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元素》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素》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元素》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必修二《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一轮复习课。
我通过对教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背景的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此设计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最后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效果分析。
一、 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倡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化学高考说明中强调:要借助本部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应用一定的化学思想方法;并适当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背景
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熟练掌握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此时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可以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分析: 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是每年高考的热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一轮复习,可以深刻的理解位——构——性的关系,体会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接下来我根据教学理念和高考说明以及教材分析,从学生的实情出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会用元素周期表去推测和判断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学习方法。
2。 让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与特殊的学科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感悟科学理论对科学实践和学习的指导意义。
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严谨求实、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四、 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阐述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通过知识线、素材线、能力线、活动线四条主线穿插在三个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复习课的引入
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元素周期表,提出问题:“科学家们为什么要研究周期表的编排呢?”,这样设计,可以借助鲜活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周期表结构及应用的复习种,让学生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同时落实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环节二:周期表的结构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反馈练习五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一,其中的第一小问主要借助氧元素考察周期表中一个小格的具体结构,后两问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不难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其中包括周期的种类及每个周期的元素种数,族的种类及每族在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综合与归纳的学习方法,落实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和强调:同主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和同周期第ⅡA族和ⅢA族原子序数的差值,各族的排列顺序,以及镧系锕系出现的位置,这个时候问题一也就迎刃而解了。紧接着由反馈练习进行落实,三个题分别考察了周期元素种数,族的排列顺序,周期表的结构,针对性强,在落实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环节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迁移应用—反馈练习六步完成。首先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以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以周期表中左下角和右上角为两个主方向,总结出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随着原子半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讨论体会结构决定性质,量变到质变,一般到特殊的化学思想方法。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接下来第五步,迁移应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元素性质总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为研究物质结构,发现新元素,合成新物质,寻找新材料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指导。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在第四副族到第六副族之间寻找耐高温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优良的催化剂,在金属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半导体材料,此外,人们还利用周期表寻找合适的超导材料、磁性材料。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最后是反馈练习,通过对制冷剂相关性质的考察,让学生学会应用元素周期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元素周期表的社会价值。
六: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通过四条线穿插在三个环节中来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课后检测来看,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后进生对这种复习方式有些吃力,还需要在课下加以辅导。
《元素》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二课时的内容。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有机化合物烃的知识将较为完整。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很好的素材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首先在15分钟的课堂中,有两个基本方面需要学生掌握。1、苯的物理性质和组成。2、苯的结构特点。 通过这两个基本要求以及探究时的有趣教学,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独特的分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以科学假说的方法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了解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逐步养成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三、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是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存在和用途,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在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但是对于苯以及与苯相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知之甚少,因为苯的主要用途在于它是基础化工原料,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和了解苯和苯的化合物的机会不多。
二、教法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本堂课的重要内容在于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多个科学探究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断地走进苯的世界。首先将苯的发现之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和欲,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大胆推测,围绕苯的物理
性质、苯的组成、苯分子的结构设计问题的情景,从多方面探究苯,学习苯。在突破苯分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试图将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并且促使其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也会犯错误;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
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具体看看,我是如何实施的。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会以一个谜语作为课题导入
(猜字谜)
“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打一字
【设计意图】
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苯到底什么样?在化工生产中有什么重要用途?同时提醒学生苯的写法。
(苯的发现简介)
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苯。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Machael Faraday,1791—1867)对这种油状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
1834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E.F. Mitscherlich,1816-1856)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
[探究活动一]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纯净的苯。
[分组实验](二人一组):
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
(友情提醒:对于未知性质或已知有毒的液体、气体,在闻其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
2.将2mL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
3.试管中盛2mL苯,然后加入4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
4.试管中盛4mL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学会
归纳,整理。
[探究活动二] 确定苯的分子组成
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
(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
(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探究活动三] 探究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苯分子的结构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英国的《Nature》杂志曾评选出了科技史上的四大梦中发现,“凯库勒和苯分子的结构”名列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化学家的足迹去探索苯的奥秘吧!
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分子式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根据饱和烃的通式,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C6H12)比较,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试猜想苯可能的结构简式。
[分类展示]
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
[科学史话]
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但上述这些链状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学”特长和“灵感”之验。他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有次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像在眼前嘲弄般地旋转不已。这就是著名的“苯环结构”:苯分子中的六个碳连成环状,碳碳之间以单、双键交替结构,每个碳与一个氢相连,这样既满足了碳四价,又符合分子式C6H6.。凯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本人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他说的:到达知识高峰的人,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
[探究活动四]探究苯分子结构
问题提出:根据苯分子凯库勒式,苯分子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
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使溴水褪色 (发生加成反应)
2.实验探究:
(1)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2)2mL苯中加入1mL溴水,观察现象。
[思考交流]
1865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
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
3.得出结论:
凯库勒式有局限。
①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不同。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其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不具有一般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分析事实:根据苯的凯库勒式,假如苯分子结构是一个正六边形的碳环,碳碳原子间以单、双键交替的形式连接,那么,请同学们预测: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
研究发现:苯的一氯代物是一种;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三种。1935年,詹斯用x射线衍射法证实苯环是平面的正六边形,测得苯的碳碳键长都相等。
问题出现: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矛盾。
②经科学测定,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
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个碳原子和6个H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
b、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1.40×10-10m,介于单键(1.54×10-10m )和双键(1.33×10-10m )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
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 仍
【设计意图】
今天我们已经能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测定苯分子的结构。但在19世纪,化学家只能大胆假设,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出现矛盾,再重新假设??。让学生感受科学创造过程的艰辛,教育学生科学研究应不畏艰辛,品味科学中的灵感美,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
[过渡]
苯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讨论,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推测: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 会沿用。
[探究活动五] 苯的化学性质
[讨论]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
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
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
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可能的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苯的取代反应:
(1) 卤代反应:
(2) 硝化反应:
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
2.苯的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
结论: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很高。
[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但可燃)。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解反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
[总结]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方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搜索事实或文献,提出假设(可以多种),实验验证假设 ,形成理论,发展理论。
判断:1.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2.苯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的性质与烯烃相同
3.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4.从苯的分子组成来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5.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
6.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
7.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
①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
②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
③邻二氯苯只有一种;
④在一定条件下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元素》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序言中,我们曾经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介绍,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四、教学理念设计
针对本节课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概念教学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设计,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教学模式采取和谐教学模式来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深入探究,回归系统。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自学教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4、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5、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学生讨论: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为什么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教师总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3、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通过默记、朗读、背诵、限时练习,抢答、讨论等形式安排练习,使学生对知识应用延伸。
六、板书设计:
课题2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2、与原子比较
3、地壳中的含量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2、表示意义
七、教学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元素》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⑶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三)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 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⒉学生讨论:
①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②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⒋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知识迁移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知识反馈:
⒈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
A 硅 铝 氧 B 铝 硅 氧
C 氧 铝 硅 D 氧 硅 铝
⒉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 )
A 核内质子数不同 B 核外电子数不同
C 核内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⒊ 水是由__ 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构成的。
⒋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元素,还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课后作业
⒈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⒉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 板书设计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⒉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⒊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⒋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
《元素》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2.教学重点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分析挖掘教材知识价值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2.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了解钙、碘、铁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
㈡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课前准备]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引出课题]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91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播放]
1、组成人体的元素有多少种?这些元素在人体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
2、人体中的元素分哪两类?划分依据是什么?它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表达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汇总,汇报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反思]微量元素的作用,虽然含量少,但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养成对结果进行反思的意识,培养一分为二的观点)
[创设情景]元素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人体中的这些元素,一方面随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被消耗和流失,另一方面也从营养物质中得到补充,从而在体内形成一个“收支”平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如刚才观看的四幅图片,针对这几幅图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表达与交流]学生能说出:
1、缺乏钙、碘、铁等元素的原因是什么?
2、各元素的作用是什么?
3、缺乏这些元素时会有怎样的症状?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归纳)
一、人体中钙、碘、铁等元素的作用
二、人体常缺乏的元素及缺乏原因
1.常缺乏的元素:钙、铁、碘、锌、氟
2.缺乏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创设情景]重播开始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为什摸会得这些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哪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的转入到怎样补钙、碘、铁上)
[表达与交流]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归纳
四、人体中钙、碘、铁的补法及注意问题
[创设情景]人体缺少必要营养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表达与交流]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结论]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这既有利于人体的代谢活动,也有利于维持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只要按时进餐,有着合理的.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人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若必须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恰当地调整膳食结构和保健品来补充一些人体内缺乏的元素,也是有益的,但不能过量。(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阅读]94页“多识一点”,了解亚洲人的饮食结构。
[创设情境]食物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假设父母不在家,你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膳食。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体现化学走向生活)
[小结]谈谈本节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回答时,播放本节教学目标。
[反思]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应保持平衡。
2.有些商品标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3.生活处处皆化学
[结束语]有的同学不喜欢吃青菜,有的同学怕过于肥胖拒绝糖类食品和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因为大部分维生素和部分氨基酸、脂肪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既不能过量,还要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
[作业设计]
1.考察常缺乏的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补救措施
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
2.考察补钙的方法
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羟基磷酸钙晶体以[Ca(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4。牛奶含钙丰富又易吸收,且牛奶中钙和磷比例合适,是健骨的理想食品。下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包装标签上脂肪?3.3克,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的质量至少为3.3克。
a那么一盒牛奶至少含钙多少克?
b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c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克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牛奶,则一个人每天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纯牛奶
配料:鲜牛奶
保质期:8个月
净含量:250mL/盒
营养成分:(每100mL钙?0.11克
脂肪?3.3克蛋白质?2.9克
《元素》说课稿 篇6
教材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同时;又为必修5中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实质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在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烷烃和乙烯的知识,知道了烷烃和乙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在组成和结构上差异,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但是苯的结构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定为苯分子的结构特征,对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2、 掌握苯的分子组成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3、 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并能书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阅读书本、搭建分子模型、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学习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观察、归纳、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引领学生对苯结构和性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
2、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生活中两起有关苯污染的事故的新闻,同时对苯的用途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此一来由苯的两面性——用途和毒性,引起学生的关注。自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苯。
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待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验收: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一——苯的物理性质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苯样品以及课本内容,能容易的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二——苯的结构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苯的发现过程的化学史视屏以及学生自己拼出的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讲解更加直观形象。那么如何证明苯分子中是否存在单双键交替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通过回忆前面所讲的烯烃的性质能想到可向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和溴水对其验证,实验现象一出,自然否认了凯库勒式的科学性。苯分子实际结构中的碳碳键有何独特之处呢?学生根据课本图3-11苯分子的模型及我所提供的苯中的碳碳键与碳碳单键和双键之间的`键长关系能得出以下结论:
苯分子中六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C-C与C=C之间的独特的键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成果三——苯的化学性质
学生通过比较烷烃、烯烃、苯中碳原子之间的成建特点,能够得出苯应具有部分饱和烃和不饱和烃所具有的性质——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然后借助模型及FLASH动画展示
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机理,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
苯还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呢?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分析得出苯属于烃,则具有烃的一般性质:能燃烧。并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引导学生从含碳量角度分析苯燃烧产生浓烈的黑烟的原因。
最后,我将对课堂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反思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元素》说课稿 篇7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只有在了解周期表的结构之后,才有基础来学习周期律。本节我打算用4个课时来讲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知识技能目标: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③.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材的重、难点:重点、难点
基于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I主族,卤族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元素的性质、在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说学法指导以发现、探究为重点,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本节课的基本结论较多,要始终让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发现和探索,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主要是:
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目前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应如何排列?为解决这一问题,哪位科学家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引出元素周期表)
2、设疑诱思,自主探究。请同学们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同学注意分析,原子结构和原子系数有什么关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位置有什么必然关系?然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排列规则是什么
3、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第4~5页后,归纳总结周期和族的相关概念。特别强调如何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写法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动手数、用眼看、动脑记、形成印象。
第二部分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课本以碱金属元素、卤族为代表、主要是以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和图表引导学生对比实验、分析推断总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化学观点。
卤族元素:1、新课的引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碱金属元素在性质上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提出一个疑问“是不是同族非金属元素之间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2、结合第7页的学与问根据卤素原子结构讨论推测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相似性与递变性。3、卤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卤素单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氯气来引导学生推测其他卤素所具有的性质,然后通过课本第八页的卤素与氢气、实验1-1来总结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第三部分介绍核素,首先先复习初中所学的原子结构,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哪种微粒?【引出】质量数的概念及算法: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进而引出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 ZX的表示方法然后以H的三种原子为例,让学生归纳总结异同,引出核素及同位素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用集合的图形形象的表示出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辨析这几个概念,最后通过有关同位素应用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核素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想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元素》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元素》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版本
教材《平面设计基础》是全国商业美术设计平面设计专业考试培训教材,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教材内容
本课选材于教材第九章包装设计第三节包装设计的视觉化表现。
3、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在包装设计形式表现最主要最直接的元素是视觉元素。
把消费者对商品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视觉化、理想化地表现在包装上,使商品成为消费者人格的象征物,促使消费者喜爱并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完成,便成了包装的重要职能。
包装是内在产品的外在反映。产品包装在保护产品、装饰产品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影像、图案、文字等给消费者创造一个美的视觉形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和宣传产品的特点和功用,帮助消费者认识产品,刺激人们的视觉感观,以便赢得更多的购物者和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
本节课对学生把前面所学的包装设计知识链接起来成为一个视觉整体起到重要作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丰富的文字、图像表现手法可以给消费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能力目标:掌握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编排组合,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强化参与意识,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编排组合。
难点:形成包装设计的立体感与整体观。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我们本校的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品位稍差,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应多给学生欣赏国内外获奖或各类优秀产品包装的欣赏,把课本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设计理念: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用项目教学法教学,并就项目完成结果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4、学习指导
5、反馈调控措施:用电脑进行作品交互展示,师生共同感受视觉表现效果,并让设计者讲述设计的理据。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设计一个包装盒视觉表现项目。
(2)收集项目相关的素材资料。
①文字信息(包括牌号、品名、资料、说明文字、广告文字等)
②图形素材(包括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
(3)利用一个自开发的教学辅助软件。
2、新课导入(1分钟)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近段时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款包装。请学生描述觉得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设计元素,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包装设计视觉元素。
3、布置设计项目(3分钟)
为一品牌果汁饮料进行包装盒视觉要素组合设计,要能体现该果汁饮料天然纯正、美味可口的特点。
4、通过一体化教室电子平台发送设计资料与展示软件包(2分钟)。
5、学生动手进行设计(20分钟)
6、设计结束,学生通过一体化教室电子平台提交设计方案(2分钟)
7、老师展示部分同学的典型设计方案,师生就设计方案共同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0分钟):
(1)方案中包含哪些视觉要素
(2)请设计者说说设计的依据。
(3)由平面到立体的转换(可借助立体展示软件来体会)
(4)整体感如何在货架展示时体现(可借助组合展示软件来体会)
8、知识总结(由项目设计特殊性推广到一般设计的普遍性)(5分钟)
(1)包装设计有四个视觉要素:文字、图形、色彩和编排规则。
(2)包装设计的四个视觉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机组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视觉立体,并在货架陈列中表现出强大的张力。
(3)我们不仅要会设计,而且要会得给客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包装设计视觉要素的立体感和整体观。
9、作业布置:课本P213以食品、调味品类为主题做一套包装盒设计(2分钟)
四、小结
本节课通过项目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视觉要素进行包装设计的能力,并应用信息化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感与整体观,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相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元素》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
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保健品广告的图片并且提出问题: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到这些物质都是元素,进而设问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并且提出问题:人体由哪些元素构成?学生思考后可以答出“人体内大部分为水,所以说含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N元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提出问题“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我会提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元素分类的两个概念。
在学生知道了人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分类之后,继续提问“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人体含量最高的非元素是氧元素,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接下来讲解常量元素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补充钙元素。在提到可以补钙的食物中,很多同学提到了牛奶,教师顺势提到:在众多补钙的食物中,数牛奶中的钙质最易被吸收了,尤其是处在发育期的大家,更该多喝牛奶,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恰当的利用牛奶来增加营养。我们应该正确地饮用牛奶。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几个大家生活中常出现的喝牛奶的误区。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人体常见的元素。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关于必须元素对人体作用的部分,展示两幅病人图片,并示意之前准备好表演的同学开始自己的情景表演,请全班学生进行医生的角色模拟,利用课前资料的搜集及整理,为图片上的患者以及班内的小演员进行诊治。经过各位小医生的确诊和处方,加上教师的补充,大家发现可以从食物中进行食疗。然后提出问题:人的粗脖子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补充碘?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对于补充保健品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保健品的资料和交流活动,了解人类应该如何摄取这些物质,避免食用保健品的盲目性。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负责制订下个星期全家人的食品采购计划,你打算购买哪些食品?你准备如何安排一家人的膳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均衡膳食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撰写调查报告:近几年本地区缺碘或高碘甲状腺分布现状及对策。
七、说板书设计
《元素》说课稿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小结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板书]课题2: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学生阅读P72资料]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展示“讨论”。
[讨论]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展示下列表格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
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
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阅读]请大家阅读P73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
[学生阅读后,请学生简要陈述元素符号的来源]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
氧o,氢H,碳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板书]1.表示: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氧o,氢H。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HcucaNs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元素》说课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观察实验、分析事实、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甲烷和乙烯的内容,基本能够掌握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反应,并可以运用各自的特征反应鉴别两种物质。
1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有能力推测苯的结构及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分析】
在学习苯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法分析】
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苯的发现史,并采用实验探究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习苯结构和性质的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2
五、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发现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元素》说课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作出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 ,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
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
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充分体现我校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理念:创设有效课堂;三个案: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六个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一)预习案版块
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以便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此完成以下预习目标:
1、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方法及目标;
2、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思考题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教师应了解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哪些问题并期待教师解决。
(二)教学案版块
具体流程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环节。
自学质疑:指导学生围绕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预习、自学中的学习问题。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2、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对元素的概念的质疑。
交流展示:课堂讨论,交流解决学习问题共享成果,教师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互动探究: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
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
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有层次性;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少而精,突出主问题设计;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聚合性、批判性、深刻性。
精讲点拨: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精讲点拨,要注意解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矫正反馈:矫正学习存在问题,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训练方法多样,学生大面积参与。
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元素》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元素》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说课稿07-04
元素的化学教学反思10-22
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08-31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反思06-13
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07-02
《太阳》说课稿 我的太阳说课稿02-03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04-30
《秋思》说课稿05-13
《背影》说课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