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我将就“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课件展示)
1)6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1块月饼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块?
3)1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每人分得的块数?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1: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生讨论
1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数表示
2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从图上我可以知道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
生2: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师:1÷3得多少呢?
(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其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3)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4)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5=5÷12=7÷8=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单位换算:9cm=()dm3cm=()m7dm=()m
11秒=()分5分=()时8时=()天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再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三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3: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运走了剩下240吨? 吨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二) 240÷(9-5)×9
X — X = 240 =
X = 240 =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倒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许多事物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说明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对小学数学内容新的要求,而安排的一种新的统计量的学习。它在统计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二、学情分析
众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前面几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已经能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和统计图、表的观察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另外,学生还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些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课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3、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区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并且结合本校的科研课题,更好的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特点,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课题进行进一步说明。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众数
首先让学生看两则公司的招聘广告(出示),然后引出一个人想应聘,但不知该选择哪一家?让学生分组讨论一起来帮帮他。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的同时,教师出示两份公司员工工资表,(出示)再让学生们帮忙选择?并谈谈理由?我想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试着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量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板书(平均数——整体水平;中位数——一般水平)教师适时鼓励并引出课题——众数(集中情况)
第二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两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
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出示)选择了两班同学英语听写竞赛的成绩,其中第一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二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在分析比较中体验,应用众数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123页,做一做。通过对五年一班同学视力统计表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解答在生活中应用众数。
第四环节:回归生活,体验应用
出示生活中的数学,有关均码的介绍,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众数
众数(集中情况)
平均数(整体情况)
中位数(一般情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接着,我出
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采取了数方格的方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格子图,你们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
1、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能代表市直小学参加这次交流活动,今天我要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课程纲要。
如果说数学课程标准是数学课程的远景规划,那么学期课程纲要应该是教师在对课程标准和学材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由师生共同运作的注重学生实际体验的课程计划,它是基于课标、源于教材、立于学生的。什么样的课程纲要是有效的?我们认为符合道德课堂要求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才是有效的。下面我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我们是如何制定课程目标的呢?点击课件:编写依据首先是我们对课程标准中五年级上册的学习目标的分解,
我先摘录了有关五年级上册的学习目标点击
(一)本册学习目标摘录
在摘录中我注意到个别词语需要分解点击
(二)课程标准的解读,这是根据我的理解分解了个别词语
编写依据
一、基于课标的分解
(一)本册学习目标摘录
数与代数:
2、数的运算
(4)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6)会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7)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测量: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统计与概率:
1、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4)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7)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8)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
(3)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综合应用: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二)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1、课标要求“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关键词“简便运算”在本册分解为通过迁移、转化的方法,发现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计算同样适用。
2、“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关键词“实际问题”在本册是指以两步为主的小数应用题。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关键词“估算方法”本册分解为在小数乘除法验算中,会用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它可以分解为:“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等内容。
5、“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中的“理解”是指充分利用天平的直观性,怎样才能使天平的两端保持平衡,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6、“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的“探索并掌握”在本册是指通过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在很好利用现有的学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计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对学材内容进行补充,请看大屏幕: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在此次课程纲要的编写过程中,在研究学材、学情的基础上,还重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对学材内容的补充:
仅仅有了课标还不行,课标只是方向,我们还要进行学材分析,我认为不但要研究学材整体,还要研究学材特点。点击二、基于学材的研究请看大屏幕
二、基于学材的研究
(一)学材整体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在数与代数方面,有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需要46课时,;空间与图形方面,有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需要18课时;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是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需要7课时;在综合应用方面,有两个实践活动:量一量找规律和铺一铺,另外还有“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需要4课时。
(二)学材的特点分析:
1、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和算法。
例如,在小数乘、除法单元,让学生在探索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和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教材也没有概括性的计算法则,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教材只是展示学生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起到知识引导的作用。
2、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
在计算教学中,例题的内容都是由实际问题引入,在现实背景下计算。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如“观察物体”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形体,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同时,练习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表象,结合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从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则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了面积的概念,会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的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4、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
在选材上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位数时,教材选取的掷沙包、跳远、跳绳等活动,都是学生几乎天天参与的游戏,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5、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6、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通过本册目标的摘录和分解,结合以上学材分析,点击课件:我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确定为本册学习重点。
如果说课标是导向,学材是根本,那么学情的分析是设置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点击课件:三、基于学情的研究我从三方面来说明对学情的研究,首先是知识储备的分析:
三、基于学情的研究
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制定课程纲要之前,我通过与上一届这班孩子的老师沟通大致了解到,孩子在以下三方面的情况,向大家做以简单的说明:
(一)知识储备的分析:
这班孩子对于口算有45%,能脱口而出,55%的孩子计算速度还可以,60%的孩子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
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别比较大,45%的孩子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55%的孩子计算速度还可以,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60%的孩子能认真分析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待于提高。因此本期要着重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能力的分析:
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有85%的孩子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有70%的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我班现有32名学生,只有85%的孩子能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70%的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
(三)个性特点分析:
通过了解我知道,他们这班孩子在课堂上不举手就发言、听讲注意时间不长、容易思想开小差等。
92%的孩子来自烟厂职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学生整体纪律性不强,不会听课。少数学生对数学课学习兴趣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有三四个学生在课堂上不止自己不能专心发影响周围的同学。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却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后进生上课比较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激励。
鉴于以上学情分析,由此我估计本班学生的学习难点是:点击课件: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基于教学条件的分析
结合本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采用以下教学具辅助教学,点击四、基于教学条件的分析
请看大屏幕:
1、继续使用:小棒、放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计算器;
2、简易天平: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制,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课本53页;
3、正方体方块:观察物体,搭建几何体;
4、硬纸板做的几何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还有常见的几何图形,课本127页,用来探究面积公式;
5、骰子、转盘、一元硬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设计简单的游戏;
6、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制作简单的教学具,如课本45页,“用字母表示简单计量表”。
课程目标
根据以上四项分析,我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点击课件:课程目标
数与代数
1、结合现实素材,通过自主探索,在尝试练习、讨论交流中,会用自己的话叙述算理,会正确地笔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知道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计算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积与因数的大小、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判断大小;借助计算器,会辨认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形成抽象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类推迁移会正确的计算小数连乘、连除、乘(除)加、乘(除)减,会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通过探索交流,会结合具体的题目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巧算;
4、在具体情景中,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会代人求值,知道字母表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天平平衡的原理,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在具体情境中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
5、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通过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会把简单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会计算出它的面积,提高概括、推理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合拼摆、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参照老师给出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会动手用正方体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形成动手推力、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统计与概率
7、结合熟悉的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养成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能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结合简单的数据组,知道平均数反映总体水平,中位数反映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通过动手操作,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综合应用
9、通过实践活动,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
10、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究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形成抽象、概括、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
新课程提出要活用教材,因为现有学材内容毕竟有限,而学生的需要又是无限的,为了高效的达成以上学习目标,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学材,还要创造性的使用学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内容:
点击课件:课程内容
点击课件()补充学材资源
()补充学材资源
增加内容:
数与代数方面:第一二单元增加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和商与被除数的大小关系比较,第四单元增加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空间图形方面:增加一节第三单元增加观察物体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方面:增加一节设计游戏的内容;
综合应用方面:增加一节动手操作课,借助学具密铺。
校本课程
根据我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年龄特点,设置了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我校开展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情景导入、角色导航,使学生兴趣盎然地遨游于数学海洋;通过快快学、快快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内容:
小数乘法口算和列竖式
小数乘除法简便运算
探索数字规律
观察物体确定需要的小正方体块数
解简易方程
探究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统计的应用
其次是校内资源的开发,点击课件:(二)校内资源
(二)校内资源
1、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及网络资源
让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柯南等卡通形象进入课堂,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网络查阅乡土地理、传统文化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来创新情景、改编例题、自编题目。
孩子们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蓝猫,小熊,维尼,叮当猫,柯南等等,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让这些卡通形象进入学生的课堂。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以及网络查阅乡土地理、传统文化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来创新情景、改编例题、自编题目(操作题、应用题),了解课本上“你知道吗?”介绍数学知识背景:循环节、什么是数字黑洞、九章算术、方田章、出入相补等。
2、教师资源
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材,还要注意做个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开发自身资源。
3、学生资源
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表现及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课堂;利用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合作学习。
最后是校外资源
(三)校外资源
家庭资源
我们班孩子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家长的帮助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家长的联系采用家访,定期或不定期的家长会,电话、校讯通、互联网等方式。
社会资源
根据本册内容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去拥抱自己心目中的数学王国。
在具体设置本册内容是,我教学内容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现有学材内容,二是补充学材内容点击内容安排
略
课程实施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没有好的方法去实施,去操作,只能使目标架空,采用合适的、有效的方法去实施就显得尤为关键,点击课程实施
根据我们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实施:
在数与代数领域,重点做好数的运算和式与方程的实施:
1.经历过程,理清算理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能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我在计算教学中将着重让学生讲算理,先根据题目让学生学会“讲理”,在练习中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勤“讲理”,抓住关键词,鼓励学生巧“讲理”,在学生熟练计算时,让学生速“讲理”,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数算竞赛,要求学生说算理,比速度。这样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认真思考问题,训练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力,有利于培养她们思维的敏捷性。如,教学小数乘整数时,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再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获取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在练习中不断地说算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2.观察体验,理解意义
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围绕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互逆关系”,弥补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抓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抓方法比较,促进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如在教方程的意义这一节时,通过直观演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天平称重过渡到等式,再整理分类,从而明确方程的意义。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重点做好测量
3、动手实践,形成概念
动手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教材都是采取"动手实践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0
张**老师的这节课按照数学教学模式“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进行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故事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落实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练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导学生探究公倍数的个数时,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利用板书追问4的`倍数是无限的,6的倍数也是无限的,从而学生们会发现4、6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再如:找到50以内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提出问题:“最小公倍数与后面的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逐步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喜闻乐见的阿凡提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经典内容,张聪聪老师巧妙地运用到了教学的导入中,通过猜想,圈一圈、说一说、议一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触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完全运用学生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张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中,结合学生的讲解,不断点拨,不断提升,不但介绍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注重了学生的方法的择优思想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整个课堂过程流畅、清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理清算理——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学校食堂对学生最爱吃的早餐进行了调查,请看这幅统计图:
火腿稀粥:1/4 豆奶花卷:3/20 奶茶蛋糕:3/10 肉丝炒粉:3/10
师: 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5个算式中,其中3/10+3/10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4个是导分母的加减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每人独立尝试计算1/4+3/10,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算一算:课本“做一做”练习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 思考练习;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0 1/4-/7 1/5-/8
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写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规律,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说课标: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说建议: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执教的《找因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的知识。通过拼图、画图并结合乘法算式“1×12﹦12 “2×6﹦12”“3×4﹦12”或者除法算式“12÷1﹦12”“ 12÷2﹦6”“12÷3﹦4”一对一对找出,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质数、合数的知识,为学习公因数和公因数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为将来学习约分的方法打好基础和做好准备,可见本节课的知识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并能有序写出一个数(1~100的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2、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正确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快速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举例回顾什么是因数,从旧知探究新知,平时而有效地数学方法。
二、切入主题,探究新知。本环节包含个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有哪几种拼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促进学生几何直观地形成,有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找12的全部因数。在思考“有哪几种拼法”时,大部分学生会用乘法思路思考,也有少部分同学会用除法思路思考,根据这些乘法或除法算式找出12的全部因数,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是: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有序地思考。
活动三:找18的全部因数。根据总结出来的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来找18的全部因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一些技巧,即利用乘法算式找时,两个乘数重复了就不再往下找了;或是利用除法算式找时,除数和商重复时就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通过3道基本找因数的题目和一道利用找因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来进行检测所学知识能否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使学生体会到找因数的必要性。并预留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5,来促进并发现数学奥秘,从中体会不同的乐趣和益处。
从上面的这节课的学习中,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几何直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形到数的抽象与跳跃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下一步的相关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09-08
数学统计说课稿07-08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说课稿09-08
数学说课稿11-08
数学乐园说课稿11-12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6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初中数学的说课稿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