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位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位置》说课稿1
一.学生状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直观的讨论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前阶段又学习了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本节课主要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培养“数形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解析几何的本质是利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用代数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开始,也为后面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打好基础,这节课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方程组的解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够解决直线和圆的相关的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类比——概括——抽象等思维过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构建新知、例题讲解、拓展提高、应用演练、归纳小结
环节1:复习引入
1、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平面几何中,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交;
(2)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圆相切;
(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直线与圆相离.
两种方法,①根据定义②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大小关系。
反过来,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
2、现在,如何用直线方程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先看以下问题,看看你能否从问题中总结来.
(设计意图:以问题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2:构建新知
分析:根据初中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我们可以利用d和r的大小关系或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坐标即满足直线方程又满足圆的方程,把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
(设计意图:由较简单的问题导出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用坐标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阶段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用代数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3、构建新知
回顾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如何用直线和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方法:
几何法: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来判断.如果d 如果d=r,直线与圆相切;如果d>r,直线与圆相离. 代数法: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如果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交; 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切;无实数解时,直线与圆相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概括出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来判断它们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可以自己把课堂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点连成知识线,从而加深了学习的印象.) 环节3例题讲解 分析:依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长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根据直线l与圆C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解的情况来判断 这里是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来解题,已知直线与圆相切,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直线与圆有一个公共点。 求出交点的坐标目的在于认识到方程组解得意义。让学生体会出用何法解题更为方便。例2让学生运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解题)结合图形,无论m为何值,点(0,2)的坐标恒满足直线方程,直线恒过这个定点, m是直线的斜率,满足题目条件的直线就是图上的这两条直线,左边这条直线的方程 是,右边直线的方程为 (设计意图:例1让学生及时的巩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以期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环节4、拓展提高 另解:(1)因为l:y=a(x-1)+4过定点N(1,4) N与圆心C(2,4)相距为1 显然N在圆C内部,故直线l与圆C恒相交 (2)在y=ax+4-a中,a为斜率,当a=0时,l过圆心, 显然弦AB的最大值为直径的长,等于6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5、应用演练 练习1、 2、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 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 环节6、归纳小结 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几何法: 代数法 : 1、确定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r 1、把直线方程带入圆的方程 2、计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2、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3、判断d与圆半径r的大小关系 3、求出△的值 d>r,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交 d=r,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切 d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知识,明确方法.) 作业: 3.已知⊙C:(x-1)2+(y-2)2=2,P(2,-1),过P作⊙C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基础题,为了复习巩固这节课的内容,第3题是弹性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环节6、课后反思与点评: 1、新的课标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作为独立的章节,说明新课标对这节内容要求有所提高。 2、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防止计算量过大,一般采取几何的方法,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 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是以后处理圆锥曲线问题的通法,掌握好方程的方法有利于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3、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如:弦长的求法、圆的切线方程求法以后还要补充。 4、用代数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不必求出方程组的解,利用根的判别式即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 二 单元 第一课时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将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 .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 . 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2) 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3)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创设了国庆阅兵的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天安门前的阅兵,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被整整齐齐的队列所吸引。同学们,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接着用一句话“这是参加军训的一个方队,其中的'小强表现的最为突出”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小强在什么位置吗?“你能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现以下说法:第二排第三个、第三排第二个、从左往右数第三竖排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第四排第二个、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第二个从后往前数第三排第三个等等。对于这些说法要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准确又简练,那就需要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行和列。这时,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哪是列,哪是行。告诉学生确定列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并让学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确定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二)探索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设计了4个生动有趣又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说一下教学重点的突破 1 问题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列、行的概念,他们可以顺利的说出张亮在第3列,第2 行,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在第3行,第2列。这时,我就会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紧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2 . 在学生能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具体的情境图变成了点图,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以观察具体的直观图形为基础提高其能力,变成比较抽象的点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此图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强等同学的位置,此处是深化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此种表达方法与一开始自己的表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会说此法简洁准确。而此时我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只要有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进行总结:我发现你们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最后得出统一标准:第三列第二行写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几列,后面的2表示第几行;中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数对,同时板书课题。 然后,再以小刚等同学的位置为例,用数对来表示,加强巩固。 虽然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数对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既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催生出数对的雏形,学生也就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3.问题三: 第3个是小游戏“快速找药”,这个游戏是对课后题进行了改进。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台下的同学说出某种中药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大声读出来;台上的同学按所说的数对找出相关的中药。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开心的对多学知识进行巩固。 4.问题四:用数对表示班级学生的位置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这些中药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像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的位置吗?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特殊数对的教学。请同一行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例如:(3,1),(3,2),(3,3),(3,4),(3,5),(3,6),并观察这些同学的位置和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猜测同一行的数对(1,2)(2,2),(3,2),(4,2),(5,2),(6,2)有什么特点。最后验证总结同一行数对的特点。最后一组数对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3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读懂方格图,确定第一列第一行。 2.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例2中来,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3.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4.设置疑点:能不能马上找出小红的位置(5,x)此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三)巩固应用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请看: 1, 看图填空 2, 国际象棋。 (四)回顾总结,拓展视野。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 和 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电子白板的应用,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主要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做“石头、剪子、布,发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从而引出“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的问题讨论。通过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词,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这些方位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中对“前后、上下”的经验较为丰富,理解和区分则比较容易,但对“左右”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2、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辨别“左右”这两个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让学生指一指、做一做、说一说、贴一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图标小比拼”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课堂笔记本放在课本的上面。 3、铅笔、橡皮放在课堂笔记本的上面。 设计意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稳定学生的浮躁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小准备一方面便利了学生课堂上用到的学习用具,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令,从侧面也考察了学生对于方位词的经验积累。 (二)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学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戏。 师:“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过学生的动作,寻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2、根据游戏中出现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模拟“握一握铅笔”“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动,充分感受方位词“左右”。 4、游戏一——“摸鼻子”,巩固“左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鼻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的异同,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点燃探寻新知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现生活情境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戏二——“我来说,你来做”,探究“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请举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师动作停顿了下来)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相对方向,左右相反”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方位词,从玩中学,从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东西。 2、向老师介绍一下你附近的同学。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贴图游戏。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画一画,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最后以一段体操结束今天的课,“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体操游戏再次加深认识。 一、课程目标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经历如下过程:首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这种思想应贯穿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出现在必修2的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第二节《圆与圆的方程》的第三小节的位置。就整套教材而言,《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一章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为选修教材中的《圆锥曲线与方程》一章打好基础。它是前两节《直线与直线方程》和《圆与圆的方程》的综合应用,也为后一小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提供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示例,是整个《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章节的重要内容,起着贯穿始终、应用反馈的重要作用,而且是贯彻“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思想和“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的反映内容和工具。在本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其应用。 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应用。 三、目的分析: 1、知识目标: 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要使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辅导法。 2、 教材处理: (1)例题1(1)(2)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求解,让学生自己体会这两种方法。 通过老师引导和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反馈学生的解决情况。 (2)增加一个过一点求圆的切线方程的题型,帮助学生增加对直线与圆的认识。 3、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学法是继续指导学生把新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解决的化归思想。 4、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自做多媒体。 五、过程分析: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1、学生观察日出照片,把观察到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抽象出几何图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圆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并能使学生更好的直观感受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2、在上一章,我们在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后,研究了点和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本章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方程,现在我们要研究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 2、以实际问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新课讲解 一、知识点拨: 1、 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分别是相离、相切、相交,那么在初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 答:把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比较大小: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d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2、 我们如何利用坐标法将初中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代数化? 答:先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再和半径比较大小。 3、 在直线与直线的方程这一节里,我们是如何利用代数的方法判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它对你在思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有何启迪? 答:在直线与直线的方程这一节里,我们先把两直线的方程联立解方程组 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直线相交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直线平行 方程组有无数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两直线重合 在思考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类似地把直线和圆的方程联立解方程组 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二、例题讲解: 1、 让学生先自学例1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二小题中,消去x的步骤怎样?如何判断方程组有没有解? (2) 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较简单,为什么? 答:(1)消去x的结果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一样可以判断和求解; (2)方法一较简单,因为方法二在求交点坐标时仍要解方程组。 2、例2设直线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与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相切,求实数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的值。 2、例3过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作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圆的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 4、 练习:课本第83页练习1、2 问题1涉及初中知识,可使得学生比较容易上手。 问题2体现了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 问题3以前一章知识做类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通过前面对知识的分析,例题1对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又通过两个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2建立直线与圆的深度理解 例3该例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通过两个课本练习,巩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 课堂小结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2: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d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强化学生对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作业布置 课本P86,A组4、6、 B组 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复习回顾 一、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方法: 1:方程组有一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方程组没有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方程组有两个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2: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切 d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直线与圆相交 例1 例2 例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读类科普短文。文章采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之所以存在生命,有液态水,是因为其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段简要概括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具体位置。第2段说明了地球出现生命是因为地表存在液态水。第3、4段将地球与靠近太阳的金星作比较,用列数字的方法阐明地球存在液态水的条件,解释了稍远成冰,太近成气的微妙关系。最后一段则总结全文,回归标题再次强调了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突出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是本文在写作上的重要特点。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4点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读准“笼罩、地狱、辐射、液态水”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巩固作比较、列数字两种说明方法,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4)激发对探索宇宙自然的兴趣,增进热爱地球的情感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 3、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地球位置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对比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太阳》一课中已经首次接触了说明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采用对比式教学,通过与已学精读课文的对比,让学生逐步明白这篇选读课文是怎样再次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 2、读写结合法。本课的第3、4自然段都是讲金星、地球、比地球更远离太阳的行星,与太阳距离、受到的辐射强度、水的存在形式的'三者间的不同。让学生将内容清晰地记录在表格中,把从课文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重构,凝练,让语言和知识在转化中再一次得到同构共生。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反馈表格内容,通过读读、划划、写写、议议,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选读的课文一般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重点不能过多侧重于字词的解读。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细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课文怎样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地球位置的独特性的。略读课文125自然段,对学生进行言语能力训练。 在本课时安排中,我主要分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第三板块——帮扶学习,对比范例;第四板块——小组合作,对比特点;第五板块——总结发散,激发情感。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复习方法 1、板书词语“妙不可言”,让学生解释大意,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妙不可言的XX”,相机板书“妙不可言的” 2、直接揭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共同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妙不可言的’”,一边说一边将“位置”两个字补充完整。再次提问“你们知道是谁的位置吗?”根据学生回答将“地球”两个字写在黑板中央。引导齐读课题。 3、第三小步,直接揭示本文的文体,同时在大屏幕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如,先找说明对象,再找说明方法 【一节课的时间不多,直接叩题导入有利于将时间放在后面的内容上,同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释“妙不可言”,将它和“位置”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回顾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可以唤醒旧知,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第二板块:引入对象,习得生字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将本文作为资源再次复习说明文的几大要点,同时扫除生字词,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做铺垫三年级《妙不可言的位置》说课稿教案 因此在第二板块导读中,我会出示这样的 1、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划出不理解的词,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意。 2.想一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出示自读要求后,分3步走, 首先是扫除字词,读通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文本上划出相对应的难点字词,课堂上互相交流解疑。最后将所有生词齐读两遍,送入相对应的句子再次巩固。 其次要引出说明对象,初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解决了难读的字词句后,抛出问题:“那么小朋友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呢?”再次引出地球。并让学生谈一谈对地球已有的知识储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8册P16、17第一单元小数的例5、例6,本课的知识点包括: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课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4、5题。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数的认识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与复名数相互转化的重要基础,又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其他版本教材: 人民币模型长度模型面积模型 综合各版本教材的设计理念,决定为学生提供多种直观模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归纳这些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又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这些内容。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真正地理解规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情,我在课前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小数的意义,将小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借助模型发现变化规律,而一旦脱离了具体模型学生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可以确定具体形象的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正确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提供直观模型,是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经历观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探究过程。 五、教学准备:学具袋(人民币、直尺、10×10的方格纸、数位顺序表)、小数点卡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主要环节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提出猜想。 上课开始,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菜市场里,人们走到一个摊位前看了看,没买就走了。我非常好奇,走过去之后也没买。 (出示图片:错误的价签) 摊主也奇怪啊,怎么没人买呢?于是摊主也走到摊位前,一眼他就看出了原因,原来是小数点被蹭掉了,于是他赶快进行了修改。 (出示图片:加了小数点的价签) 看到前后两个价签,学生会产生疑问“咦,怎么一个小数点就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加上小数点后,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就便宜了。 (课件演示:提炼出小数3.5 35) 这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并思考: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使这个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如果再加入一个0.35,又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0.35) 如果反过来看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看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可以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但是到底能让小数扩大多少或缩小多少呢? 在学生产生一连串的质疑后引出课题。 (板书:小数点卡片贴在黑板上,板书“移动”)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二)直观模型,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动手,学会观察的重要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探究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件出示:0.01 0.1) 师: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如果从0.01到0.1,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引起了小数大小怎样的改变? (这时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大胆去猜想。) 你怎样来证明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 师:选择学具,先自己想一想要怎样证明,然后动手做一做。最后在小组内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时学生打开学具袋,里面有人民币、直尺、方格纸、数位顺序表这些学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他喜欢的学具,然后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学生能很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手中的学具发现规律。有些学生很可能没有头绪,当他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时,会受到一定的启发,要么发现规律,要么重新选择学具,换一个方式来探究。 之后进行小组汇报。 人民币模型: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回答 生1:我把1角看成0.1,把1分看成0.01,10分就是1角,所以10个0.01就是0.1。那么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了10倍。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了10倍。 师:缩小了,就不能说是10倍了,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说就准确了? 生1:0.1元是1角里有10个1分,10份里的1份,就是110 。所以可以说向左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110 。 生2:把1角平均分成10份,1分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说1分是1角的110,因此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生2:1分就是0.01元,1角就是0.1元。1角是1分的10倍,所以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小数扩大了10倍。 生3:0.01元是1分,0.1元是1角钱,1角里面有10个1分,所以0.1元是0.01元的10倍。也就是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是原数的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是原数的110 。 以上是学生使用人民币模型进行探究的过程,还有学生使用的是直尺。 学生指着尺子,可能会说: 生1:1厘米是0.01米,1分米是0.1米,1分米=10厘米,也就是说0.1米是0.01米的10倍,0.01米是0.1米的110 。所以说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生2:1毫米可以用0.01分米表示,1厘米可以用0.1分米表示,1厘米=10毫米,所以10毫米也可以用0.1分米表示。所以说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接下来还有使用面积模型探究的。学生会根据以上的思路,通过比较面积单位总结出规律。 以上三种模型在表示数量关系时更具直观性,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要在学生叙述中规范学生的表述,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 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在选择学具时会有所不同,数位顺序表很可能并没有学生使用。那么在学生汇报的最后教师可以提问:用数位顺序表可以验证这个规律吗?然后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填数,学生看着数位顺序表可能会说: 生1:0.01和0.1的计数单位挨着,进率是10。所以向右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向左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110 。 生2:0.01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1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一位,小数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验证时,更能突出位值变化,才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程,做到数形结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效地突破难点。 这时教师小结: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找学生说,同桌互相说。) 探究小数点移动两位、三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时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探究过程印象非常深刻了,此时提出问题:那么从0.01到1,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从1到0.01呢? 学生有了之前的探究经验,完全可以仿照之前的过程来叙述小数点移动两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时补充板书。 然后指着板书,问:那么小数点移动三位呢?四位……学生一定能很快地说出来。 最后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完整地叙述。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即“位值制”和“十进制计数法”,沟通“规律”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多层训练,灵活运用,巩固规律。 一、填空。 1、把25.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得到0.2573。 2、把2.875的小数点去掉是(),这时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3、把0.12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把()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0068。 4、把0.008扩大100倍是( ),把9.5缩小原数的( )是0.0095。 这道题属于模仿练习,是学生对照例题,加深对规律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本练习中继续巩固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的问题。 2、判断: ①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扩大了1000倍。 ②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③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④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判断相对于模仿练习有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3、填一填 这道题是为了后面例7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做的铺垫。 4、拓展提高: 一个小数戴面纱。 小数点乱搬家,左跳五位右跳仨。 气喘吁吁停住脚,组成小数0.698。 快快动脑想一想,揭开面纱认识它。(69.8) 一首儿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儿歌中还蕴藏着今天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非常清楚,还要运用到逆推的方法,运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进行两次变化才可以。 (四)反思总结,回顾整理,提升认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让学生讲收获是对整节课的一个回顾与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请学生说说有哪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生互动,效果会比教师总结要好。 七、板书设计 八、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数学学习要重视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处理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关系。这不仅是要学生记住知识,更是让学生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做了以下三点: (一)横向、纵向比较,了解本课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综合使用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开放地使用学具,借助直观模型,亲自感知,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突出“知其所以然”这个环节,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知其然”。 (二)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 本课教学是通过提出猜想-模型验证-汇报交流-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这些过程呈现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也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三)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 教学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学具,让学生经历了将直观模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探究过程搭设了桥梁,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学内容是对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引出问题,后引出用抽象的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应用这种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编排教学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方格上能用数对准确表示某一点的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已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关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具体位置。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提问法、尝试法、练习法、启发式等多种教法交叉进行,并辅以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为此,在引导学生采用情境法、探究法、练习法进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探索新知。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目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学习、生生间的'探究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和加强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数对来表示位置,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于生活、生产中。 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我们曾学过哪些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从而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样设计以旧知识做辅垫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用“数对”确定位置 (从学生自己熟悉的座位入手引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便于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2、用数对表示座位(尝试练习) 让学生先说一说小青、小敏和小华的座位,然后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来。 请同学们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出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点击课件) 3、直观演示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直观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点,及它们所表示的数对,总结出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它的表示方法是先横着看,看在第几组,这个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接着再竖着看,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二个数。也就是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从生活中的数学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形成智能,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加深对数对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数对不但可以表示教室里的座位,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利用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完成81页“练一练”中的习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在附页1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应用。 (四)介绍地球仪(课件出示神舟6号) 从出示航天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乘坐神舟6号,在内蒙古境内,安全着陆(引出问题:你知道科研人员为什么能迅速找到他们返回仓的位置吗?),从而向学生介绍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因此,科研人员只要找到他们返回仓经线、纬线的位置,就是返回仓的位置,也就是着陆点。里面就蕴含着数对的原理。数对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好它。 最后做游戏结束本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座位情况,一名学生说出一个数对,而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马上做出反应站起来。出错的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节课已学的数学知识,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梳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一目了然,整体感知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表象。 方向与位置 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 用数对表示位置(,) 第二个数:表示纵的方向 第3组第1个可简单表示为(3,1) 第2组第4个(2,4) 设计理念: 引出问题——组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方法——应用数对表示位置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新知。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从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出发: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从中得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把座位图变成平面直角坐标图,加深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理解(先表示横的方向,在表示纵的方向)。通过学生在附页2的平面图上标出自己和班上好朋友的位置,和完成81页的“练一练”的习题。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到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并应用所学知识数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为此,我们要学好数学知识。 我说课的题目是《位置》。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由于学生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在平面内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用“数对”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已具备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空间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以上教材及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1.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通过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通过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本节课重难点: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前几天,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卡,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有两个同学拿着不同的座位卡却找到了同一个位置,并且都认为这个位置是自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可能会说:不理解座位卡上的位置是如何表示的,所以,出现两人争执一个座位的情况,因此,请大家小组讨论:怎样确定一个具体的位置呢? 学生可能会说:报名字,第X排第X号,用一个数字表示一个人……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有没有更简单更便捷的表示方法? 让学生明白,学生的这些表示方法在表示位置时都会产生矛盾,因此,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促进学生进一步寻找更便捷的表示方法,由此,自然而然的引出“数对”的概念。 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充分感悟“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对”的欲望。 2、自主探究 ①明确行、列的含义及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一般规则。 当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我让顺利找到自己位置的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由学生的发言中,引出列和行这两个概念,使学生明白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从而也避免了找错座位的现象。 ②使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 1)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 2)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还是先表示行,你能判断(2,3)表示是那个座位吗? 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这时,我说明,我们约定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在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这些重要的知识点,是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④师生共同归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注意点:、 1)确定位置需要确定一个标准。 2)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一组数对只能确定一份位置,如果一组数对的两个数的前后位置变化了,所表示的位置就不同了。 3.练习 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一些同学的具体位置或给出座位的数对时,让学生说出名字,猜猜他是谁等。这个环节围绕学生熟悉教师场景;来解读“数对”表示的含义,会使学生探究的过程更清楚,对数对的意义理解更深刻。 在进行练习时,我选择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如电影院、动物园、地图索引、国际象棋等例子,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但能学到知识,发展技能,而且能深深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它的身影活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学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 背景简析: 从学生基础方面看,本节教学是在学习了世界地理之后,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区域位置的描述,但以前的学习没有涉及对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对国土面积大小和行政区划,也只是停留在数据的记忆水平上。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节课属于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课标要求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地理位置及其特点、省级政区、邻国临海及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特征,记住领土面积并初步记忆行政区划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目标: 1.指图记忆我国的所在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面积和邻海; 2.通过比较和分析,对我国位置特点作出简要评价,初步学会评价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3.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培养爱国爱乡情感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难点:对我国地理位置的评价 主要方法:自学展示 教具准备:东西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即将外出的时候,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记好回家的路,也就是记住家的位置。小家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无论我们将来身居何处,首先要记住祖国的位置。 自学指导一: 1.读东西半球图,结合课本P2地图信息,从所在半球、所在温度带、海陆位置等方面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2.读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指出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比较说明这三个国家的纬度位置和我国有什么差异 3. 读材料思考问题:我国数种资源非常丰富,东北地区有兴安落叶松、红松;华北地区有杨树、槐树和梧桐树等;在长江流域则有马尾松、杉树等;在南部沿海地区,椰子树、橡胶树等种植较多。 结合材料,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展示(课堂展示) 教师点拨: 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往往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因为地理位置对区域的特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我国优越的纬度位置就为我国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在研究区域位置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自学指导二: 1. 读中国政区图,指出我国濒临的四个海域和与我国相邻的面积较大的邻国。 2. 读世界政区图,比较说明蒙古和日本两国的海陆位置与我国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说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 读材料思考问题:积极参与世界贸易,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年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星罗棋布,与海外各国的贸易频繁。与此同时分布在内蒙国等省区的边境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增加了西部各省区局民的收入。 说说我国对外交往与海陆位置的关系。(填写第4页表第二栏) 4. 我国东部濒临海洋还有那些优越性?(填写第4页表第三栏) 学生展示 教师点拨: 对于3、4两问题的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并使答案具有开发性,无需过度追求字句的准确无误。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们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保护我国海洋环境,如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防止和治理海洋污染,维持海洋国土的生态环境。 当堂联系(略) 一、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位置》这一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设计理念: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现实数学原理”,体现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自然生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简析 《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通过用数对来表示和确定位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建立初步的数形结合思想,对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有“列、排”的初步认识,但对“数对”这样的抽象知识没有丝毫的基础。但是,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从生活现实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表示和确定位置,并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建立观察——探索——思考——归纳——运用的数学思维体系。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现实性、价值性。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位置。 五、教学实践及成效。 根据我的`设计理念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前活动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通过指定固定位置的学生为本课堂加油、鼓劲,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列、排”的知识,达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的目的。 2、创设现实的情境,层层引入,知识生成自然流畅,思维训练步步为营,让一个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轻松理解并接受。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班长的位置”创设“问题情境”,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班长的位置,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二层,通过采集学生发言中的重要信息,使学生明确用规范的语言来确定位置。第三层,适时提出质疑,把学生的直观思维引入抽象的思维,从而引出“数对”的概念。三个层次的教学,使课堂极富挑战性,培养了学生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感受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生已经能用语言规范、准确的描述班长、小青的位置时,提出质疑“谁能发明一种更简洁更巧妙的方法呢?”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使“数对”的产生更具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主动参与,并大胆提出猜想,打破数学课堂中知识强加或者硬灌给学生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 4、闯关练习形式多样,环环紧扣,极富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闯关答题,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练习过程。七关的练习,各有各的训练目标,知识螺旋上升,节节拔高。各种题型,训练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5、数学知识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课前的小活动及班长的位置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产生,让数学更加生活化。通过找电影票、火车票的座号、地球经纬线等感知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知识在生活领域中的广泛性。 数学课堂重在培养学生发现、质疑、探究、归纳、运用的学习技能。今后我将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感受生活,快乐成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三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本课是四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教师准备: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东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活动一: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的步骤进行。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学生深入理解“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活动四:体验天地 5人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 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 五、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六、布置课外题目:请你画一画: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位置》,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2-3页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教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谁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地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3、 重点与难点: 1、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规定,数对的巩固与运用。 2、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 3、数对在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数对能用符号刻画物体和事物所在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数对具有有序性,它能用图表展现的更直观。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实际情景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用班级学生座位图,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2、游戏竞赛法:用数对的描述方式指出你的好友所在的位置和本小组组长的位置。 3、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 4、情感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巩固教学知识方式来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获得温暖与喜悦。 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把学生学习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这样学得知识才会更好的得以巩固。 三、说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好,你们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我们怎样很快说清一个同学的位置呢?”,这样设计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主探究 (1)教学例1:例1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我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的座位情景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例题1的学习。 其次提出“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并注意引导学生将教师的表述“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与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上亮红灯的位置联系起来,再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并强调指出,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然后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2,3)表示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使学生体会到可以用有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并明确书写格式。我再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和本组组长的位置,并说出几组数对让学生说出这些位置上同学的名字(以游戏形式进行),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接着引导讨论“如果先表示行数再表示列数,那么你能写出表示张亮的位置的数对吗”“如果不约定先表示列数还是行数,你能判断(2,3)表示的是哪个座位吗”,使学生体会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的重要性。 最后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直接说一说。 (2)教学例2:例2的编写意图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我确定的教学程序是: 首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一是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 然后使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我先让学生从例1中列、行的概念迁过来移过来,引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明确方格纸上(3,0)的含义,在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接下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最后,再让学生根据数对在方格纸上标出一些场馆的位置,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内化成能力的目的。 (3)课内总结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4)课外拓展,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 四、板书设计 先出示课件---动物园示意图 板书设计: 位置 表示位置的方法:用两个数,前面的数表示第几列,后面的数表示第几行。 标 注 方 法: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是高中必修2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与方程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圆的方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在已获得一定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它是圆与方程章节中一种重要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 2.掌握利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其应用。 2.难点: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数量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我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大胆地处理教材,并作了精心的安排,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类比、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法的核心是类比,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上类比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类比、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分析 环节1,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奥迪标志,五连环,齿轮等引出所要讲的新课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2,在进入新课讲解之前,先给学生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在由此拓展拓展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给学生讲解圆与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和用圆心距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环节3,例1由两圆的方程判断位置关系,重点讲解几何方法,若有学生提到代数法,教师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怎样恰当选用这两种方法。 例2难度加深一些,要充分运用两圆相切的几何性质,要引导学生想到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做一些练习进行巩固。 环节4,对本节课小结 【《位置》说课稿】相关文章: 位置与方向说课稿01-17 确定位置的说课稿06-10 《确定位置》说课稿12-02 《位置》说课稿15篇11-11 确定位置说课稿11-05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说课稿11-07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稿11-03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01-02 确定位置的说课稿15篇12-12《位置》说课稿2
《位置》说课稿3
《位置》说课稿4
《位置》说课稿5
《位置》说课稿6
《位置》说课稿7
《位置》说课稿8
《位置》说课稿9
《位置》说课稿10
《位置》说课稿11
《位置》说课稿12
《位置》说课稿13
《位置》说课稿14
《位置》说课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