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棵树说课稿

时间:2023-01-11 16:42: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几棵树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几棵树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有几棵树说课稿

有几棵树说课稿1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目标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

  (1)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8加几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8加几”的进位加是在“9加几”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凑十法”。考虑到学习可以利用计算方法的迁移来学习“8加几”的进位加。据此,本课时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8加几的计算方法。

  5、本课时教学中,学生会说多种方法计算,但对于何种方法优化,更适合自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挂图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中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积极,而且学得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关于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游戏“采蘑菇”导入,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质疑问难,拓展学习

  1、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2、多种形式练,拓展训练。

  通过由浅入深,形式各异的练习,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对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总结。

  2、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有几棵树说课稿2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有几棵树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有几棵树》,本内容出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中的第四节,是一节新授课。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十几减8、9的计算做好铺垫。故本课在本单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8加几的加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及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形式化的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种思想,结合我班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体会凑十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游戏、操作、交流等形式辅助教学,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实践(摆学具)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过程,体验成功的快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主题图、小黑板、投影仪、计数器等。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该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复习旧知。(2分钟)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3分钟)

  第三个环节: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 20分钟)

  第四个环节: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3分钟)

  第五个环节:全课小结(2分钟)

  (二)说局部设计

  1.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在复习旧知中,我设计了1个小游戏“找朋友“,复习哪两个数可以凑成十,为接下来运用“凑十法”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新课标提倡情境教学,我创设了乘坐时光飞船感受一年四季的情境。通过参观四个季节,把新知和课堂练习有效的结合起来。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在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数学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探究算法,体验多样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是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通过情境创设,我组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后,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8+6=?”的计算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解题的思路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一题有着多种解答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织小组交流,学会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中体验成功、获得进步。最后再全班交流,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优化算法,最终实现了新知的建构。这样,逐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知识的迁移在于学习新知后的巩固与运用,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课堂练习可适当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等,以避免机械的练习。我创设了“夏天摘星星”,“秋天大雁南飞”,“冬天送兔宝宝回家”三个情境。在这样的有趣情境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自然消失,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练习上。在心理安全的放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有利于潜能的发挥,达到最佳的联系效果。

  5.全课小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组织全班交流、总结。在交流声中结束本课。

【有几棵树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09-07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04-15

《有几棵树》教学反思9篇03-16

给予树说课稿11-05

去年的树说课稿11-06

《去年的树》说课稿09-27

《去年的树》说课稿08-18

去年的树说课稿11-20

《给予树》说课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