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页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
教材说明:
教材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
2、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3、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及探索事物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妙,富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巩固数位及位值
2、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尤其在摆较多圆片操作无序的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目的是通过合作相互补充、完善,探索出摆圆片的方法和规律,使操作走向有序,有利于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并能熟练说出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正确、熟练读写100因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自制数位表,通过摆圆片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进一步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拨珠、读数,并自由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代表多少。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回顾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利用数位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为本节课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内容:“摆一摆”和“想一想”。
“摆一摆”中放手让学生独立试摆圆片,与小组交流,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地去摆,反复地思考、交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想一想”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用圆片摆数的方法,想出8个、9个圆片可以表示的数,目的是通过形象的摆数,抽象出说数,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及归纳能力。
(三)实践应用
通过“摆”“说”“想”的活动,巩固学生对数位及位值的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并通过游戏活动,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让学生在愉快情境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一课时十几减9。
2、教材简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
3、教学目标:
⑴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⑵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
⑶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⑷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
4、教学重点:
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5、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7、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8、关于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话题,通过节日愉快的情景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引出课题。
㈡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解决“卖气球”问题。
2、解决“套圈游戏”问题。
3、解决“卖风车,猜字谜”问题。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5、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㈢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㈣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 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 “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观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为联欢会购买的水果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
2、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体会统计与调查的必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调查、记录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调查活动,记录数据。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2、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早餐统计图,让学生在喜欢的早餐上画三角符号,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填写全班学生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和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你想对食堂的管理人员提点什么建议?希望他们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要比较东西的多少的时候,画什么图比较好啊?(统计图)那在画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东西分一分,再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要把东西摆放整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一节新授课,本课是在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8的加减法教学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的说和算。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加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列出算式,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4.初步养成仔细观察、主动思考、认真倾听、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用“8”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情景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图,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算法,掌握8
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二)创设情景引入。
(三)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决
(1)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能列算式解决吗?
(2)你能说一说算式中各数字的含义吗?
(3)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能给大家讲讲吗?
(4)根据刚才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还能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吗?
(5)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3、师写算式学生猜算式表示的意义。
4、“8”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将8个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5、说一说。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给出的算式3+5=□进行交流。
练习
1、课本练一练1、2题。
2、手指游戏:同桌两人进行,要求两人的手指合起来是8个。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五)作业布置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
2.教材简析:
《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方位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位置也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我借助本节课中学习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座位引出本节内容—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让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做好组织、引导与合作者上。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平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平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小猫吃鱼》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小猫吃鱼”。
教材分析:
材料中安排的“小猫吃鱼”是一组动态的连续故事情景,通过这一故事情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同时也通过一组动态情景,逐步引出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由于减法的意义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这个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能够体会的食物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也较丰富,对“小猫吃鱼”.“小鸡吃食”.“吹泡泡”等有自身的经验。利用这些具体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数的加减法。
3. 初步体验加减法呼你关系的思想。
4. 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说教法与学法:
1. 根据本节课的意图主题图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游戏.互相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知识。
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
让学生亲生经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过生日”的场面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课题“小猫吃鱼”改为“小猫过生日”,体现了以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
(二)细看画面,展开想象
告诉学生今天是小猫的生日,猫妈妈特意为它准备了最爱吃的小鱼。然后提问: 1. 数一数,盘子里有几条鱼?
2. 看着小鱼,小猫心里会怎么想呢? 3. 猜一猜,小猫会吃掉几条小鱼?
设计意图:一数一猜一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套圈游戏
教师引导为了给小猫生日助兴,小方已经迫不及待的表演套圈了,认真看图,你能根据图和所给的加法算式,列一道减法算式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表演中学习,即可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获得知识。
(四)吹泡泡游戏
引导:小朋友,你们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吗?下面小明要给小猫表演吹泡泡了,认真观察图画,思考,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的精神,初步理解“0”在减法中的意义,从而是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摆学具游戏
同学们,你们看小方和小明都给小猫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表示表示呀?听老师的口令……..
设计意图:结合学习内容,设计学生喜欢的摆小棒实践活动,既可以是学生放松身心,又可以获得知识,进一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六)分蛋糕,学会合作
小猫要请大家吃蛋糕了,小朋友们高兴吗?
请出5个小朋友,其中一个演小猫,请大家吃蛋糕。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吃蛋糕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七)总结
回想这节课,我们都玩了哪些游戏,通过这些游戏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收获。
(八)联系国庆,体验快乐
明天就是10月1日了你知道10月1日是谁的生日吗?
设计意图:由小猫的生日自然过渡到为祖国妈妈祝贺生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9页第一题和第二题
以上,是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叫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并希望各位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 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 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 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 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 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 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 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 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 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
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 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 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 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 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 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 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 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 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 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 下的位置关系。
1、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 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 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2、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 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 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3、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 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 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 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 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 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 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
(课本练一练第1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 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 题:说一说。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 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 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完成第59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 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
(第59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 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 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 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11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1-15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8-22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11-29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4-26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4-30
数学说课稿11-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