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5 18:11:1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1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力量,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妙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人文精神都是特别重要而且不行缺少的。高扬了人文精神,社会才会生气勃勃、兴盛发达,人才活得有意义,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老师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体现和创新。我们说老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就是由于老师担当着这严厉 的使命。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被给予了塑造同学的任务。老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需为同学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同学。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虽然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作用却是特别巨大的。比起一般人来,老师特殊需要学习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

  “老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老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老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老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老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同学真诚的喜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老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同学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老师是同学最亲近、敬重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同学具有自然 的“向师性”。老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的人格。老师的素养之光对同学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同学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同学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同学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同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同学的人格完善。

  二、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老师,确定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足,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气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同学,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老师的影响,使同学也形成顽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擅长思索,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老师的追求与理想已经深深地成为同学人生进展的指标。老师的努力与胜利,激励他们的同学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胜利。

  三、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学习动机与效果

  同学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心情化比较重,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肯定的影响力。一个同学一门功课的学习成果好坏,与他是否喜爱教这门功课的老师相关。老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力量当然很重要,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同学的学习动机剧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老师的人文素养。

  四、老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老师是同学学习的参加者、指导者与监督者,老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同学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作为榜样被同学所仿照,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老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熟悉如何,直接制约着同学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老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老师的道德修养、学问结构、力量水平、认知策略、对同学的态度及其老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老师,在同学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老师的正确要求就简单化为同学的行动。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同学,了解和把握同学的思想,制造民主、公平、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激发同学产生情感的内驱力,培育同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能掌握自己的心情,承受外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学问、力量、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提高,共性得以张扬,真正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胜利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的进展与变革打算了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力量。而要提升自身的素养,老师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老师的读书是一种积累。学习是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老师的职业特性,更注定了老师的角色是一个永久需要学习的角色。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在提升人文素养,铸就老师魅力中具有永恒的力气。一个老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意的读书实践。一个胜利的老师,必需是一个擅长学习的老师,一个擅长读书的老师。读书是老师吸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读书是老师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前提,老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索、积累,丰富自己的学问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处在学问经济的时代,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人们不但通过读书获得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书籍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只有喜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喜爱读书的同学,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喜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老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同学和社会的风尚,读书,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老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喜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同学知道更多的学问,让同学更加敬重他。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同学、感染同学,不断培育同学的读书爱好,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同学在读书中荡涤心胸、体会人生、启迪才智、增长才能、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促进同学全面和谐和可持续进展。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培育同学广泛的爱好,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同学的阅读,我们老师首先应当自觉地投入到乐观的阅读活动中去。老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老师,更应当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不断丰富专业学问、完善文化学问结构,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技能,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跟上现代教育进展的步伐。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学问的渴求。只有当我们将读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断提升自身学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才能成为新时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学问丰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新课程标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很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老师乐观、擅长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工作在基层的老师走向胜利的最深刻的脚印 。当今的老师应当坚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知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学问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老师应当努力去做到的,也有利于老师专业化进展。

  作为一名学校老师,担负着培育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同学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不仅要正其身,作好同学的榜样,更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思索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等,促进同学的身心和谐进展,为同学的终身进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老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敬重同学的主体性,把同学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老师就必需擅长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老师胜利的必备条件,是老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老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当实施的关键。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目标的老师。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2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养的基础和核心,人文的意义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学。它超越了生理学的层面和心理学的意趣。而在人的自我超越之处领悟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制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下面我就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进展和幸福为本。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的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人文素养的缺失构成老师成长的最大障碍,缺乏人文精神的老师不行能真正成长起来。老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老师的成长,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老师必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担当起历史重任,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由于没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就不会有老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人文素养的老师,也不行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人文素养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根本之所在。科学离不开人文,否则就会失去主导,走向邪道。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的确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懂得并敬重科学,努力去把握科学的本质,并把培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力量,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思索力量、实践力量、创新力量等,促进同学的身心和谐进展,为同学的终身进展奠定基础。那么,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同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敬重同学的主体性,把同学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究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进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沟通和对话。通过这种沟通对话,引导、激发同学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进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老师的人文素养就是老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老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老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同学的敬重和对同学成长的关怀,表现为老师教书育人的剧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老师,肯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师,肯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老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老师就必需擅长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因此我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索、积累,丰富自己的学问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讨论成果,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还要向四周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阅历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娴熟的运用计算机猎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乐观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阅历,不断思索、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等。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是我胜利的必备条件,是我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老师的必由之路。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3

  老师尤其是中学校老师,对同学将来的志向理想、人格品性将产生不行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老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老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凹凸将直接打算同学人文素养的水准。我所理解的老师人文素养的构成主要有: 剧烈的职业认同感。老师要有职业认同感,这是老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点,是老师的立业之基,也是熟悉自身价值的前提。由于只有喜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决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孤独 ,甘为人梯,才能在平凡而宏大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查找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教育事业需要的是老师对它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的是以献身教育为荣、为乐的思想情怀,老师只要有了这些,就能把自己的聪慧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制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朝聆教导,终身铭师德”。老师对同学将来的志向理想、人格品性将产生不行磨灭的影响。老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凹凸将直接打算同学人文素养的水准。因此,我认为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培育老师剧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老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的立业之基,也是熟悉自身价值的前提。由于只有喜爱教育事业的老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两纲”精神,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将来负责。其次,老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同学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敬重同学的主体,把同学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擅长鼓舞同学,关注他们的将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育他们的共性,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才智的阳光。

  “老师要给同学一杯水,就必需具备一桶水,而且是‘常流水’”。作为老师,不能满意于先学于同学,而是要坚持连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的力量,具备了可持续进展的力量,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老师不但要自身保持一种勤奋学习的力量,还要把这种学习力量无私地传授给自己的同学。另外,老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外,要广泛涉及与本专业有关或对自己的素养提高有乐观作用的各方面技能。只有这样,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老师对社会的新学问、新信息准时精确 地把握,使同学能在老师的身上学到更多除了书本以外比科学学问更有实际意义的本事,从而激发同学对各方面技能把握的爱好,真正达到全面进展。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过,现在同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老师不是圣人,也应当允许犯错误,允许有自己的脾气,可是,身为人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会对同学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同学对于老师的人格要求,可能超过对任何人,而人文素养是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很难想象:一位素养不高的老师,会是一位拥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会成为同学所爱戴的老师?一位不受同学爱戴的老师,能够管理好班级?能够影响与塑造同学的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力量,包括根据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妙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素养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组织力量、语言表达力量、行为上果敢、作风上的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气。

  美一教育家花了40年时间,收集了9万份同学来信,概括出作为一个好老师的12种素养,包括:友善的态度,敬重课堂内的每个人,慈爱和宽容;耐性,爱好广泛,良好的品性,良好仪表,公正、幽默感,对个人的关注、坦率,有方法。这集中反映出受欢迎的老师必需具有很高的情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我国现阶段,有人提出老师的人文素养除了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喜爱同学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外,还应当注意“五心”修养。“诚意”是“五心”修养的基础修养。“细心”,是要求老师对同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做到不厌烦一个同学,不放弃一个同学。“安心”是敬业爱岗的前提条件。“恒心”是为人师表的长期要求。“雄心”是成就事业的心理品质。老师也需要雄心壮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担负起实施人文关怀的重任。

  传授学问,自然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除此之外,老师还必需担负起培育同学健康人格的责任。目前,为数不少的教育从业者还未意识到,老师作为施教者,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进展有着特别大的影响,甚至往往成为孩子一生起打算作用的因素。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是否具备健康人格。在学校里,老师是同学最亲近最敬重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同学具有自然 的“向师性”。老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的人格。老师的素养之光对同学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同学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同学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老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同学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

  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同学看着是一个“认知体”,把提高同学的熟悉水平与扩展同学的学问内涵作为基本目标,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学问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忱。因而导致很多同学缺乏肯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在校内和校外呈现“两面人”现象。而同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缺失,它简单使人迷失自我。因此,追寻人文精神的回归,是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而同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的影响着同学的人格完善。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老师,确定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足,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气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同学,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老师的影响,使同学也形成顽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擅长思索,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的树立远大的目标。反之,一个没有深厚人文素养,举止猥琐,语言粗俗,庸俗无聊的老师,在同学的心目中,是一个没有恒久引力与缺少人格魅力的老师。历史上的杨昌济之于毛泽东,闻一多之于臧克家,沈从文之于汪曾祺,鲁迅之于一代又一代的学问分子……这些宏大的老师,永久会让他们的同样宏大的同学牢记不忘,同学的胜利为这些宏大的精神导师的`人生写下了辉煌的一笔!由于,老师的追求与理想已经深深的成为同学人生进展的指标;老师的努力与胜利,激励他们的同学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胜利。

  中学阶段的同学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心情化比较重,这就需要老师具有肯定的影响力,而影响力从哪里来,以前的师道尊严,可能很难约束现在的共性化强的中同学了。而在这方面讨论颇为深化的可能要算河北省闻名的衡水中学了,他们对同学的学习心理进行了长期讨论后发觉:一个同学一门功课的学习成果好坏,与他是否喜爱教这门功课的老师相关。他们对同学进行了跟踪,发觉同学往往由于不喜爱某一老师而不喜爱他所教的课,很多学习上偏科的同学都能从今找到缘由。衡水中学领导者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老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力量当然很重要,人格修为同样很重要。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用了一个函数式来表达老师人格修为与教学力量、教育观念以及二者与老师的“教育力”之间的关系:y=kx。因变量y表示老师的教育力,系数k表示老师的人格修为,自变量x表示老师的教学力量和教育观念等。其实,这里所谓的“教育力”,最终还是表现在同学的学习效果方面。学习动机剧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老师人文素养。

  老师是同学学习的参加者、指导者与监督者,老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同学的学习习惯。依据个人的理解,老师对同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现在向同学指出应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即详细的学习习惯;二是通过老师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看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作为榜样被同学所仿照,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同学通过观看学习或仿照,可以抽象出榜样的行为特征,形成规章,并通过对这些规章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老师对同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首先考虑老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熟悉,老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熟悉如何,直接制约着同学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老师所提出的要求、监督和评价对同学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产生影响。再次老师自身的形象作用。如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老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老师的道德修养、学问结构、力量水平、认知策略、对同学的态度及其老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老师,在同学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老师的正确要求就简单化为同学的行动。

  由此,我们召唤老师的儒雅风度,寻求细心打造富有人文素养的老师形象思路,最大可能的挖掘教育资源,为了同学的健康心理的成长与完善,作出我们作为老师的最细致、最全面、最合乎教育规律与同学心理成长规律的努力。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4

  “人文素养”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无法用标准去衡量,只能在心中慢慢体会。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眼中,培养人文素养无疑是一道难题。在说不清、道不明状况之下,“空对空”、“虚对虚”成为学校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一致做法。学校管理者大喊“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人都要读书;”研究者在文章中大谈人文素养包括那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层层划分,最后得出空洞的理论和无法实施的策略。实际上,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靠晦涩而高深莫测的理论才能解决,只要遵循合理的途径,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一、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是什么知识,却是在知识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它”不是可以触摸的,却时时体现于个人的行为举止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尤其是在人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中小学时期,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通过对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接触,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匮乏让人咂舌。

  (一)功利化的教学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欲高度膨胀的当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淫威之下动力渐弱。即使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未能幸免,教师的目光一致向能产生最大经济收益的学科看齐,向能给自己带来荣誉和晋升机会的升学率看齐。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学生的升学率成为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好学生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在教师眼里,人文素养是虚的东西,根本无法纳入评价标准之内。把时间浪费在不能带来现实效益的读书上面,是在教师的潜在价值观中不被认同的做法。因此。时间紧张成为众多教师无暇发展人文素质的借口,进而导致教师原来满怀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趣,甚至于兴趣爱好都在逐渐的褪色和消失。

  (二)失衡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自从实行学科专业化以来,教育行业里便出现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自然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自然教学的娴熟,不去关注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普通学科的教师一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去关注艺术学科领域的状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自然学科的教师不懂得写文章。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自然现象的规律;普通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达芬奇和莫札特,艺术学科的教师不懂得欣赏老舍和莎士比亚。在这种教师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的状况下,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悖论,语文教师不懂得音乐,如何用学生的音乐智能强项去开发语言智能;数学教师不懂得美术,如何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强项去挖掘数理逻辑智能。

  (三)断裂化的文化认知和理想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后,正面临失落的危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责任感、团结、奉献等已成为迂腐过时的思想。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两汉的史学、魏晋南北南朝的玄学、隋唐的佛道哲学、炙烩人口的唐诗、宋词和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光芒、彰显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的肯定和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探寻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无人问津的陈词旧典。处在文化断裂中的教师正紧跟时代的潮流,崇尚效率,注重规则,学校不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而是生存的名利场。

  二、人文素养匮乏的归因

  (一)领导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不够

  从人文素养本身的内涵来看,“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但是,真正的具体实施起来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由于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滞后性,效果好坏一时也是无法检验出来的,正如通过要求教师读书来提高人文素养,但教师读多读少,读好读坏,一时是无法评价的。所以。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管理者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上。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象的片面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语文教师成为人文素养的代表,因为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责任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文采飞扬、超凡脱俗、博古通今;有审美的'眼光和情趣,有感性含蓄的热情,有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除了语文教师,优秀教师的标准也是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文素养的培养重点放在这两类人身上。研究者在论文中大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优秀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对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却相当匮乏。由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导致其它学科的教师和普通的教师也觉得人文素养不是自己必须具备的方面,对其听之任之。

  (三)科研无法成为思考的动力

  中小学的科研状况一直是中小学校管理者为之头疼的问题,大多数学科的教师不愿做科研,也不具备做科研的能力,而学校也只是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教学研究。笔者通过数次深入中小学发现,很多学科的教师比如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科研动力特别不足,即使逼着写出的文章,竟会出现文字不通。上下文不相关的情况。由做科研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的人文修养已经降低到了什么程度。究其原因,学校在科研管理中,不注意培养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教师不用做科研,便不愿去读书思考,更不愿动笔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文字。

  三、由“虚”入“实”再化“虚”培养途径的探索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素养匮乏的现状,学校管理者采取了许多的方式,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出现的结果是学校管理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形式化。校长不时的强调让教师读书,却不给教师提供空间和机会。教育研究者从理论到理论的谈论教师应有爱心、责任心、人格魅力。他们似乎从未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教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是怎样看待人文素养的,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如果不能究根溯源,只治标不治本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文素养虽然是比较虚化的,但只要能以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策略和措施。最终使教师从内心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内涵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实处。

  (一)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学校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与教师的发展分不开的,关注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状态、工作成绩,还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教师不只是一个教育者,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教师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生活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生存品质是提升一个学校教师素养和教育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因此,从关注教师生存状态的角度,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以下条件和机会。

  1、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当作自己成长的乐园。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节日给老师送一份关怀,来让教师产生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2、创造书香校园的人文氛围。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角”来鼓励教师读书,通过举办“读书沙龙”来为教师提供分享读书乐趣和交流心得的机会。从而让读书变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任务。

  3、给教师发挥专长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各样的作品展,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享受。

  (二)创造共享的课程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脚步的加快,教师仅仅依靠注入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逐步的走向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不断地增强,问题越来越多,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学生需要的是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种种的变化都要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文化的共享,以下建议值得尝试。

  1、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在以往的听课习惯中,总是语文教师听语文课,数学教师听数学课,在这种习惯模式下,教师的知识面只局限于本学科之内,无法得到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因此,学校应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2、不同学科教师互相推荐读物。不同学科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经典书籍都比较了解。通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互相推荐经典书籍,可以让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其它学科的状况,拓宽视野,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还可以和专业教师切磋,这样也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同时,由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鼓励全员参与科研创新

  中小学的科研通常只是专门人员来参与,而其他的教师根本没有参与科研的机会,久而久之,对于科研便毫无热情。其实,科研是全体教师的权利,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都会产生自己的教学心得。如果学校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去鼓励教师动笔去写,比如,把优秀论文编成论文集。那么,教师能够见到自己的论文变成科研成果,将是很大的精神鼓励。由此。也会带动教师读书的热情。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学校可以把教师分成各个科研小组,每个科研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心得体会,最终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出来。对于科研能力层次不一的状况,可以采取结对互助的方式来进行。

  总之,通过各种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具体活动的开展,教师的人文素养会随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得到升华和提炼。最终成为散发在每个教师身上的博学与宽容、理想与激情、合作与关爱等等人文气息。这些人文气息虽无形无影,却是每位教师都能从他人和自身真真切切感觉到的修养和魅力。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5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项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生本教育也被社会提上了日程,其实这正是对上句话的一种呼应,是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要想真正落实“授人以渔”,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的概念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所谓“素养”,一般来说,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自身素养高低,对于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这次收看的网络培训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的研究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学生的人格主动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大家都在呼吁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思维碰撞的程度,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卧薪尝胆》时,首先教师必须具备足够深的历史知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教师不能说全部知晓,但也要知道个七八成,这样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吊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会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发自内心的想学习,要学习,我们都知道好发问、爱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儿童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四种本能的需要,即:语言的本能、探究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这四重本能的欲望与冲突,是儿童行动的自然源泉,指导学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遵循学生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探究学习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在学生探索学习时,遇到难题,教师必须学会引导,遇到困难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深入理解勾践为何要卧薪尝胆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由引导孩子想象战争失败后的残局以及勾践看到那时的场面心理的想法到受尽屈辱时的心理的强烈反差等等一步步引导孩子,必须平等耐心的对待每个孩子,这样孩子在爱的氛围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中他才能全身心的放松,真正投入到学习中,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颤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正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在教学中,只有让你的学生感到平等、自由时,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

  这样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师生之间被爱包围着,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在我眼中课堂不仅是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场所,更是师生幸福体验的场所,教师教得幸福,学生学得幸福,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追求幸福课堂吧!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6

  首先,教师要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说到作为一名当教师的价值,可能有许多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必须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会出现困惑和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我们万万不能简单的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的崇高追求等同起来。徐院士认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不能把追求自身利益放在崇高的职责感之上。一个学校千万不能为追求收入而淡化了它最根本的职责。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多看大局,放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时刻意识到,我们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入。因此,最终衡量一个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我们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本着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本着对这一职业的高度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我们就一定能把目光放得更远。

  其次,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

  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入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通过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人格力量的里要内涵。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超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有益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人格美和教学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一个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

  最后,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呢?

  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弟子。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已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软和创造欲。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5-25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05-01

教师素养的心得体会06-01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5-07

教师核心素养心得体会03-29

教师师德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4-14

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心得体会03-15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15篇)05-15

教师素养培训心得体会15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