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说课稿1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疆域》这一节的第二课时“行政区划”。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中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中的核心内容。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分布,是今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将贯穿于中国地理学习的始终;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的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节教材分别从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各省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行政中心等进行阐述。与老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更加精练,正文字数减少,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活动教材的形式出现,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获取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学情的认识。
二、说学情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该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现行三级行政区划;
2.能够说出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能够识别一些重要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形状;
4.在我国空白政区图上准确填出34个省级行政区。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识图、拼图等活动,初步形成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能都说出和找出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为:34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行政中心及空间分布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歌谣、诵三字经、小组竞赛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习指导中,我会用问题、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任务。
下面我将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布置作业这四个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复习导入的方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我会先进行一个复习,温故前面所学的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幅员辽阔的大国,并且利用上节课留的课后延伸题目“思考我国疆域辽阔会有什么不足”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实行的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中国的行政区划。
接着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活动讨论,新课教学
首先我会用一个投递包裹的实例来展示行政区划的意义和作用。这个实例是这样的:一位同学在网上买了个东西,地址如下三种写法,哪个能成功投递?(1)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2)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3)北京市昌平区龙域西一路回龙观新村小区2号楼1202室。显然只有第三个地址可以投递到。接着以感受行政区划的意义和级别为过渡进行承转。
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国三级行政区划及其意义所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接着我会以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正文部分。问题如下:
(1)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哪几种?各有多少个?
(2)“自治区”是怎样的的省级行政单位?看图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自治区?
(3)“直辖市”是什么含义?看图说出我国有哪几个直辖市。
(4)“特别行政区”是怎样的省级行政区?看图说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有哪几个。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且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得出的答案为: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四种。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自治区”以及其下辖的“自治州”及下辖的“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直辖市,即中央直接管辖的市,我国有四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我国现在有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在了解这些后,我接着用学习目标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作为承转过渡,即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及在图上的位置。
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的方式。
首先是利用歌谣,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四市两特藏二岛,陕甘青蒙云贵川。分别找同学说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省级行政单位。以此来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及其全称。
其次是分片法。让同学们根据课本第7页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完成下面的表格。表格的左栏是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7个片区:分别为东北三省、北部边疆的自治区、黄河中下游的四省二市、长江中下游的六省一市、南部沿海的四省二特别行政区及一个自治区、西南的三省一自治区及一市、西北三省二自治区,需要学生完成的是将这些片区里包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填写出来。以此来掌握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大致所处的地理位置。
第三是分类法。
首先是沿线分布。即以竞赛的方式,分别让学生在图上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陆上疆界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然后再按照逆时针方向,找出沿大陆海岸线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 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初中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陆地和海洋》以及《天气和气候》两章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以及《人类的居住地》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积累,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
教学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引导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2、收集资料法。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部分。
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内容为:战争使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征服与被征服、吃人与被吃的不断循环中,这些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岛人完全退化,终于又自食恶果地退回到极度原始的状态中。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看完视频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问题如下:这只是世界的一个角落的故事,那么,整个世界的人口状况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1)播放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学生说一说这声音意味着什么?通过直观展示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长
(2)请两名同学以播音员的语气播报以下两则新闻。
资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诞生在地球上。
资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记载: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同时以动画形式呈现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是先慢后快。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应如何表示?从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5练习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人口增长的了解,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
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
初中地理说课稿5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东南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东南亚》是(鲁教版)《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说课稿6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说课稿7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比如有关气候知识、地理环境分异等有着重要意义。
2、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光照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但本节知识在现实中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
学习热情高,教学中要多加利用和保护。
三、说教法
教师导学法、对比分析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导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说学法
1、自主探究
通过制作地球光照模型、晨昏仪模型,加强对抽象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学会读图、绘图、用图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图示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更好的掌握理论。
4、及时归纳总结
适时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提高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联系生活,导入新课---(作息时间的调整、俄罗斯与美国的夏时制、夏季为何有午休等)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造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
2、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
(1)比较任意一点位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时间长短,使学生掌握判断一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即只要判断所求地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即可。
(2)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光照图”,让学生读图分析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将通过提问来督促。分析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后,播放全球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动画分析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最后归纳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补充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及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方法)
(3)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由于这部分知识空间性强,为利于学生掌握,要求学生在课下制作晨昏仪模型(二分日的比较简单,只要做一个夏至日的就够了,翻过来就是冬至日的).
空间分布规律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或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
时间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往北(或南)移动,则北(或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②赤道上始终昼夜等长。
极昼与极夜:
①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则北(或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极点出现极夜。
②从春分到夏至与从秋分到冬至,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扩大;
从夏至到秋分与从冬至到春分,极昼极夜区的范围逐渐缩小。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布置一个探究活动,即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一样长,为什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
(首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结合“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及随季节的变化规律,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差”计算一些特殊点、特殊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归纳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对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指出:在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四周递减,且每111公里递减1度。)
时间变化规律
当太阳直射点朝向地球上某条纬线移动时,则该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反之渐小。
推论:夏至日那天,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那天,X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XXXXXXXXX(范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4、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
(1)四季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3度,五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课堂练习
①自主探究今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掌握直射点移动的量的规律。)
②读某日太阳照射示意图,填空:
(1)指出A、B、C、D、F、H、L、N、S各点的昼夜长短关系并按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说出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范围;【参考答案:极昼---(90-a)?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90-a)?S及其以南地区】
(3)说出C、J两点的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强化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4)已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a?N,计算N、G、H、I、J、K、L、F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设计意图:力图给学生一个一般规律,,产生整体印象而不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割裂开来)
【参考答案:N-- a?、G--2 a?、H--23?26? a?、I--66?34? a?、J---90?、K--(90-a)?、L--66?34?- a?、F--0?】
初中地理说课稿9
x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台湾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分析省级区域特征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爱国热情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并能在地图上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
2、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初步说明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3、识记台湾主要城市,并了解其职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以文字、图片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重点
1、台湾的位置范围;台湾的自然环境、“多山”的地形及台湾岛丰富的资源。2.台湾“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依据:由于地理位置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的关键,而自然地理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节课学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依据: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也是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个难点。
三、说学情:
前几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地理概论的相关知识,而对区域地理特征,学生尚有较强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另外,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利用图形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采用“读(看)——议——讲”结合法、读图讨论法等。
五、说学法:
本课中,我大体从以下两方面来渗透学法:首先,针对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这一生理特点,我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其次,鼓励学生从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利用多媒体以阿里山图片为背景,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提问)阿里山在什么地方?(答)台湾
(讲述)阿里山只是台湾省众多美丽风景中一个,台湾省还有更多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被称为我国的宝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一起学习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依据:《阿里山的姑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利用美丽的阿里山引入台湾,便于开展教学。
整个教学类容安排以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投影“台湾省的位置与范围”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完成在图中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太平洋、南海。
2、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纬度位置:________穿过中南部,地跨_____带和___带
海陆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__,北临____,东临_______,南临_____,西隔________与________相望。
范围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00多个岛屿,陆地面积3.6万平方千米。
3、投影“台湾——中国神圣领土”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基隆-福州,高雄-厦门各相距多少公里?
二、自然地理环境
1、采用的学习模式是投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图,由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讨论,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特点。
2、教师对难点问题设问,引起学生思考重视,如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
3、穿插“阿里山”与“玉山”等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操。
地形:以____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__部,地势__低__高地壳运动较活跃,多_____。
气候:类型:____带和___带____气候。气象灾害:________________
河流:河流水流,____丰富。最大河流是_______最大湖泊是_____
自然资源:深林资源、农作物、矿产、水产和海盐。
三、发展中的经济
这一部分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所以由学生阅读P81-82,再小组讨论总结台湾省的经济有哪些特点?(农业、工业、交通、旅游业)
(合作探究)读“台湾岛交通及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思考:1、说出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和铁路线的分布特点。2、台湾经济以“进口-加工-出口”为基本特色,试从地理位置加以分析。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地形、地理位置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人口与城市
这一部分内容简单,直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五、小结
由于时间问题,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口述知识结构,对重点问题进行复述。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农业》,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说学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谜底(缺衣少食)谜头(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1、羊肉2、木桌子3、油炸大虾4、编花篮5、撮箕6、牛奶7、米饭8、糟辣鱼9、豆腐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人是一切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二、说教法。
以"读图+练习"的教学方式为主,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创设情境、启发,体现地理课堂的特色,另外本节内容主要运用FLASH课件来讲述,集录像、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辩论,从量到质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人口状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六个环节,分别是:问题——设疑、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演绎——巩固、迁移——深化、升华——结束。
第一环节:我用(视频)《复活节岛》的故事引入,从感观上吸引学生,激发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理。
第二环节:从认读数字6500000000入手,通过以下活动了解世界人口。
(一)资料分析。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讨论。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从感观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并培养他们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景表演。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口的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换位思考。
让学生换位成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员,设计宣传语和宣传画。这样培养了他们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绘画能力。
(五)读图分析。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我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方式进行练习,并对答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第五环节:我安排了两项作业
(一)我家的人口
(二)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最后我用激情和语言结束全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播放动画《梦》,呼吁希望这个可怕的梦不会成为现实!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
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二)、学习新课:
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
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初读)
3、读课本第50页〈〈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思考下列问题:(精读)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它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大体上是一致的?
(3)、找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想一想它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找出学校所在省、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6)、比较图上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内陆地区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7)、想一想: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4、分小组交换结果并讨论: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6、读课本第50至51页的〈〈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东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西南季风来自哪个大洋,主要影响我国什么地区?
(2)、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考虑,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
7、分小组交换结果并思考:为什么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并讲解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分别找出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将这三条线添粗。
2、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什么?它与夏季风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即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五)作业:
〈〈目标评价手册〉〉第16页第20题。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年降水量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规律及成因,并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略)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 章第 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好奇心,提高兴趣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全球意识,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课的重点: 。
本课的难点: 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三、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展示法 归纳总结法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15篇11-11
【精选】地理说课稿04-06
实用的地理说课稿三篇06-02
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05-04
地理说课稿模板集合7篇05-29
精选高中地理说课稿4篇06-23
初二地理说课稿08-01
高二地理说课稿07-23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