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8 13:09: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

  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

  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

  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

  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五、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题典型课堂练习:即有关半保留复制及计算的习题:

  典型例题

  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

  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答案】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3

  1.说教材

  1. 1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极其抽象,主要描述的是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与已经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等密切相关。它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也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1.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了解受精作用的实质,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b、理解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

  c、联系有丝分裂,掌握精子形成过程

  d、了解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理解

  (2)能力目标:a、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b、通过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

  b、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加深学生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1.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a、减数分裂的概念

  b、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a、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的理解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c、精子形成过程

  2.说教法

  根据该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素质教学理念,我采用以下方法及教具进行教学:

  (1)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2) 运用游戏教学,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预习和讨论分析能力,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4) 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用具:8根橡皮绳,多媒体,幻灯片

  注重于设计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渴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学习愿望的教法,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会学。

  3.说学法

  由于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4.说教学过程:(两课时)

  我想,一个教师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这部分内容尽管抽象、难以理解,但只要教师运用教学得当,学生还是能够体会、理解的。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认真预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

  2、把课桌椅往后移,腾出半个教室为游戏做准备。

  4.1设置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投影图片,以问题导入:(1)生物体如何保持其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2)精子和卵细胞是怎么来的?它们的染色体与体细胞一样吗?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从而引出受精作用及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以问题“何为减数分裂,它与以前讲的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过渡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讲解。概念可请学生联系有丝分裂,结合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进行分析,弄清“减数”到底是减什么?减多少?为什么会减?怎样减?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

  4.2游戏教学,愚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精子形成过程,体会染色体行为变化。上课时先动画演示精子形成过程,教师帮助整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然后开展学生游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游戏方法:橡皮绳代表纺锤丝,四高(两男两女)四矮(两男两女)八位学生代表染色体,男女代表来源,身高代表形态,同样高的两个男生代表姐妹染色单体,其他也一样。另外再请课代表做指挥,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按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游戏。

  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课后以坐标图的形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4.3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回忆导入:1、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如何?2、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如何变化?请学生画坐标图。3、联系有丝分裂,请学生画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图,并与减数分裂的曲线图进行对比。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4.4融会贯通,适当引导,提高分析能力

  请学生快速阅读卵细胞的形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比精子形成过程,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巩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的理解。

  投影几张细胞分裂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分裂,是什么时期,要求讲明判断依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细胞分裂图判断方法,强化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投影一些事先精选的习题加以巩固。

  5说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受精作用

  精子(n) 卵细胞(n)

  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 受精卵(2n) 减数分裂

  (♂)生物体(2n)(♀)

  二、减数分裂的概念

  复制一次 分裂两次 结果:染色体减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复制 联会、四分体 着丝点分裂 变形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子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卵细胞与精子形成的异同点

  相同点:过程相同,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同

  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均减半

  产生生殖细胞数目不同

  不同点: 产生细胞种类不同

  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6说巩固

  通过投影一些习题,进一步强化减数分裂的概念及精卵细胞形成过程等重点,易化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变化规律及精子形成过程等难点。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努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着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思想,这节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利用多媒体的简洁性、动态性,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微观知识为鲜活有趣的宏观再现,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求知的心理。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矿质营养》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单元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植物的矿质元素及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反映了《新大纲》在设计教材顺序时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思想,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德育的培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相关联,具有显著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同时,这节内容所介绍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设计实验做好铺垫,为此,我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面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设计,观察想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水分和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介绍植物必需元素的种类、分析影响矿质离子吸收的环境因素的教学中,联系合理施肥、无土栽培技术、中耕松土等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有关元素的知识,但只是在认知水平上,不能进行系统的分类,并且潜意识里总有水和盐相伴而行的观点,认为是水把盐带进去的,这就为理解“相对独立”的观点设起障碍,所以我把“对水的吸收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作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引入新课时宜采用实验方法导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巧设悬念,突出重点。教学中首先从一个实验观察引入,请学生观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培养的植物,问:“它们在长势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长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长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从而提出课题。这样导入能造成学生急切期待解释现象的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创造学习新知的良好氛围和激发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很快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精心设计好导言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讲授新课:(30分钟)

  2.1介绍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矿质元素,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2科学家们通过溶液培养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种类。这段内容的处理,我采用请学生设计实验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通过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逐渐形成较为成熟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师借机引导出对照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对照的思想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告诉学生科学家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即溶液培养法找到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

  2.3根吸收矿质元素过程

  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学史上走过一段弯路。人类最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分析大量的实验事实才认识到:“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处理这段教材时,我先请学生提出猜想,“矿质元素是如何进到根细胞内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吗?”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个错误的猜想,即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随着水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一)。”同时,有的学生会根据前面章节所学过的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认为:“矿质元素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内部的(假设二)”。

  教师提供资料(二组实验事实),引导学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设一,这段讨论设计的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人们认识问题的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科学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假设二,即科学的结论不能仅从理论到理论,一个假说要成为理论,一定要有充足的实验证据。在这里请学生提出证明假设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在教师提示下,能够提出问题和假设。

  最后通过CAI课件的演示,把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化,直观化,增强了矿质元素离子吸收的动感。使学生理解主动运输是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和根系通气状况等,最后得出结论:凡是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这与生产实践很贴近,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

  2.4植物对离子的选择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实验前和实验后Ca和Si浓度绘制成图像,用投影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问:为什么植物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学生通过吸收过程的学习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因此,吸收什么样的矿质元素离子与根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有关。吸收离子的数量与载体的多少有关。

  2.5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请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离子在植物体内的三种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过学生间的讨论,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6介绍无土栽培,引导学生分析无土栽培的好处及在我国发展的前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关联的思想,激发并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兴趣。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后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评价

  八、说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节课采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创设问题的讨论、回答,对学生进行直观性评价。

  2、在学生完成比较表格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练习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课堂终端量化。根据习题正确率,进行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反馈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从而调整下一节课的内容(如课前复习的侧重点)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4、通过研究性活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2、3)。

  (片5)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O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O2、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6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及反应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的原因,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

  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过程图;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关键词: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

  通过以上处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复杂、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具体,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无氧呼吸全过程

  提问:苹果、香蕉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转入无氧呼吸的学习

  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提出要求: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自学无氧呼吸过程、产物、能量的释放、概念、发酵等,教师只起组织、提示、引导和归纳性总结的作用。

  (三)、有氧、无氧呼吸的比较

  提出问题:讨论并分析:1、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异同?

  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请学生分别回答,获得有效教学反馈信息。

  4、那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展示:知识目标检验小结:让学生自行检验有无达到知识目标。

  (五)、课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甜酒酿的酿制过程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①加酒药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②加的酒药是什么?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④在瓷坛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洞的目的是什么?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等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略)

  五、效果预测

  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的探究性课题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7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点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4.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子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⑵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⑶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进行小结: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多媒体展示物质逆浓度跨膜运输的现象,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并利用举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运东西来解释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进出死细胞还能进行主动运输吗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和讲述补充得出主动运输的意义。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上述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讲练结合:练习1看图回答,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不同点,识别主动运输;练习2通过对典型坐标图所呈现的曲线理解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组织学生分析,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解读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免疫系统吞噬大分子异物的过程,得出胞吞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动画、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课堂练习)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优秀04-17

高中生物说课稿07-28

高中生物说课稿04-04

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9篇07-09

【精华】高中生物说课稿3篇06-16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集锦7篇07-16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十篇07-17

有关高中生物说课稿汇编8篇05-13

优秀的说课稿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