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第一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电子白板的应用,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主要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两个小朋友做“石头、剪子、布,发口令做动作”的游戏,从而引出“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的问题讨论。通过让学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词,并能够运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这些方位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中对“前后、上下”的经验较为丰富,理解和区分则比较容易,但对“左右”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2、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辨别“左右”这两个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让学生指一指、做一做、说一说、贴一贴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图标小比拼”的比赛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1、课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课堂笔记本放在课本的上面。
3、铅笔、橡皮放在课堂笔记本的上面。
设计意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稳定学生的浮躁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课前小准备一方面便利了学生课堂上用到的学习用具,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令,从侧面也考察了学生对于方位词的经验积累。
(二)游戏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学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戏。
师:“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过学生的动作,寻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2、根据游戏中出现的异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现场模拟“握一握铅笔”“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动,充分感受方位词“左右”。
4、游戏一——“摸鼻子”,巩固“左右”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指鼻子游戏,贴近学生生活,由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中的异同,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点燃探寻新知的欲望。
通过让学生充分的说,一方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再现生活情境则是为了让学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戏二——“我来说,你来做”,探究“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请举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师动作停顿了下来)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呢?”
5、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相对方向,左右相反”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感知方位词,从玩中学,从玩中发现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东西。
2、向老师介绍一下你附近的同学。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贴图游戏。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画一画,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最后以一段体操结束今天的课,“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体操游戏再次加深认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 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4
页到65页《10的认识》。
二、 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Flash课件,为每两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纸和十个卡片苹果。
三、 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 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 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故事主要是说“在数字王国里,9以为自己是最大的数,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后来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9……”课件演示到这,我就让学生来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来对付9?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块儿就变成“10”,然后就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魔术表演情境,让学生边看魔术表演边复习1?——9的数数过程,并体会“9添上1就变成10”的过程。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可以用“10”来观察,如“画面上有10朵花、10颗星星……”最后让学生用“10”来说一句话,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数字娃娃找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娃娃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如:5相邻的前面一个数是谁?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为了巩固学生10以内数的顺序,我还创设了神舟六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的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为了这个伟大的时刻而自豪,为了能够与宇航员一起倒计时而喝彩。整节课的气氛到了高潮时刻,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后的学习态度,这不正是同时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学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吗?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分苹果”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活动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朋友,现在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了,果园里的叔叔想请全班同学来帮忙摘苹果,但苹果摘下来以后,要把它们放到这2个筐子里,同学们想想,如果让你来放的话,可以怎么放?”学生以同桌2人为一组,自己进行分工:一个负责写记录表,一个负责分苹果,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些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汇报展示,学生说出了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是: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进行板书,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分别设计了猜糖游戏和对口令游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的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0-51页例5例6
教材分析: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它们的十进制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商品价格的形式,知道用元作单位标价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人民币元和角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节约用钱、爱惜人民币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并使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
突破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来突破。
难点:在熟悉人民币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中来体会换算方法。
【说学情】
人民币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又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许多家长喜欢带孩子上超市并让他们在一定范围自由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让许多学生较早有了钱的概念,会看价格标签,部分学生甚至有了实际购物经验,因此,这节课设计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又好又快的进行学习。
【说设计思路】
1。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学生牢牢地记住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便轻松地突破元和角之间的换算难点。
2。创设情景,到超市里购物,出示商品及价格标签,在学生回忆平时看到的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已经知道价格表示方法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3。人民币的计算离不开购物,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完成简单的加法计算。通过选购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付钱方法,深刻体会进率()的换算,让知识在操作中得以内化,学生学了也不易忘记。
4。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5、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阅读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让所学的知识清晰化。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简要的回顾上节课的知识,人民币的分类,及1元=10角,1角=10分重要的关系后出示几道单位换算的题目。意图是让学生能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及为本节课的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学生做得不错,好像表面上大部分都会做。因此就很容易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联系生活,经验转换知识
1、教学1元2角
先用课件出示一张1元钱和一张2角钱,让学生认识这表示多少钱?再和学生一起玩换钱的游戏,你用教师准备的零钱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示出一元二角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多种换法。接着又让学生换算1元2角=()角,12角=()元()角。最后再用课件出示类似的人民币的转算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生新知。
2、创设生活情境,认识商品标价
用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走进超市认识商品标价。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前面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三、巩固练习
有一道练习题是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我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盒子零钱,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真钱表示要付的钱。学生集思广益,拿法多种多样,较好的巩固了人民币的换算这一知识点。
四、知识整理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会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于是我用课件出示学习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让思路更清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数数数的组成》(板书课题),该内容的知识基础是2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又为20以内读数、写数以及万以内数的认识作铺垫,就像一座彩虹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此处安排100以内的数数、数的组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认知发生一个飞跃,那就是引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一个数发展到一十一十数,感悟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和几个十组成几十几。
二、说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一十一十数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情景中从一个一个数发展到一十一十数,并感悟出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和几个几组成几十几,掌握“数群”策略,体现数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动平台,营造宽松愉悦氛围,让学生感受数的奥妙,体验学习的乐趣。
这样一来,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活力。其中让学生会一十一十地数数及数的组成是重点,建立“10个一是一十”的数群策略是难点。
三、说学情
为了能较好的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我还将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从1数到100,但只是浅层次的数,没有思维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台,做到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对于那些平时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当然,对于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养成善于展示、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四、说教法
但是这一切的关键是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针对100以内数数及组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合作法、展示法、归纳法等。不过,教无定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和选择教法。
五、说设计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启动、互动、自动、整合。启动就是激起数数兴趣和动力,互动就是探究出数数方法,形成“数群”策略,自动就是运用数群策略感悟数的组成,整合就是巩固、拓展、升华。
六、说教学流程
(一)启动
数学知识从那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学生已知发展而来。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数数平台:四人一组,每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们,请数一数你们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这是学生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每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数着小棒,并争先恐后地说着最后的结果“46根”。在学生数的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能闲着,要到他们中间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学生的`思维脉搏,那就是大多数学生的数数方法是“一个一个地数”。这是学生思维从一个一个地数发展到一十一十地数的生长点,探究活动就从这儿开始,接下来进入互动部分。
(二)互动
1、肯定:老师微笑着肯定着学生的成功,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数方法:一根一根数(并板书:一个一个数)
2、再次提供数数平台:(出示10枝装的铅笔整整4盒,盒子外面还零散着6枝铅笔)你能数出这些铅笔一共有多少枝吗?
学生一会儿就能报出准确的结果:46枝!这时老师千万不能只关注“46枝”这个结果,一定要把住学生思维的跳动:他们会一根一根地数吗?应该不可能!因为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发现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数,而是一群一群地数,即采用“数群”策略,得出“46枝”。这个情景把学生逼到了思维的边缘,在润物无声的思维冲突中从“一根一根数”突围而出,发展到“十根十根数”,可谓一个飞跃,全新的教学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上。
3、导出“数群”策略:“十根十根数”
当老师追问学生的数数方法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居然采用了“十个十个数”的方法,学生能不高兴吗?(并板书:一十一十数)在快乐的学习中,学生“创造”了数数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数群
”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这样,我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正体现了一种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是让学生想懂而不是老师讲懂。自己学会才是真会,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动
当得出“一十一十数”是数数的好方法时,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更加强劲,一切水到渠成,进入自动状态。
1、数小棒(请小朋友们拿出开始的46根小棒):这时我们来数这些小棒,你准备采用什么数数方法呢?
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学生大多数会认可“一十一十数”的方法。此时此刻老师组织每组学生合作将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组4捆零6根。学生会在观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个一是一十。这种有观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动就是“做数学”。捆完之后,请他们看着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数一数,学生会兴高采烈地数着: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体验着数数的快乐。
2、数动物:出示例2的主题图(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数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让学生说出各种动物的只数,彰显数数方法及数的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只?(28只)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数的?(十只十只数)你知道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吗?(2个十和8个一)……
当说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只时,老师要特别留心,因为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思维,一种是四种动物的只数相加(28272322=100),另一种是在图上数,刚好10个十,10个十是一百。这时老师要把住学生的思维,不否定“只数相加”的方法,但要张扬“10个10个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一十一十数”的基础上感悟10个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个十组成的。还可以安排学生一捆一捆地数小棒,深化知识:10个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个十组成的。这是从10到100的飞跃,是“数群”策略的进一步发展。
(四)整合
1、数数活动:一个一个数,从66数到88;一十一十数,从10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感受着两种数数方法的策略。
2、数的组成:例3的情景图(乒乓球、钢笔、月饼),运用、巩固几个十组成几十,几个十、几个一组成几十几的认知。
3、说说生活中你用到的数(几十或几十几),学生激动地说着。
4、延伸:老师话峰一转,如果我们遇到很大很大的数,你还会采用一十一十数的方法吗?请小朋友们课外去交流交流。此时让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生长点,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数,能一十一十数吗?假如不能,又会是怎样的数数方法呢?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简单明了,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能呈现出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数数的组成
一个一个数:
一十一十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知道口算时“要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同时也较熟练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学的这些都为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说学生
一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且会用多种方法计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本班孩子在学习中对自己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积极参与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正确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进位原理,提高计算能力。
五、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情景教学法、操作实验法、发现法成为了我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说学法
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操作,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加学习活动的热情,孩子们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孩子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此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情景图
课本中例1的情景图呈现的是带孩子们游玩的情景,接着带孩子摘苹果,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让孩子在情景中,自然地复习旧知。接着让学生说出243,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两位小朋友为大家准备矿泉水这个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尝试计算,询问孩子:249到底是不是等于33,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算出249等于多少。然后板书课题,引出了新知。这样的设计既为今天的学习作了铺垫,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年级的孩子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这一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而教学手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孩子们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在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的活动中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想去游乐场吗?(想)那就跟我来吧。你们看,这是游乐场。这里有魔天轮,这里有跷跷板乐园,还有划船乐园呢。咦,一群小朋友在树下干什么?我们去看看吧。原来树上挂了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摘吗?(想)那好吧。先来摘这个苹果。(挑学生口算,摘苹果)师:对不对呢?(对)全班来,好真棒!(对了)
谁能告诉老师243,你是怎么算的呢?(先算43=7,7再加20等于27)对不对?(对)真好!在游乐场里,有两位小朋友正在为大家准备矿泉水。
箱子里有24瓶矿泉水,又买来了9瓶,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非常好!谁会列算式?(249=33)你们
说等于几?(33)到底249是不是等于33,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能很快地算出249等于多少?你们有信心吗?(有)
(二)操作实践探索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3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摆小棒
左边摆上24根小棒,右边摆上9根小棒,你能用小棒算出得数吗?
孩子遇到了249个位相加满十这个新问题,该怎么处理?接着同桌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然后请孩子说说自己的摆法,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摆小棒的方法
(1)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从13根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204
13
(2)从9根里抽出6根放在4根那里,捆成一捆,20加10,再加3就是33根
展示算法
249=33
63
30
(3)把24分成23和1,1和9凑成十
展示算法
249=33
231
10
(孩子们通过摆小棒自主探究解决了遇到的新问题,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接着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象直观了.)
这一环节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好机会,并且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快捷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我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孩子在知识的建构中,理解并形成数学的思考,这种数学化的思想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2、总结
好,下面同学们把小棒收进袋子里,动作快一些。同学们,24加9,刚才大家想了几种算法?(3种)
教师归纳第一种算法。我们看第二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真棒,把24凑成十)第三种算法是把几凑成十?(9)在这3种算法里,你觉得哪一种算得很快?(第3种,因为……)(我喜欢第1种)有没有人喜欢第2种?(我喜欢第二种)
在这3种算法里,有先算出整十,也有先凑成整十的,为什么都有整十?(因为用整十加起来好计算)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1)出示课件:游乐场有一些蘑菇,左边有35朵蘑菇,右边有7朵蘑菇。你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谁会列算式?(357=42)对不对?(对)真棒!谁能
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我是把35分成30和5)很好,还有其它的算法吗?(――)还有吗?(——)哦,非常好。掌声表扬。
(2)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跷跷板乐园。有18人在跷跷板乐园里玩,又来了8人,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188=26)对吗?表扬一下。
(3)出示课件:下面我们去划船乐园。划船乐园里有手划船9条,天鹅船56条,一共有几条船?谁会列式?(569=65)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算的?
(4)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的知识在书上的62页,大家打开书看一看例2。好,请拿出笔,认真地完成做一做的三道题。做好的同学请坐正!做好了吗?(做好了)我们对一下答案。(对)全班同学鼓掌,祝贺自己。真好!
(5)好,小朋友们赶快合上书,游乐场里还有更好玩的地方等着大家,你们想去吗?(想)
看,这是水陆岛,你们想到岛上玩吗?(想)水陆岛上可好玩啦!你们必须选好路线,算对口算,才能安全地到达岛上。否则,就会掉进河里,撞到大鲨鱼,准备好吗?我们从1号开始,全班一齐读(428=50)正确!接下去你会选择几号?(2号)我们一齐读(446=50)二号卡片为什么没有变成绿色?(因为后面没路了)可见我们上当了。好,赶快回来走3号呀。接下去走几号呀?(4号、5号)接下去走几号呢?(走6号、7号、8号)真好!10号草地填或-,你们猜应该填什么?(加号)564=60,60大于57,祝贺大家!我们勇敢地闯到了水陆岛。我们上岛玩去了。
通过以上的练习,让孩子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理,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通过计算练习来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三)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什么叫进位?找一个学生说。
请大家仔细观察243、249一个等于二十九,一个为什么等于三十几呢?(因为4加9等于13,超过10,以要进位。)对,4加9等于13,超过十,应该向哪里进位?(向十位进位)243=27,43=7,4加3不满十,所以不向十位进一。4加9已经满十了,所以要向十位进一。
四、自主尝试,发散思维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孩子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今天我们学习了进位加法,在生活中有没有用处呢?
老师有20个苹果,要分给大家吃。其中男生有15人,女生有6人,够不够分?(不够)为什么?
现在是春天,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同学们看,老师准备带大家去春游,其中大车要坐28人,中巴车要坐19人,小车要坐3人。那大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283=31,是31人)那中巴车和小车一共要做多少人呢?(193=22,是22人)
(这样的教学巩固了今天所学知识,提高孩子计算兴趣,形成课堂高潮)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把计算方法简单教给孩子,而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让每个孩子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加以建构,亲身探索了算法的过程,理解了进位原理,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观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为联欢会购买的水果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
2、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体会统计与调查的必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调查、记录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调查活动,记录数据。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让同学们从事先准备好的四种水果图片中选出一种你最喜欢的水果图片。选好后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各自所选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请同学们观察这样贴能不能一眼看出第一组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水果,如果这样摆不好,你觉得怎样摆比较清楚明了。并上黑板摆放图片,并说明这样摆的理由
然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就是我们第一组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的统计图,通过这个统计图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多,喜欢什么水果的少,那老师要想知道我们全班小朋友喜欢水果的情况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制作一个统计图呢?随即教师课件出示最喜欢的水果统计图,由学生汇报,教师将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图片填入统计图中。再根据统计图师生一起填写统计表。
然后学生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由于我班的同学都在学校吃早餐,可食堂的工人师傅们并不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样的早餐,所以有时侯做了同学们都不喜欢吃的饭菜时,就会剩下很多,造成很大的浪费。怎样来解决这个浪费的问题呢?由此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统计知识统计出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
2、教师给每小组发一张早餐统计图,让学生在喜欢的早餐上画三角符号,由小组组长将本组的统计结果贴在黑板上,然后集体填写全班学生喜欢的早餐统计图和统计表。看着这张统计图和统计表请学生说说你想对食堂的管理人员提点什么建议?希望他们怎么做?
第四个环节是: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学了这节课你们知道要比较东西的多少的时候,画什么图比较好啊?(统计图)那在画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呀?(先把东西分一分,再摆一摆,摆的时候注意要把东西摆放整齐)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习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习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习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习: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 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来变个魔术,猜猜老师今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红花,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接着教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紫花,接着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学生说,老师出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着把花全部拉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花的颜色。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东西,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花朵(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二)新授
师: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呀?(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有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布置得漂亮吗?
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一说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小花是怎样放的?灯笼是怎样放的?小旗是怎样放的?同学们站得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红旗按红黄、红黄这样排列的。花是按绿紫、绿紫排列的
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
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XXX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XXX)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3、讲解例1,课件出示例1,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你能猜猜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吗?请在你的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习说“红旗是一面红一面黄重复排列,花是一朵绿一朵紫重复排列……”
5、闯关游戏
(小朋友们真聪明)
师:你能应用你刚才学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闯关游戏吗?看看谁闯关又快又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
(1)第一关,摆一摆
课件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为一组,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2)第二关:涂一涂
课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说一说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应该怎样来涂?
(3)第三关,猜一猜
课件出示做一做,
把题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颜色的?
先让学生猜,再独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数学
(1)先小组讨论再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比如说:我们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图案。
(2)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摆放的,请看(播放动画)
7、小结
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吗?
8、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你的作品吗?
用准备好的圆片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可以摆成条形的,也可以摆成正方形的。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边展示边说:我设计的是xxx的图案按一个x一个x依次重复排列。
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 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 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习,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 9时半 3时 3时半
选项:3时半 6:00 9时半 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 9时 11点的 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 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 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教材第38页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在设计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没有提出过高要求;教材第39页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教学内容,在已经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后,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兴和灵活性,同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对事物进行分类,但还未能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进行分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单一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不同标准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 教学目标
1. 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 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体验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学难点:
体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建立时间观念”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认知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课间休息。(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小丸子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出示各种造型的`钟面,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教师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并且强调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接下来我通过演示拨闹钟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走动方向,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从数字1到12这样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沿着这个方向拨一拨闹钟,进一步巩固知识。
2、 教学整时的认,读,写
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认整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面,先老师说时间学生拨,然后让学生作主说时间老师来拨,为了突破只有当分针指向12才是整时这一难点,在这里我故意将分针偏离12,让学生判断老师拨的是不是他们所说的整时。最后我让同桌之间互相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掌握了认时整时的方法。
3、 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教师出示有许多钟表的课件,让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钟表——电子表。接着出示钟表和电子表表示的时刻,让学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教师再提问:电子表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像电子表这样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哪里见过?你能试用这种方法表示3时吗?
学生试着用电子表示法写时间。教师小结出用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为了巩固知识,我紧接着出示8时、10时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出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今天我当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节数学综合活动课。
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运用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3、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六·一”做小当家以及到商场购物的情境,正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2、通过购物活动,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购物中的付款活动,体验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1、文具表、价钱表
2、钱币(纸)
二、说教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我会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会在小组内模拟超市,让学生当售货员、当顾客。在卖与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用到加减计算的数学知识,又用到了实际的生活经验。在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会生活。
2.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在小组活动时,学生与学生的接触很多,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的购物活动后,让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其中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评价能力,又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相当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小朋友,绝大部分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独立购物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新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于是,设计《今天我当家》一课时,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由合作到独立操作,初步体验“当家”的过程,让学生既感受了许多活动中的乐趣,也自觉的运用了所学的数学方法、技能,还在相互的汇报、讨论、交流中,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得到了情感和过程的双重体验。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家庭的背景不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这就意味着相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学生就可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学中,要力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本课中的许多环节中,如用20元、30元、100元去购物,该如何购法?这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提出方案后并说出理由。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在在上课前我会对学会进行调查,询问学生什么叫“当家”?“日常生活中你的家是由谁当家的?当家要做那些事情?目的是让架站给与孩子交流怎么河里购物和消费,怎样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换算。
三、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
出示淘气和笑笑,通过两人的对话,渗透热爱劳动以及帮父母减轻家务负担的思想教育。
2.购物。
(1)合作制定方案。
出示商场,摆出不同的商品,每一小组派发一张商品和价格一览表,让学生设计好方案后挑出自己要买的东西,再进行计算。同时,提出各种不同条件“3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20元钱可以买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定制购物方案,并要说出该方案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这里的30元钱和20元钱在购物过程中既可以全部用完,又可以有余额,所以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在小组内要自己的购物方案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同,学生必须“买之有道”——买这些是用来包菜饺子还是肉饺子?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有充分的依据才能支持自己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2)限定性购物。
出示收银台,提出另外的条件“我花了25元钱,买了……”“我花了14元钱,买了……”。
让学生自主操作,列出购物清单。跟前面“可以买些什么”对比,这里着重训练的是学生对加法的纯熟运用。在说出购物清单后,再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从而又训练了学生的说理能力。
3.菜桌上的数学问题。
出示全家人在家里吃饺子的情境,根据“淘气做了43个肉饺子”、“笑笑做了38个菜饺子”,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巩固了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
4.购物游戏。
课的最后环节,模拟购物活动,在小组内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用预先准备的物品作为货物。购物时说出“买什么商品,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而在这个游戏中,既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各位领导和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下头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8-22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04-30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4-26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说课稿11-29
关于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说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