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生物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这一章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内容又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节的内容与前面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紧密联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识的延伸、应用部分,又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各种化合物的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关系着后面的细胞呼吸和代谢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知识内容。所以怎样完成本节的教学十分重要。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健康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个部分,分三课时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我将教材原有顺序进行调整,每讲一种物质的代谢联系该种物质与健康的关系,另外,我将糖类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安排在前两个课时完成,我说的脂质代谢与健康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第三课时的内容,这样既避免了一课时内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又可以处理好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突出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又可以在第三课时将三种物质的代谢的内容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脂质代谢与健康的内容涉及的肥胖问题可以说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对学生影响很大。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肥胖这个中心问题,从中心问题出发解决脂肪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最后以解决肥胖问题来加强知识联系和强化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这样既有利于代谢途径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生物是统一整体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资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浓厚,愿意参与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另外一方面,他们天真、敏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缺乏对事物的本质分析和识别能力。他们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社会上、媒体中、娱乐圈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学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误入歧途,影响身心发育。因此他们需要科学饮食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说出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能力方面:
尝试用代谢知识分析肥胖的原因
运用代谢知识指导肥胖的预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感受肥胖的烦恼,关爱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自觉做到知行统一
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是非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反思
1、对教材:合理取舍重新整合
教学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将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即有利于知识的讲述,又便于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人体是统一整体基本观点。具体做法不再赘述
2、对学生:重视主体地位提高科学素养
新课程体系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正确的角色定位,确定正确的学生观,教学中突出其主体地位,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疑难由学生析,结论由学生下,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让学生想学、乐学、要学,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另外,“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应该是指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切身利益着想,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对课程资源:广泛挖掘智慧筛选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学生、网络、视频等课程资源,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筛选尤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中要对教材合理的取舍和整合,让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所占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但是教学中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观点、方法及时准确地引导,而不是全盘肯定。
本节课我利用网络收集了很多有关脂肪代谢以及肥胖、减肥的资料、图片,但是课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并不是什么样的资料都能为我所用,要经过自己的筛选和简单加工才能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才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否则将事与愿违。(如黑熊冬眠的资料)
4、对教学过程: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本节课,而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到焦点,提出中心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然后围绕中心问题,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应用生物知识,解决中心问题,最后师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在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不是枯燥的条款,而是生活的宝典,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艺术无处不在,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体会,更重要的是去创造。
高中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可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然后,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师精心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联系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列表总结,其中的总结内容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学法
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必修一中《细胞的癌变》一节,介绍了引起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改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
学生已学过的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基因重组概念、时期及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xx年,一黑人青年因发烧和肌肉酸痛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为弯曲的镰刀状,(展示图片)引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通过观察课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从上→下顺次演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完成思考讨论中的图解及问题。
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
(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展开互动的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解疑去惑,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并由课文叙述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
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得出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
3、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入手,讨论亲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不同的原因,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4、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1)多媒体展示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本质发生时间及原因条件意义发生可能发生的生物范围联系
2)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
六、板书设计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时间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2:原因(多媒体展示)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交叉互换:简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3: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教学效果
预期效果: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标,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良好的认识结构,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高中生物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1、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利用多媒体演示“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
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死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对外界溶液浓度有何要求?把已发生分离不久的细胞放入清水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失水
[细胞液]>[细胞外溶液]细胞渗透吸水
让学生讨论:如果不用浓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细胞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知识,并用动画对学生结论进行验证。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靠渗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细胞会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这与成熟区细胞是吸水最活跃的部位相呼应。
讨论:农业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烧苗”现象?为什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渗透原理来解释。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电脑动画模拟植物根吸水、利用、运输、散失的全过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举日常实例让学生归纳蒸腾作用的意义。
(三)结合实际进行课堂小结: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护植物的根毛,同时要去掉大部分叶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把两部分知识统一起来,同时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四)课堂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
五、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俗语引入,激发兴趣,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生命现象及过程的动感和真实感,突出了重点,渗透吸水,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说课稿4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1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解决问题——总结体会——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高中生物说课稿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高中生物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细胞内的四大类有机物,以及对油脂、糖、和蛋白质的鉴定。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生物体内的无机物之后并对以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物质的代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做了铺垫。本节课是整个高中生物的基础,其中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对四大类有机物的鉴定是整个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了解了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对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了解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有一定的求知欲。但缺乏有机物的相关知识,以此对各种有机物的化学结构尤其是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中生在实验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对各有机物的鉴别实验。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目标:
1、四大有机物的相应特点,及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脱水缩合生成肽链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有关氨基酸、肽键等数目的计算。
3、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能说出对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逐步形成唯物主义论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4)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重点:糖的分类
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四大有机物的检验现象。
难点: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的过程。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把蛋白质多肽链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
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我们每天用餐时你有没有想过每种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常见的食物)。同学们一起说出各种食物的主要成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构成生物体的四大类主要有机化合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机物呢?留3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自学碳化合物的内容,指导学生和前边无机物相比较总结有机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PPt展示各种有机物的碳骨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结构。
(2)情境:我们吃馒头的`时候嚼在嘴里会感觉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PPT展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从而引出单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并举出常见的实例(棉花、土豆)。同时指出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原和淀粉是植物和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情境:图片展示:北极熊,企鹅、海豚等是怎样来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的?;细胞膜中的磷脂;干旱地区植物叶面的植物蜡,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请同学们试图并总结脂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情境: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蛋白质瘦肉、羽毛、指甲等实例,以及酶、抗体等与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质,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蛋白质有关,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是有一些更小的有机物组成,留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阅读蛋白质合成及结构,小组讨论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回答,什么是二肽,什么叫多肽?最后老师讲解指正,动画显示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以及肽链折叠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加深学生对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游戏来演示脱水缩合的过程。
人类或是其他的生物体之所以能在地球生繁衍,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在所有的食物体内有遗传物质—核酸,让同学阅读核酸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了生物体能的四大类有机物,那么怎样鉴定呢?或是怎样鉴定一种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分小组分别进行四大类有机物的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小组间讨论交流实验心得,总结结果,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小结:新课讲完后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内容总结。
巩固和反馈:进行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的作用。布置作业本着由简单着手的原则,主要布置简单的题目,最后留两道选做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调理清楚。
高中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阐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可以清晰直观的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种群和群落》,是这一章的学习基础。平时学生也接触一些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所以本章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既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复习巩固,又要建构新概念,且提高学生建构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确定目标是:
1.明确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城市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建构模型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培养整体观点的好方法、途径。所以本节重点和难点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说教学方法。
问题--à学习--à尝试--à讨论--à修正--à完成构建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生态系统概念、建立三者关系的模型。
2.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列表分析图5-1的各成分的联系、区别
②建立生态系统成分的四者相互联系的`模型。
3.食物链、食物网。
学生分析,并交流数食物链的方法。
重点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师指出注意事项,如
①三级消费者与第三营养级的区别。
②食物链中起点是生产者,重点是不被捕食的消费者。
③生物的种间关系会重叠,如既是捕食又是竞争。
④一种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等等。
作业:创新p132研讨二表、图的总结
p135 7、8 p136 3
既复习知识,又巩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表面上看本节要说明的是“基因在哪里?”的问题,其根本是要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而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解决了本节的问题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学学习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材的处理和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量大,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萨顿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如果一节课讲完,时间肯定很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锻炼,因此我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节课完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并配以少量的练习,第二节课完成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的理解,辅以较多的练习。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对前面内容(孟德尔的两个实验和减数分裂)的熟练程度,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理解孟德尔两大定律实质的前提)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当时就是因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的不相信和对萨顿的怀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学的真理)。
4.重难点的确定
如果要记住“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是非常容易的,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体会这个结论的来历,学会这种科学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四.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导入很容易过渡到萨顿的发现以及假说,但是要说明一点,假说的提出不是无根据的乱说,而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因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然后是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吗?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三)摩尔根的实验
由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实验图解(略)
对于摩尔根的实验我想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材是关键(果蝇)
2、所研究的性状(红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对相对性状,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关注特殊的现象(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是实验最终的突破口。
4、性染色体的发现推动了这个实验的进展。
将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实验现象的导了合理解释。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写出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遗传图解:
还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现象提出合理解释之后还必须有一个验证,即测交实验,因此这里也需要多摩尔根的解释进行验证,这个过程让学生完成,有利于对前面遗传图解的巩固。
高中生物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人体的免疫和应答》选自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包括免疫应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流行病的危害和预防三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应答;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流行病的危害和预防。今天我说明的是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代谢与稳态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二、说学情
免疫调节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就已经涉及,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应用的相关知识。但是对于其中的生物学知识还缺乏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有生病的经历,所以他们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本节知识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发生在体内的'免疫调节过程,我们并不能直接的感知观察到。所以本节课我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概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2.通过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总结成概念模型,体会建模的方式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3.认同免疫调节是一个复杂有序的过程,感受生命的奥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难点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区别。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授课伊始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打过哪些预防针?学生可能回答:乙肝、流脑、腮腺炎等等。我继续追问:这些预防针预防我们生病的原理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新知的学习,导入新课《免疫调节》。这样的导入方式体现了课堂的开放对话与动态生成,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新课教学
我将遵循引导—教学模式,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节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免疫细胞和功能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因此我首先请学生通过回忆之前所学以及教材内容总结这种类型免疫的特点,随后多媒体展示“艾滋病患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资料分析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T细胞在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和第三道防线的重要性。紧接着提出问题: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从而引出免疫细胞及其功能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实验部分的内容,从而得出T细胞和B细胞两种免疫细胞,接着多媒体播放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两种细胞的过程,教师讲解两种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加深学生理解。
(2)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①细胞免疫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免疫部分的内容,明确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内容,教师讲解病原体、抗原和抗体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两种免疫作用有个大致的了解。细胞免疫:依赖T细胞直接接触淋巴细胞作战。体液免疫:依赖B细胞产生抗体作战。
接下来我播放细胞免疫的flash动画,并引导学生观看细胞免疫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接着分阶段讲解每一阶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感应阶段有哪些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参与?
②吞噬细胞、T细胞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③T细胞如何才能识别抗原?
④抗原必须要经历处理、呈递,才能被效应T细胞识别吗?
⑤T细胞识别抗原后有什么反应?
⑥记忆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高中生物说课稿11
教学理念
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书本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⑵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并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分组实验,喜欢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物并进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高中生物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4章第1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本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对生物生长很重要、生态因子和类型,该内容既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
本阶段学生对群落的概念以及捕食关系已经有了认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但这些并不足以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对环境与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不清楚,学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了解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等概念,明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十分紧密。
2、通过数据图像分析,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3、对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学习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作用和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说明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温度、湿度等条件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较复杂,且学生接触较少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引起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隐含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结合螳螂的图片提问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响?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学生讨论汇报基础上点拨:对生活在田间的螳螂来说,它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出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通过联系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回顾与思考,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明确接下里的学习内容。
2、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部分围绕生态因子的概念及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的学习,结合前面导入的螳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影响螳螂生活的因素有哪些?继而提问学生结合教材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因子。我出示马铃薯生长案例图片,引导说出马铃薯生长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小组讨论将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可找出生物生长受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田野中各种植物和螳螂、蛇、蛙等生物因素影响。
接着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生态因子的种类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生长的案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子对生物生的影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理解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种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最后介绍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4—1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图示,介绍图示模型代表的含义。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种群数量与生态因子之间有什么关系?(2)对于生物生长哪个区域属于是最适合的区域,这对生物种群保护与生活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学生反馈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内容,即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某种生态因子的改变而改变。说明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高于或者低于这个范围都会限制其生长来完成这部分的内容的教学。
补充案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76页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温度如何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生殖的;光照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动物的习性;水分如何限制陆生生物的分布等等。让学生们举出一些生活实例。
通过现代媒体技术,将生态环境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结合问题思考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升分析问题管总结的能力。极大的丰富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思考合作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
为了更好巩固本课内容,我将组织学生分析小麦灌浆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其主要的生态因子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小麦生长?通过这样的开放性思考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又将知识进行延伸,提升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将本节课内容系统化。
4、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还能构成什么关系?课后交流,既能提升学生观察、收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内容学习做好准备。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说课稿06-21
高中生物说课稿优秀09-16
高中生物说课稿[优选]02-13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1-18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合集[4篇]01-14
高中生物《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说课稿05-15
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07-25
高中生物教学总结06-12
(精选)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