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说课稿

时间:2022-07-06 11:26: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摩尔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摩尔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摩尔说课稿

摩尔说课稿1

  1. 教材的内容分析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是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 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地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涵义;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5. 教学流程简单介绍

  6.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量

  1涵义: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3单位:摩尔 mol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1 定义: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 2 符号: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与物质的量n和微粒数N的关系式:n=N/NA

  三、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 2、、公式:M=

  m-1

  单位 g·mol n

  3、有关摩尔质量的相关计算

  7. 教学反思

  这样一节课,能够做到练习实际,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但是在整个设计中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不断完善。

摩尔说课稿2

  一. 教材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二个内容,它是本章及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教材把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放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之后,是为了便于前后衔接,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作铺垫;也为物理学中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提供基础。

  为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突出概念的生成,本节教材首先注意了学科间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计算得出1mol几种物质的体积,设问:1mol 气态物质的体积是不是也不相同呢?然后介绍气态物质的体积与外界温度、压强的关系,计算出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能力分析:初三化学课本强调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一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究欲。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知识分析: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知识,在物理课中还学过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些内容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做过电解水的实验,通过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来判断水的组成,但并没有研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另外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其实同温同压下,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相同。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③从宏观上了解决定气体体积的因素。

  ④通过讨论,培养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

  ⑤师生活动讨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并掌握它的内容以及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从分析中得出规律,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②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亲历合作学习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目标学习、发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提高自我效能感。

  ②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讨论,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以及有关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推论。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定律、内部结构因素对物质体积影响的逻辑过程。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不少学生还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和摩尔质量相似,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不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因此我确定气体的摩尔体积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有:目标教学法、发现法、讲授法。

  学法有:比较法、分析法、 数据处理、讨论法、练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1mol物质含有的粒子数约是多少? 2.什么叫摩尔质量?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物质的量,它把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宏观上可感知的除了物质的质量,还有物质所占的体积,上节课我们研究了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讨论1mol物质所占的体积。

  [科学探究]

  1、计算:假设电解了1.8gH2O,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计算生成的O2和H2的质量。根据O2、

  结论: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 2、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

  [投影]

  结论: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探究结论]1、物质的量相同的不同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态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体积基本相同。

  (通过科学探究来为下面的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内容打下基础,铺垫) [问]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什么? 内因(决定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距离 外因(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来讲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条理会比较清晰点,一环扣一环,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结]1mol不同气体所具有的体积基本相同,而1mol不同固态、液态物质所具有的体积不同。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以及在标准状况时,任何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22.4L/mol,以及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体、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单一气体或混合气体)的体积都为22.4L、非标况下,1mol气体体积也可能是22.4L等等。

  [练习]通过练习来总结出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内容的掌握,印象更加深刻。 [学生讨论] 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否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当温度、压强改变时,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能让学生讨论、探讨得出阿伏加德罗定律。) 结论: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受外界的温度压强影响。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当温度压强一定时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固定的,不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等。所以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是确定的。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即阿伏加德罗定律。再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 V = n · R · T以及PVM=mRT、PM=RT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几个推论。(“三同定一同”、“两同两比例”)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3

  2、符号:Vm 3、单位:L/mol、 m/mol 4、定义式:Vm=V/n

  5、标准状况:Vm=22.4L/mol

  V

  22.4L/mol 25℃、101kPa:Vm=24.5L/mol

  6、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只适用于气体,所以也叫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 · V = n · R · T 结论:(1)同T、p同V的两种气体必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同T、p同N的两种气体体积必然相同。

  (3)同T下,两种气体体积相同,分子数也相同,则压强也必然相同。 推论:(1)同温同压,V1/V2 =n1/n2

  (2)同温同体积,p1/p2=n1/n2 (3)同温同压同体积,m1/m2=M1/M2 (4)同温同压,M1/M2=1/2

  (5)同温同压相同质量,V1/V2=M2/M1 (6)同温同体积等质量,P1/P2 =M2/M1

  (7)温度相同,物质的量相同,V1/V2=P2/P1

摩尔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介绍: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作铺垫;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关系,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等知识,在物理课中还学过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些内容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做过电解水的实验,通过验证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氢气来判断水的组成,但并没有研究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能力水平:九年级化学课本强调探究式教学,所以高一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究欲。而且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气体摩尔体积,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②从微观上了解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③通过讨论与数据处理,培养计算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推理,学会从分析中得出规律。

  ②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讨论,学会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4.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概念中要素又多,而学生的相关知识较少,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其中从微观上探讨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又是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阿伏加德罗定律尽管是一个全新的定律,学生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但高考考查不深。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阿伏加德罗定律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

  二.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

  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学法有: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结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以下教学方法:通过对比,推理,归纳总结,和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理解并应用概念的目的。具体教法有:实验视频演示、概念图片化、概念归纳与总结、练习巩固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计算分析与归纳总结:

  (1)通过播放水分解实验视频,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通过简单的计算与对比巧妙地引出:在同温同压下,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是相同的,进而引出1mol氢气和1mol氧气的体积是相同的。(计算由一组学生完成)

  (2)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 ℃、101 kPa或25 ℃、101 kPa),先通过引导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摩尔质量、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1mol物质的体积,填好表中空格。(将剩余学生分为3组,每组完成2次计算)

  (3)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并由1mol气体物质体积近似相等与1mol固液体物质体积不同这个问题而巧妙从化学微观本质上引入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

  2.问题引导的学习总结:

  (1)通过利用多媒体图片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①物质粒子数目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2)引导学生思考并应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回答上一步提出的两个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 L。并合理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与练习应用:

  (1)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符号、单位及计算公式;

  (2)强调气体摩尔体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完善学生对Vm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4.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简单的几个推论,并通过简单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意义与应用。

  5.小结:通过简单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联系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并强化对各个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因素;

  (2)气体摩尔体积相关知识及应用;

  (3)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含义及应用

  6.作业:

  (1) 结合课堂所讲,将本节课本内容再认真看着理解一遍,并进行相应的归纳与总结。

  (2)完成配套练习“课前自主导学”“课堂互动探究”“当堂双基达标”内容。

  7.板书:主要为副板书(主板书为PPT课件,副板书可结合PPT课件及学生课堂的即时情况适时适度地书写)

摩尔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二节。教材内容包括了气体摩尔体积、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两部分。

  (1)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主要是运用n=V/Vm这一关系式计算的。

  本节在编写上,是在学习了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阿伏加德罗定律。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教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使学生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逻辑推理过程

  难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

  二、学情分析

  根据概念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编写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教学

  1、复习导入:从我们前面学过摩尔质量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克/摩)不同物质摩尔质量一般不同;还有物质的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入新课。即通过对比引导归纳问题的方法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占有的体积叫该物质的摩尔体积,单位:一般用升/摩)。

  2、通过假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举例子分析归纳得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外因①温度,②压强;内因①物质所含微粒数,②微粒本身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49页图3-2的示意图及相关数据。从而得出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3)那为什么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简析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摩尔不同的固体和液体物质所含微粒数都相同,构成固态或液态物质微粒间的距离一般都微粒直径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物质体积大小决定因素是微粒本身大小。由于构成不同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体积也就有所不同。

  (4)1摩尔气体体积又如何呢?

  由于气体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较大,我们一般选择0℃,1.01×105Pa(即标准状况)来分析1摩尔气体体积,下表是1摩尔氢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密度和体积数据。引导学生分析:

摩尔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 课程标准: 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物质的量对于学生的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物质的量是化学计量中的核心量,是连接微观量 —— 粒子数目与宏观量 —— 质量、体积的桥梁;其二,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质的量也是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科思维从定性转向定量的桥梁。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定量研究,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3.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 : 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 : 通过理解与练习,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的简单计算,尝试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初步培养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升入高中以后第一节定量化学课。学生曾经在初中的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定量思维。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种定量含义:微观的粒子数目关系、宏观的质量关系。在电解水的反应中,还接触过宏观的气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但对宏微观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认知。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定量描述,但缺乏严谨的定量思维,尽管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物理量的基本研究方法,但本节中出现的大量物理量及符号还是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通常的教学中,为了突出物质的量作为宏微观桥梁的作用,往往采用生活中的一些集团计量的例子,如何能测量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如何能测量出一页纸的厚度?进而如何能测量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然而概念已经很抽象难懂,要学生试图使用一些不熟悉的概念去建立桥梁,是否有些操之过急?可否把难点拆分,当学生吃透一个难点之后再切入下一个难点,逐步达到最终的目的呢?

  为了尽可能减少学生对各种新概念的恐惧,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取淡化概念,强化理解的策略。将难点拆分,通过教师的问题驱动,逐步导引,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设下的一个个连环的局。在顺畅连贯的思维环境中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总结,学练结合的方法跟进。整个课堂让学生感到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循序渐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逐步导引,让学生逐步认识 N,m,V , n , N A , M 的概念,并最终建立起桥梁

  1, 引入化学计量涉及的物理量

  我用如下方式引入新课。我喝了一口水,让学生思考有哪些物理量可以来定量描述我到底喝了多少水。学生很容易想到质量、体积,提示水的组成就可以想到粒子数目。

  之后,举出反应 2H 2 O == 2H 2↑+ O 2 ↑ ,引导学生从方程式的两种定量读法中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引导学生回忆电解水中生成氢气学生可以发现粒子数目与物质体积之间可能存在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概念:物质的粒子数目、质量、体积之间是可能存在关系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 ” 物质的量 ” 没有概念,但是对质量 m 、体积 V 、粒子数目 N 都不陌生,而它们与物质的量 n 一样,都是用来描述物质多少的物理量,同时后三者也是在化学计量中要涉及到的物理量,并且都将要与物质的量进行关联。所以我在整个化学计量教学的最初就让学生意识到这三个物理量的存在价值以及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的关系。

  2, 引入 “ 物质的量 ” 的概念

  告诉学生刚刚喝下去的水大约 30mL ,也就是大约 30g ,而其中的水分子数量约为 10 24 个,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这个庞大的数字上。通过简单的演算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学生自然感受到大的数字不方便使用,想办法化大为小。

  如何化大为小,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给出回答。此时第二个问题来抛砖引玉:如何在超市中快速数出 120 瓶饮料。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就会想到,超市中的饮料很多都是 12 瓶放一箱(一打)。很容易发现可以用规定一个较大的常数的方法来完成化大为小。于是用类比的方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之前就已经建立起了粒子数目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联系。

  及时抛出问题提醒学生 n 代表的不是物质微粒数目。但这个物理量却可以方便的表示出物质微粒的量的多少,取其中的关键字为之命名,就叫做物质的量。

  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有学习物理量的经验,一个物理量要有名称、意义、符号、单位、公式。通过之前的推演,除了单位还没有提到,其他的基本要素都已经在之前的探究中由学生自己得出了。至于单位,既然可以每 12 瓶饮料放 1 打,用一打一打的计量方法代替一瓶一瓶,那么对于微观粒子,不过就是每 N A 个粒子堆成一堆,用一堆一堆代替一个一个,那么物质的量的单位就是“堆”了, 翻译成拉丁文,就是 mole ,采取省略的方法,就剩下了 mol 。捎带提醒 mol 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3, 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学生现在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 N A 上。通过对 比“打”的 概念,学生可以得到 N A 的意义,就是 1mol 任何物质中包含该物质粒子的数目。只需给出名称,它是国际上规定的一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同样,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基本要素也都已经得出,至于单位,学生可由公式自行计算得到。那么也就只有数值是未知的了。在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之后,学生感到意外,意外于这个数字的不整齐。学生会想到如果只是为了化大为小的话,没有必要这样规定一个不整的数字。此时教师提示,这可能意味着阿伏加德罗常数不只是为了化大为小,可能还有别的用途,为之后的摩尔质量埋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例 1 中,学生在练习已掌握的公式的同时,规范化学计算中使用的化学语言,对单位的使用包括单位的带入、单位的计算作出要求,即计算结果的单位应由所带入单位计算得到。

  例 2 的给出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粒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就等于其粒子个数比,实际的教学中,已经有学生通过思考直接得出了这一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进行计算,先计算 C 、H 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其各自的粒子个数,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更简便。稍加提示,学生就可发现这一规律可以由公式导出,学生在此初步具备了演绎的能力。

  紧接着,就可以将这一规律应用于方程式的定量读法。

  4, 引入 “ 摩尔质量 ” 的概念

  抛出一个问题:如何在实验室中取 1mol的 Fe 。学生马上发现问题:在实验室中定量取物质是按照质量或体积去称取或量取,而根据物质的量的定义,只能得出 1mol 铁 是 6.02×10 23个铁原子这个结论,学生马上想到,需要知道 1 个 铁 原子的质量。

  于是我给出了 1 个 Fe 原子的质量,同时给出另外三种常见物质的粒子质量,让学生分组计算 1mol 这些物质的质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发现的规律显然比直接被告知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总结出结论: 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恰好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经过修正后得到最后的结论。

  学生会发现,出现这样的巧合应该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规定有直接的关系,其间的关系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当学生发现了 1mol 物质的质量是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到的,联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而在摩尔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公式乃至数值中,就只有符号还未定义,其他的都已经通过类比、推导而得出。

  5, 建立桥梁

  简单的练习之后,通过例 3 ,学生会发现物质的量作为桥梁的作用,从而建立起宏微观之间的联系,最终解决引课时提出的问题。

摩尔说课稿6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突破口,对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这节课的教学准备作一简要说明,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教材的研究

  ⒈、教材内容

  ⑴知识主线:先由“物质的量”的名称的产生,引出其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定义、表述规则及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粒子数之间的定量关系。

  ⑵本节内容重要性:“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是高中化学计算的标志性概念,几乎在氧化还原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分析化学计算中都要涉及到,即是本单元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对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预设、通过课后反思补充生成目标。

  ⑴知识技能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②使学生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粒时的表述规则;③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间的关系,并作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巨大数目微观粒子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约化处理这一事例,强调归纳、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化学科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⑶情感目标:通过对约6。02×1023个粒子与1mol这一巧妙的链接,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谐,体会摩尔在微观粒子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价值观。

  二、组织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确定

  ⑴教学重点、难点:作为突破高中化学计算方法的瓶颈,树立学生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概念—“物质的量”及“摩尔”,即是本节重点,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⑵疑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否有准确值,“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作为科学名词的完美性存在的争议。

  ⒉、学情分析:学生曾学习了微观粒子间的定量关系,如化学反应中,即存在一定的'粒子数量关系,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但初次接触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感到陌生、抽象、难懂且易和质量混淆,导致错误理解其涵义。可通过一些实,例如:1mol水约含6。02×1023水分子,其质量仅为18克,但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1mol葡萄糖约含6。02×1023个葡萄糖分子,其质量仅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约有130个葡萄糖分子;1滴水其质量不足0。05g,但含有近1。5×1021水分子,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⒊、教材处理:按照国际计量大会对摩尔的定义:“是一系统的物理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12C的原子数目相同”。对物质的量的定义“以阿伏加德罗数为计数单位,表示物质的基本单元数目多少的物理量”。教材中没有严格给出二者的定义,仅用通俗的语言作了简单的描述,怱略了系统、计数单位、基本单元等化学专业名词,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所限,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有困难,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对这一概念作拓宽和深化,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科普进行拓展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⒈、教法: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性,且教材内容较少,可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疑点,以“引导—发现”模式为主,采用创设情景、思考交流、自学讨论、评价反馈方式,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化学实验事实(如氢气的燃烧)与真实的事件(如1滴水含有的水分子等)出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目标的实现、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摩尔”这一概念的认知价值。

  ⒉、学法指导:课堂以指导阅读为主,引导学生能发现和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化学问题供大家讨论,以便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强化练习为辅;课外以自主探究为主,以辅导为辅,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摩尔知识的科普文章,随时归纳要点、得出结论,并撰写小论文、读后感,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的能力。

  ⒊、评价方式:⑴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如在阅读教材中发现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深度,讨论过程中的主动性,发言时观点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流畅以及规范度,理解程度(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组织程度,即自主建构知识过程的能力)。⑵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对单位书写规范性,计算过程的规范性,并结合概念针对性的给予强调。

  ⒋、教学辅助手段:有关“摩尔”知识的史料,阿伏加德罗的生平简介。

  四、课堂教学设计

  引入:①1滴水约1.5×1021个水分子,其质量不足0.05g,如果用如此巨大的数目来描述这微不足道的1滴水,同学们有何感想;②4 g氢气眼32g氧气完全燃烧生成36g水,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分子水,二种表述均由同一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且都是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表述之间有无一定的关系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引导: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一名词把一定数目微观粒子与可度量物质联系起来,它是一个什么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信息。

  小结:它是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单位之一。同学们初次读这个名词可能感到不顺口,是的,其实对“物质的量”的确定在化学界存在争议,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有关材料,了解其来历。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设问: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单位,说一说,看哪位同学知道的最多。

  小结:同学们举了很多,其实每一物理量均有相对应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一段,看看能发现什么线索(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板书:一、摩尔

  设问:现在我们知道物理量“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物理量之一,它的单位是“摩尔”,那什么是物质的量呢,请大家从教材中查阅。

  板书:⒈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用符号n表示。

  单位:摩尔,用符号mol表示。

  设问:那如何用“物质的量”来衡量一定数目的粒子呢,首先让我们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⑴一池水能用什么方法可知道它的质量呢?⑵你如何获知一个学校的学生总人数呢?看看有几种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请大家总结后回答。

  评价:学生给予的方法中找出大家认为最好的一种。

  过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性有多种,但较理想的方法是:前者利用密度将体积转换为质量,后者利用班级平均人数将班级人数转换为全校总人数,二者都是通过一标准量进行了转换,既然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那么物质的量和粒子数目之间有无一标准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第二段,得到答案者先回答。

  小结:实验表明,0.012㎏12C约含6。02×1023碳原子,如果其它微观粒子集体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12C原子数相同,就称1mol。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标准量约为6.02×1023/ mol。

  设问:为什么要表述成约为6.02×1023/ mol,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讨论。

  板书小结: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用符号NA表示,近似值为6.02×1023/ mol。

  >思考:阿伏加德罗常数有没有准确值、精确值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将数据附在教材的扉叶。

  启发设问:同学想一想,6.02×1023个粒子到底有多大(学生之间可以商讨)。

  教师举例:若为水分子,其质量约为18克,可绕地球300万周(水分子的直径为2×10—10m,地球周长为4×107 m);若为葡萄糖分子,其质量约为180克,如果与海洋均匀混合,无论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取一杯水,都含有130个葡萄糖分子。

  讨论:对上述例子同学们有何感想,请谈谈自己的感想。

  小结:将这么多数目分子通过引入物质的量,并规定为1mol,对度量微观粒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对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把复杂的问题通过某种方法使其简单化值得借鉴的一个事例。

  过渡:那么,物质的量及摩尔适用于那些粒子呢?又怎么来表示给定数目的特定粒子呢?

  板书:2、表述规则

  讲述:仅表示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微观粒子,故表述时应说明粒子种类或特定组合。

  如1 molH+中约含有6。02×1023个氢离子,不能表述为氢元素或氢。

  设问:能不能说1 mol大米,1 mol巧克力?

  小结:在实际中,同学们应注意物质的量仅适应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质。

  过渡:我们了解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刚才提到的1滴水它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摩尔呢?大家一定想到如何计算了,下面我们来了解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目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3、微粒数目(N)、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

  过渡:当我们知道了上述关系式中任意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板书:例题:1滴水约含1.5×1021个水分子,它的物质的量是几摩尔?

  解:

  答:1.5×1021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

  课堂练习:⑴1。5mol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

  0.5 mol二氧化碳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碳原子、氧原子?

  ⑵3.01×1024个氮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氮原子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评价:教师巡回观察,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单位书写的规范性、步骤的规范性作一强调。

  总结:今天所学仅是有关物质的量及摩尔基本知识,以后还要更进一步学习,它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逐渐体验到,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计算几乎均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

  课外作业:⑴查阅其它信息提供的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和课本相对比,看有什么不同,以及对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争议有何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⑵了解阿伏加德罗生平,将其在化学成就作一简要归纳,下节课请位同学介绍。

摩尔说课稿7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

  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

  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

  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23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摩尔说课稿】相关文章:

摩尔质量说课稿04-08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礼物》说课稿12-06

《比尾巴》说课稿11-30

《坐井观天》说课稿12-01

《泉城》说课稿12-01

《落叶》说课稿12-08

《风筝》说课稿11-22

《弹力》说课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