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说课稿

时间:2022-03-24 19:00: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

《分数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分数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分数除法》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以整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2节“分数除法”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知识,既是对分数以及除法的认识的深化,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我确定了3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层面1是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及意义,能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层面2是技能目标:通过对分数除法的研究,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层面3是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同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认真好学、乐于交流、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新课标以及学生具体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关键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除法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分数除法”,能让学生对除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关于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

  关于学法。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迁移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获取知识。

  四、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5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第1阶段:情境导入。

  我将使用多媒体播放“分生日蛋糕”的情境,提出“假设只剩下的生日蛋糕,但需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能分得多少蛋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除法的主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尤为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本节课开始由分蛋糕的场景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激起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2阶段:讲授新课。

  我将使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试着折一折涂一涂。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折成5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里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得到的算式是÷3=。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这一环节我将尽量放手,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第3阶段: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分数除以整数,我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材P32做一做的第1题第1小题和第2题前面3个小题。我将通过抽个别学生上黑板作答,巡视其他学生的草稿本作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点拨,以此让学生充分消化本课内容,并学会学以致用。

  第4阶段:归纳总结。

  我将让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同时,我将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评价与鼓励,查漏补缺,使学生对本课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5阶段:布置作业。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将对作业进行分层设置,其中必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3—4题;选做题为:教材P34练习7的第11题。

  这样既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知识,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弥补了课堂缺陷,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3板块,黑板的正中央是我本节课的主题《分数除法》,左边引入情境,中间板块呈现教学重点与难点;右边是练习讲解。这样设计直观大方,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六、教学反思。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白了道理,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专家老师的耐心聆听!

《分数除法》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除法》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分数除法》说课稿6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二)。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1/2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1/2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4×2=8(个)并不能理解4÷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1/2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里有8个,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4÷1/2=8÷1/2=8;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1/3张、1/4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2/3=12/3÷2/3=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虾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十颗晶石。无恶不作的大帅得知后,欲抢夺晶石。怎么办呢?,大虾夫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将十颗晶石分为两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从而引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大虾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两个人的饭,又想想,最后决定把这张饼的4/7分给高脚七、飞天五和大喊十,每个人分到多少?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在分饼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分担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分担区的卫生,

  老师想把分担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分担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分数除法》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除法》说课稿9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分数乘、除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1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今后用方程解答更复杂的应用题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其中小明的体重与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也比较容易理解;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稍大一些,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在一道题里设置两个问题,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地提示这类数量关系的两种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把它们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的理解。第38页的“做一做”,安排了一道与例1相仿的习题,同样包含涉及数量关系两种情况的两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但小学生只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话,需要逆向思考,即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角度去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所以教材中只给出了用方程解题的全过程,打破了老教材中“单位1”已知做乘法,单位“1”未知做除法的教学模式,对分数除法的教学更加突出用方程解,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飞跃,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准备:课件、尺子、纸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引入新课

  1、找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并写出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10/11 。

  (2)已经行了的路程是全程的3/8 。

  (指名口答,师同时出示课件)

  2、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写出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巡视。

  ②反馈:指名口头汇报,师板书解答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道题目,就是第二单元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揭题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那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2、分析:从医生的话中,她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关系呢?(指名说,师板书:成人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儿童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观察一下,这两个数量关系和刚才做的2道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求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用到了第2个数量关系:儿童体重× 4/5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思考:(1)小明的这句话中有几个条件?如果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择“我体内有28kg水分”与“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这两个条件中的哪一个呢?为什么?(应先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二个条件中,爸爸的体重还是个未知数。)

  (2)现在已经知道了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体重,还要用到医生说到的哪个数量关系呢?(指名答: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

  (3)指名说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齐读。

  (4)条件已经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一下。(指名说,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也就是4/5,而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28kg,是个已知条件,这道题要求的是小明的体,打一个问号“?”。)

  (5)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等量关系:儿童的体重×4/5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板书),然后代入数据,就会发现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观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师巡视指导

  (6)、比较例(1)和复习题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不同点: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板书:单位“1”是未知数,用方程解答)

  (7)、小结:当单位“1”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等以后我们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你会发现用方程解题是非常简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体重,又要用到哪两个条件呢?(指名说)然后请学生说出完整的应用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占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这句话中,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说,师边画图板书)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把图画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画,其他人在本子上画)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然后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讲评。

  (5)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第一个等量关系:成人的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其实是个多余的条件,解决这2题时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师板书。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利用展台汇报,重点说说两题的数量关系及画图时应注意什么?接着全班评价。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小结:做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单位“1”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出了2道练习题,第1题先让学生找单位“1”,再写出数量关系。第2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与体内水分质量的应用题,写出数量关系后,再殘解答。以此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数量关系。

  教学中,我力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2次将复习题与例题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例1与复习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而通过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代入,学生发现单位“1”是未知数,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程来解答,思路统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不会觉得做应用题很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思路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分数除法》说课稿1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圆是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在几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本节讲的是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掌握运用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或用圆与圆交点个数来确定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方法。

  (2)了解切线、割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探索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确认等数学活动,从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体会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感受数学中的.美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数量关系揭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难点:利用圆与圆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法学法

  教法的设计 情境创设 设疑启发 引导交流 探索创新

  学法的设计 观察猜想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归纳创新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1、情境引入

  本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你们观察这些图片,找一找其中的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学们会各抒己见,老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在下一环节继续探究。

  2、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我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做好的圆,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圆和圆之间到底有几种位置关系。

  老师巡回指导

  3、得出结论

  【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并总结结论。圆与圆之间有五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内切 内含】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在这里我又引导同学们从焦点个数对两圆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圆心之间的距离在五中位置关系中和两圆半径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我在这里设计了五种动画课件,教师演示让同学们进行归纳。

  4、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以上知识,我在这里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练习题,只是简单的应用五种位置关系中圆心和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了提高同学的能力,只是简单应用还不够,于是我又设计了例题。因为例题有难度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完成。

  5、综合拓展

  为了巩固以上学习的内容我在这里设计一个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完成。

  为了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环节,争当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既能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同学们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同时课堂变的丰富多彩让同学们能够学着乐乐着学。

  6、布置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

《分数除法》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说课稿13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题):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假如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 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方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考虑,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同学交流自身的发现,引导同学总结几组算式的一起特点(乘积都是1),以和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乘积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同学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

  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同学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练一练

  同学独立完成P24。

《分数除法》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 =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除法》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中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意义和分数乘法意义及计算,而本课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过程,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才是有意义。因此,在重难点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这样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倍数关系,想当然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恐怕很少。

  2.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1)/(3)? 求一个数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知识,也不是知识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理解是较为深刻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分数除法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倒数呢?从学生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内在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包括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在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客观性及其本质更为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科学态度和严谨思维。

【《分数除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07-11

分数与除法关系说课稿08-10

《分数除法》说课稿(通用22篇)11-23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说课稿07-25

五年级分数除法说课稿12-24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8-26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4-12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7-11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