿练习,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重点讲解第二小题0.544÷0.16,提醒学生注意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应该变为54.4。

  第二题,数学医院,“做一做”第2题。在做第1题时如果学生中有典型的错例时,可以直接组织学生纠错。

  第三题,选出与各组商相等的算式。

  A4.27÷0.7①427÷7②0.427÷7③42.7÷7

  B0.225÷0.15①225÷15②2.25÷15③22.5÷15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层层递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始终利用知识的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遵循“尝试——探究——应用”的教学主线,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问题中,亲身参与、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 复习 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ah

  课后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和所表示的意义.

  (二)对2~6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掌握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的整理与熟记.

  难点:填写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项.

  教具和学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4,6,12的数字卡片.

  学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乘法的含义、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谈话:前一段我们学习了乘法初步认识和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和复习课.(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出示图32

  (1)谁能看图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4=12(面))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说出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口答下面各题

  (1)3个4是多少?怎样列式.

  (2)被乘数是6,乘数是4,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乘法口诀的整理

  1.整理

  提问:谁能告诉大家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同学们可能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不一)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套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数一数,有多少句?(21句)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条有理,为了便于记住这些口诀,我们把这些口诀按一定的顺序,给它们排列一下,制作一个1~6的乘法口诀表.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讨论一下这21句乘法口诀怎样排列好。

  (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排列,然后统一排列方法.)

  副标题#e#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时,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1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贴在黑板的第一横行).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句)是哪两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第二横行) 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句)是哪三句,应该排在什么地方?(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第三横列) 4的乘法口诀呢? 5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呢?请同学们继续排下去.完成1~6的乘法口诀表.如下表.

  2.找规律

  横着读:就是刚才我们制作乘法口诀的过程,第一横行,1的乘法口诀;第二横行,2的乘法口诀;……第六横行,6的乘法口诀。

  竖着读:先读第一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口诀的前半部分都有“一”)

  这些口诀都可以计算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计算3×1=3,1×3=3)由此可见,1的乘法口诀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读第二竖行,你们发现了什么?那么2的乘法口诀你认为有几句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是5句,最后统一为6句)

  再读第三、四、五、六竖行,你们是不是发现了同样的规律?那么3,4,5,6乘法口诀你认为各有几句呢?

  由此可见,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读,竖着读,还可以拐弯读,拐弯读以后,每种乘法口诀都各有6句,计算乘法时就可以方便多了。

  由学生拐弯读一遍.

  斜着读: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你们发现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都知道,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那么这些乘法口诀呢?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4”,提问学生:哪几句口诀的得数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4”(4×1=4,1×4=4,2×2=4).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6(6×1=6,1×6=6,3×2=6,2×3=6).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12(2×6=12, 6×2=12, 3×4=12, 4×3=12).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乘法口诀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记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1.指名卡片口算

  3×6 2×6 5×5 4×4 5×3 3×3 2×3 5×6

  3×1 4×5 5×2 4×3 6×4 3×4 4×1 3×2

  4×2 1×6 6×6 4×6 6×5 3×5 2×2 5×4

  全体学生笔答课本第43页第2题.

  2.填空

  (1)把乘法口诀填完全

  四二十四 五二十五

  六十二 三十五

  五三十 六十八

  (2)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几和3相乘得12?

  (4)×3=12想:三(四)十二,括号内填4、

  副标题#e#

  5和几相乘得20?

  5×(4)=20想:(四)五二十,括号内填4、

  练习:×6=24 ×6=36

  4×=16 3×=18

  (四)思考性练习

  1.3×=×

  (括号内填上不同的数)

  启发学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填法.

  3×(4)=(6)×(2)

  3×(2)=(6)×(1)

  2.×=+

  (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数)

  可以这样填:

  (2)×(2)=(2)+(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一节单元复习课,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先通过看图口头编题,复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各部分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并做了适当的练习。

  第二部分对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而是先让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卡片,进行尝试性整理,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根据学习乘法口诀的顺序,把乘法口诀按照1,2,3,4,5,6分类整理,每一类摆成一横排,形成乘法口诀表.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乘法口诀表找规律时,横着看,学生通过乘法表制作过程,很容易找到规律.重点放在竖着看,通过找第一竖行的规律,学生发现“1”的乘法口诀,不仅是1句,到现在为止是6句,其他2,3,4,5,6的乘法口诀也有同样规律.所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而且可以拐弯背.使“小九九”起到了“大九九”的作用。

  第三部分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把乘法口诀、乘法算式填写完整的练习,可以为下一单元学习除法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基础。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精品优秀篇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 /soft/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示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分四步进行。(1)引导猜想: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3)归纳公式: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4) 看书质疑: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1)100×32÷2=1600平方厘米;(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 ,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第2课时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解决分数乘法问题”、“购物搭配” 、“估计费用”和“折扣”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学习《购物策略》,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研究与讨论,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买饮料、酸奶等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活动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这是一种决策意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有没有想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呀?在举行庆祝活动时肯定需要一些糖果和饮料,今年超市举行了很多的优惠活动,连老师都看花了眼,不知哪家便宜,大家愿不愿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买饮料的数学问题。板书揭示课题:购物策略。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喜爱的六一儿童节,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巧妙地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购物策略。

  1、买果粒橙

  (1)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平常最喜欢喝的果粒橙,你能读懂什么?

  (2)买1小瓶

  a、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福州的三大购物超市(课件),看看聪明的商家是怎样开展推销饮料的活动。从情境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这样想:

  永辉超市买1大瓶送1小瓶,也就是说,只要买一大瓶就免费送一小瓶。买小瓶没有优惠。

  好又多一律九折,我举个例子说:10元钱的饮料打九折后是9元。

  曙光超市30元以上打八折,就是说不满30元不优惠。

  b、商家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量真是绞尽脑汁,我们一起去买饮料吧!先买1小瓶,怎样买合算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再买1大瓶1小瓶怎么买合算?

  学生可能这样想:我去永辉超市买,我想永辉超市买一大瓶送一小瓶,只花10元。在沃尔玛超市不满30元不便宜,在好又多打九折,花10.8元。

  (4)买3大瓶3小瓶

  a、看来我们买东西时还真得动动脑筋,仔细分辨,才能买到比较合算的饮料。那么淘气也有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他想买3大瓶3小瓶饮料,能帮他解决去哪家买比较合算吗?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

  b、你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这样想:比较折扣多少的方法解决问题

  c、如果你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你准备去哪家买?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提出情境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都是聪明的消费者。

  (5)为每人准备约200ML饮料

  六一就要到了,老师想为我们班同学每人准备约200ML,去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35人)我们一共约需要多少饮料?(200×35=7000 ML)这7000 ML饮料我们到哪个超市买比较合算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吧!

  学生讨论,先在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种购买方案,最后我们一致认为去沃尔玛超市买5大瓶和5小瓶(10×5+2×5)×0.8=48元比较合算。

  (6)总结购物策略

  师:我们刚才一起经历了如何买更合算的饮料这样的活动,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想对大家说?(教师总结购买饮料30元以下去永辉或好又多超市,30元以上去沃尔玛超市买比较合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通过组织学生对以上题目讨论与交流,逐步启发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购物策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购买酸奶

  (1)出示酸奶情境图

  师:大家爱喝酸奶吗?老师在超市中还发现这样同一品牌的酸牛奶。请看——(课件出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如果你自己喝的话你会选择哪种?如果再为你的家人带点,你会选择哪种?(学生自由说想法。)

  (2)解决买1升,1.5升酸奶分别有几种买法的问题。

  师:要买1升有几种买法?你知道1升有多少吗?

  生:有三种:1大盒,2中盒,5小盒。

  师:大家同意吗?要买1.5升,有几种买法?

  生:也是三种。

  (3)小组合作解决怎样买2.4升酸奶合算的问题:

  师:淘气要买2.4升酸奶怎么买合算呢?

  ①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作好记录

  大盒

  中盒

  小盒

  买2.4升酸奶所需钱数

  1000ML/9.7元

  500ML/5元

  200ML/2.6元

  ②学生分组汇报,投影展示不同买法。

  ③引导思考:还有没有更便宜的买法?

  (4)总结策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喜欢的方法买吧!你建议别人怎样买同一包装不同容量的酸奶?(在满足所需酸奶的前提下,同一食品,大包装要比小包装便宜。)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学生平时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最省钱的购买方法,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通过填表格,启发学生有序思考,渗透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

  (三)、机动练习。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打折让利的现象:你能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我要买一件上衣260元,现在有4家折扣店销售,A店:8折销售;B店:满100元减30元;C店:满100元返30元购物券。我去哪家店买合适?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购物中打折、让利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总结

  师:在购物中有许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相信同学们今后更能聪明、理智的购物。老师最后祝愿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1、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2、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

  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③学生试做。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3)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90页的第4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9-08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

数学乐园说课稿05-14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说课稿09-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5-10

数学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