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时间:2022-07-21 17:20: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的题目是解直角三角形,它是第二十五章第三节内容,我从下面五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作用

  《解直角三角形》,是前面学过的相似及函数问题的延续和综合应用,同时也是高中继续学习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含着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所以,本节内容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教材甚至中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2、学习目标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和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参考课标提出的阶段性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会根据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我们能感知未知元素与已知元素的关系,体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渗透转化思想和数学建模意识。

  3、本节课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这是因为它和相似等知识一样,是以后会解题的重要工具,将被广泛的应用。

  难点是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这是因为在解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经过分析,选择准确简单的关系式,而学生刚学三角函数,应用还不灵活,所以感到困难。

  第二方面: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选用了引导发现法和归纳总结法,并应用了媒体教学。这是因为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两种方法可以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扮演演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媒体的使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课堂容量增大,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以案导学的作用,在学案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了“老师温馨提示”栏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降低学习难度,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规律方法,有目的学习的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按照学案导学的“学——研——展——教——达”的教学模式展开。

  1、在学这个教学环节,我在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学案的引领下,充分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录预习疑惑,及查阅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自身学习本节内容的不足之处,在上课时能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展示。

  2、在研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将本节的唯一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遵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转变为探索性问题的问题点、能力点,既学案中第二个大问题的里4个小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解释、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师生研讨活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挖掘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自学,进而突出本节重点。

  3、在展这个环节我以本节例题即学案中的例1为基础,采用变式训练,逐渐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多角度领悟本节重点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实质,通过“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和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注意事项,及怎样选择合适的边角关系式,怎样引辅助线,怎样写解题过程等问题,达到突破本节难点的目的。

  4、在教这个环节我在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学案上拓展提升问题,它实质也是本节例题的一个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美。并且我精选了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实际背景,寓德育与数学一体,生活与数学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让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吃的饱,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5、通过达标检测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节学生存在的问题,当堂点评,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

  6、作业紧紧围绕巩固本节所学内容展开,有一定的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板书设计本着重点突出的原则,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第五方面:设计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让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看书不看详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还不行,如本节的复习提问部分,我虽然在导学案中给出了,但我在提问时却换了一个方式提问,目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案内容。而不是照着学案念,在讲授本节课时,我尽量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让自己从讲台走下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尽量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因为我知道,如果将15克盐放在我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是,把它放在鲜美的汤中,在享受佳肴时,15克盐早已被吸收。情境之余知识,犹如汤之余盐,盐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A的邻边

  ∠A的对边

  ∠A的对边

  ∠A的邻边

  斜边

  斜边

  sin∠A= cos∠A= tan∠A=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 10米 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 24米 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倒下部分的长度为:

  26+10=36(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为36米。

  师: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

  生:学生结合前面复习的边角关系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

  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步骤及解题过程。

  师: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

  生: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

  师:所以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

  生:学生结合定义讨论、探索其方法,从而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目标,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二步:师生共同解答例2,巩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师: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锐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下面学习例2:(课件展示例2)

  ▲例2.如图,在Rt△ABC中,∠C=900,∠A=2608’ ,b=4,求∠B、a、c (精确到0.01)

  解: ∠B=900 -2608’ =63052’ b是∠A的邻边,c是斜边,

  于是

  cos 2608’ = =

  4

  从而

  Cos2608’

  c = ≈ 4.46

  又∵ a是∠A的对边,于是

  tan2608’ = = ,

  从而 a = 4×tan 2608’ ≈ 1.96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 已知两条边;

  (2) 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 ,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 ,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 ,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 ,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 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 ,c=7.92cm,求∠B(精确到1’ ),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 ,a=12.36cm,求∠A(精确到1’ ),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 ,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说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他们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会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中作高的过程,懂得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2.难点:如何添作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是“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一种教法,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程序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做好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

  1. 如图,Rt⊿ABC中,你知道∠A的哪几种锐角三角函数?能给出定义吗?

  2. 填表:锐角α 三角函数

  3. 已知:从热气球A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α为30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β为600,若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 m,求这栋高楼有多高?

  4. 如图:AB=200m,在A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300的方向上,在 B处测得点C在北偏西600的方向上,你能求出C到AB的距离吗?

  5. 如图:梯形ABCD中,BC∥AD,AB=13,且tan∠BAE= ,求BE的长。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的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并由学生代表展示。

  2.新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1、

  如图: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点C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0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在点B的北偏西600方向上。问: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追问:你还能求出其他问题吗?若提不出问题,可给出问题: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2)出示问题2、

  如图,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沿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300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在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600方向。当轮船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D处时,求此时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追问:如果改变若干条件,你能设计出其他问题吗?

  (3)出示问题3、

  气象台发布的卫星云图显示,代号为W的台风在某海岛(设为点O)的南偏东450方向的B点生成,测得OB= km,台风中心从B点以40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经5h后到达海面上的点C处,因受气旋影响,台风中心从点C开始以3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600方向继续移动。以O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如:(1)台风中心生成点B的坐标为 ,台风中心转折点C的坐标为 (结果保留根号)。

   (2)已知距台风中心20km的范围内均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如果某城市(设为点A)位于O的正北方向且处于台风中心的移动路线上,那么台风从生成到最初侵袭该城要经过多长时间?

  3.巩固练习

  飞机在高空中的A处测得地面C的俯角为450,水平飞行2km,再测其俯角为300,求飞机飞行的高度。(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 1.73)

  4.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模型?

  (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

  (3)你觉得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

  复习第29章《投影与视图》具体见试卷

  6、课堂检测

  1.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

  2. 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

  3.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m,背水坡AB的坡度是1︰1,迎水坡CD的坡度1︰1.5,求坝底宽BC.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预习作业中3、4、5三个问题,引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体现了学习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4

  一、 教材简析:

  本章内容属于三角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实际应用,教材先从测量入手,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接着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最后是运用勾股定理及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前两节内容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主要是因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有较多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教科书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中的运算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需要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课题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即要求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或根据文字语言中的某些条件画出适合它们的图形,总之,解三角形的应用题与课后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的知识加以处理。以后学生学习斜三角形的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和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也要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熟练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1、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有关问题。

  2、正确选择边与角的关系以简便的解法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即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根据课标的要求,要尽量把解直角三角形与实际问题联系,减少单纯解三角形的习题。而要在实际问题中,要使学生养成先画图,再求解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所要用的边角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内容,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知道30、

  45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的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思考,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操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探索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形成深刻印象,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靠,对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直角三角形,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所以这节课内容学生可以接受。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图形和器具的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体验转化过程,真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相关文章: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06-28

《不等式解集》说课稿07-06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12-23

《解比例》教学反思09-04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02-21

解比例的教学反思02-25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24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1-20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