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读后感 篇1
《家》是一本讲述爱情,痛苦和斗争的文学巨著。这本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和黑暗,控诉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书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将他们描绘得十分鲜活。我喜欢觉慧的反抗和叛逆,也欣赏觉民的理性和勇气。
觉慧是大家族中最早的觉醒者,是进步青年的代表。他向往自由,敢于斗争,批判封建,大胆争取个性解放。对于学生请愿和罢课活动,他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即使被祖父禁足,也挡不住他那颗赤忱的心。面对鸣凤,他毫不顾忌身份地位,大胆示爱,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恋。他憎恨旧制度,有人情、不冷漠。他从不乘坐轿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季;对独自哭泣的小乞丐,他会给予施舍;在舞龙的人被花炮戏弄的时候,他会提出严厉的控诉。“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是觉慧对腐朽的'旧势力和黑暗的现实生活的宣言。最终,觉慧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加入到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
觉民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进步却不坚定,总是处在守旧和进步之间。对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下层人”,他极少给予同情;面对学生游街和罢课活动,他无动于衷;他嘲笑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但同时他也是进步的,他接受新思潮的洗礼,思想开放。在祖父强制的逼婚命令下,他选择了逃婚,最终反抗成功。他足够理性,却不够进步,封建社会的冷漠特性始终浸透在他的骨髓里。
其实,在这本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懦弱优柔的觉新。觉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是受封建专制毒害的一类人的代表。他的懦弱无能,是在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双重打压下造就的。他逆来顺受,不敢反抗。他的胆怯软弱,彻底葬送了他的梦想和他的爱人。即便是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他也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在与觉民、觉慧相处时,他看报读书,接纳新事物,但在外人面前,他左右逢迎,极尽讨好。他被困在陈旧制度所铸的笼子中,固步自封,纵使他有些微先进的思想,也无济于事,他始终挣脱不了那“制度的笼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坠入深渊还不自知的人,是何其可悲!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写道:“尽管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正在什么地方总能看见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而《家》这本书,不仅是巴金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书,更是献给青春和生命的颂歌。
马尔克斯曾言;“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忧愁缠满全身,痛苦漂洒一地。”人生的道路本就荆刺丛生,但是“我们还年轻,我们要活下去,我们要征服生活”,要通过斗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且看生活的激流把我们载到什么地方去!
《家》读后感 篇2
20××年距离我国全面达成小康还有3年时间,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忘了“本”——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号召学校开展的“书香中华”的活动,我品读了巴金的《家》。所谓一入好书深似海,看完它后,我感慨颇深。
《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高家长房的觉民觉慧这两位“新青年”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斗争。觉民为了和琴的爱情敢于反对高老太爷与冯乐山私自订下的亲事,为此还离家逃婚,打响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第一枪。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斗争和决不妥协下,获得了高老太爷在临死前的理解。同样与觉民是受过思想熏陶的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斗争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他支持并帮助觉民抗婚,反对并怒斥带有极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闹剧,反抗对人的不平等。最终的觉民和觉慧都有了不错了结局。然而缺少了斗争了反抗精神与意识的觉新大哥,失去了曾经深爱过的梅和给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写出这些对比,不也是为了告诉我们只有斗争才能胜利吗。
读完《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品质,可以追溯到大禹与自然进行斗争,陈胜为了自由而与秦朝斗争等。而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意义:在原始社会,斗争是人与自然为了生存了斗争;在封建时代,斗争即为进步人士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习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觉民觉新两兄弟一样;而在当代,斗争即需要我们同破坏社会和谐的人或事去斗争。
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铭记于心还得去发扬和践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践行斗争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边人在旅游时破坏文物,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时与病魔斗争,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来说说我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吧。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某位女同学因为身材太过粗壮而被男同学嘲笑,刚开始因为害怕帮助了她自己会被报复,所以没敢向那位女同学伸出援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人性开导课,使我决定要去帮助那个女生。在一次那个女生被欺负的时候我走过去安慰那个女生并对那些男生说了道理。虽然不是那么的有效,但是我对男生那种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我应有的斗争,给予了同学援助。
在自己践行了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同样斗争过的人点赞和支持,让斗争过的人得到一丝欣慰。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丽的花园,永远长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只是发扬斗争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风格各有异,但我们必须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颗爱国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心。
最后我将布鲁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家》读后感 篇3
故事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埋葬而告终,而阅读后纷乱的思绪却难以梳理,伴随阅读的困惑始终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卡夫卡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如果卡夫卡这句话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钥匙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
说,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定信念,宁可饿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不是也沦落到马戏团与兽类为伍吗?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像饥饿艺术家的观众一样表面上对“高洁”顶礼膜拜,而内心里谁会真正视“名利如浮云”呢?谁会去学宁可饿死也“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呢?作为追求高雅艺术有坚定信念的饥饿艺术家既“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也无人相信他的艺术,又不愿与现实和解,这样的人怎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呢?
其次,饥饿艺术家和黑豹分别象征高雅与庸俗。高雅的艺术家冷冷清清,饥饿而死;庸俗的黑豹却观者如堵,它享受着美食,生机勃勃。这就是现实。古人说:阳春白雪,和者寡。高雅的艺术是不为大众所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不属于生活,它就是艺术本身。不然古时的俞伯牙为什么会因为其知音钟子期之死而终身不复抚琴呢?饥饿艺术家向大众表演艺术并企求观众认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本身就有失高雅;既然没有知音何必要屈身马戏团混同于庸俗呢?迂腐的艺术家即使不学俞伯牙,也可以学学当今的易中天啊,“学术的观点,大众的口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不是一样能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么?不知变通的艺术家根本不知道现实是失节是小,饿死是大啊!只要活着,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何愁“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呢?
再次,饥饿艺术家追求纯精神而不食不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某种意义上有把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倾向,这只能为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效法而难能为大众所接受。人在生活中需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诚如卡夫卡所说:“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的。”但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也同样不能生存。饥饿艺术家临死仍然坚守其信念,但眼睛里流露的不再是骄傲说明,他已预言未来物质会战胜精神。令人困惑的是,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过度的物质占有又会使人堕落,使人迷失自我;人们虽然崇尚高贵的精神,但无法放弃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在精神和物资的天平上,我们需要精神的追求,信念的支撑,但不能否定物资;对于物资我们只能说: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家》读后感 篇4
在暑假里学校布置了阅读高宽课程系列丛书并写心得的学习任务,我选择了《我是儿童艺术家》这本书,书中主要阐述了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它是儿童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艺术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艺术创作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与情感、展示个人体验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满足,并获得乐趣,艺术可以帮助幼儿提升自身认知、语言、想象力、创造力、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命题作画,并且配合了优美的范画。其实这也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本书中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例和图片,丰富了我的艺术教育经验,对于我理解和学习艺术教育帮助很大。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机会去探索艺术材料,创作艺术作品,并学会欣赏他人的艺术作品。支持孩子创造性的艺术表现,作为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进行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也要给予孩子时间,让幼儿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师除了要进行常规的艺术教学活动之外,还要仔细观察幼儿是怎样进行艺术活动、与同伴互动、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从而正面引导,让孩子主动、积极、大胆地表现自我。
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去欣赏、探索与创造艺术,从而加深孩子对环境的理解,丰富生活,获得快乐,展现自我。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不给予孩子强制性的活动目标与内容要求,鼓励幼儿探索新材料,运用各种方法组合材料、进行创作。幼儿可以在课堂或游戏时间里去操作美工材料,可以在自身的发展水平上探索材料和工具,可以不被约束或强迫制作一些作品,从而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更多、更新颖的艺术作品。当然,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在活动室里布置一些艺术作品,将艺术活动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结合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进一步增加幼儿的艺术体验,以便孩子开拓视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最后支持孩子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教师要从学习环境、一日生活、与儿童的互动这几方面下功夫,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教育能力,理解孩子艺术能力的发展,为孩子创造支持性的艺术环境。在活动室里创设专门的美工区,提供丰富、充足、开放性的操作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安全与卫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将艺术活动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把孩子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与鼓励。
教师更要重视孩子在进行艺术表现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作品,鼓励孩子去享受艺术,让孩子们都能成为“儿童艺术家”。
《家》读后感 篇5
家,是身心的归宿。一看到“家”,便不禁和亲情联系到了一块,温馨而真切。“家”这字总让人遐想,一种对互亲之情的期盼。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爱情的禁锢。
书中高老太爷是最可恨的,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完全十分封建道德的化身。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面对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他无能为力,临终前的饶恕和教诲,却来的太迟。
与此鲜明的对比,是那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勇敢的抗争果让人钦佩:反抗封建专制,蔑视长辈权威;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大胆爱上婢女鸣凤;支持觉民逃婚,抗拒不合理的婚姻;敢于顶撞三叔陈姨太,揭穿其“捉鬼”的丑剧;他冲出家庭,大声呼喊:我是要做一个叛徒。鲜明贯彻了反抗,叛逆,追求的“五四”精神,固然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但其间觉新的封建态度促使他离家出走,争取自由的斗争。觉慧是真正的五四新人,是铁铮铮的勇汉。
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二重性格”觉新。他善良却怯懦,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同情,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他不敢过多地接受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屈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端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而至于觉民,琴等其他青年一代叛逆者和冯乐山,高老太爷等老一代封建卫道者的斗争冲突,以及梅芳瑞珏鸣凤等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强烈解释了这个金箍家庭的矛盾。
《家》这本书通过描写这个家里发生的四个悲剧,鸣凤,梅,高老太,端钰的死,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我本以为巴金所叙述的家应是一家人团结奋进的'局面,或是和乐融融的场景,但这样也着实有些平淡。我相信在所有人心目中,家应是最美的地方。或许时代背景不同,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们思想灵魂麻痹。
而放眼今日,家在新时代时期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当今是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社会,家也变得更舒适漂亮,没有封建与文明的抗争,理应是真正的身心归宿。
尽管如此,但随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有更高的追求,家反而变得冷清孤独来了。父母虽不像高老太爷独横,却也在两代间产生了难以逾越的代沟,因而家庭很多时候变得凄清。
不过,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小区的烙印。那首经典电影萨克斯曲《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五形的力量在驱使你赶回家,这便是家的神奇所在。
《家》读后感 篇6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存在着一颗小小的星球——地球。在地球上,太阳散发出来的万丈光芒照耀着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景色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万紫千红的春天,鸟语花香的夏天,落英维纷的秋天和洁白无暇的冬天。而就在如此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幸福的我们——人类。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曾认为自己的家乡美极了。虽然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它有的.是僻静乡村的秀丽,那时的天是瓦蓝瓦蓝的,天才艺术家也不能形容出那样清澈的蓝。水是清的,清的可以看见小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相互嬉戏。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根根高大挺立的树木,好似一位位英勇的将军,捍卫着自己的祖国。每天晚上放学时,我都要和伙伴经过那一直延伸到村口的树木。高大的树木散发着清新的气味,树枝和树叶在微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那时候的风也是温柔的。
过了几年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可贪婪的人想要更加富有,于是打着“要想富,先修路”的旗号,将要修一条公路,对我们来说,修路的确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居然要伐倒那一排排英勇的战士。他们说干就干,没过几天,马路两旁的树不见了踪影,晚上放学回家时,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安和恐慌,我肯定:地球一定会向人类报复的。不久之后,报复来了。
由于缺少了“战士”的保卫,风沙肆无忌惮地向我们袭来,到处都是黄色一片。空气中的沙粒毫不留情地拍打在行人的脸上,风在嚎叫着,仿佛在说:“愚昧的人类,看看你们做的好事吧!你们毁了地球,我要报复你们!”沙尘暴仍在疯狂地嚎叫着。
不仅如此,水资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现在,无论什么地方,生活污水,工厂废水的随意排放随处可见,那一条条散发着恶臭的污水沟里,躺着的是被毒害的鱼儿的尸体。可怜啊!昔日清澈的河流,嬉戏的小鱼儿都失去了勃勃生机。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鸟儿们的栖息地没有了。由于人们不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北极冰川正在慢慢融化。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罪证。沙尘暴的侵袭,能源的枯竭,温室效应的产生,这都是地球对人类的报复!如果人类将继续执迷不悟,那么不久将来,世界上的人类将要永久的灭亡!愚昧的人们啊!赶快从无知中清醒过来吧!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假如昔日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或是处理后循环使用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没有我们人类的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我们能够珍惜一点点资源,留意自己身边的小事,保护环境从一件小事做起。也就不会受到地球的惩罚了,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
地球不是某一个人的,它需要我们大家来维持,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则是保护我们赖以以生存的惟一的家园,则是保护我们永远的栖息地!
《家》读后感 篇7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
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家》读后感 篇8
今天晨会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肩挑一个家》这本书,还放在我身边保管。这本书讲了江苏的一些美德少年的故事。它深深地吸引着我,放学后,我一下子全读完了。
先说说薛馥华吧!薛馥华是薛建文报来的孩子。虽然是抱来的,但薛馥华却始终“一言不发”,一心一意的照顾着整个家,年仅十二岁的小馥华无怨无悔的照顾着一个身患胃出血、先天就有肌肉萎缩病的爸爸,还呵护着咳嗽严重、老态龙钟的奶奶。作为一个女孩子,作为一个小学生,她并没有说什么,勤勤恳恳的扛起一个不是女孩子的义务,相信她总有一个梦,一个让一家快快乐乐、没有疾病的梦?
还有朱恩汉呢!一个听不见的聋哑孩子,对爸爸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浓浓的`爱意。当看到一半时,原以为他会为自己买一套帅气的西装,我错了,原来,一个聋哑的孩子到处找工作省吃俭用,是为了帮爸爸成一个家,我不禁热泪盈眶,幻想着与父亲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最要让我说的便是胡继汕,“胡继汕的拿手好菜是西红柿炒鸡蛋!”一个妈妈患有运动精神损伤的小男孩,小继汕却不顾一切的照顾着妈妈,他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细心的照顾着妈妈,打扫着家务。他是一个有爱心的男孩,虽然自己家境贫困,但依然坚持着给四川受害的儿童捐款!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相似的命运,也许他想到了
可怜的自己,也许为了家庭条件,捡破烂的事情他都干过。接着,又是一个天大的打击压在了这个辛苦可怜的小男孩身上——爸爸是去了劳动能力。他又是一句怨言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谈,照顾这个没有了劳动力的男人。也许他有许多怨言,也许他有许多苦衷,也许他有更多别人不知道的痛苦,但他没有说,却压在了心里!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持,没有选择放弃。对,他那道西红柿炒鸡蛋是最美味的因为那充满着浓浓爱意,包含着胡继汕对妈妈的爱,天下最美味的菜便是西红柿炒鸡蛋了!但愿每天在继汕心中都有许多个可爱的小太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汕是我们的榜样。“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但愿他们一家幸福永远!
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又一位美德少年。无怨无悔的薛馥华肩扛整个家;只为爸爸着想的朱恩汉;吃苦耐劳的胡继汕,一边照顾身患重病的妈妈,又想着没有劳动力的爸爸。身为小学生却帮助了一位又一位贫困儿童——华灵;一个学会了将爱传递的女孩——顾展羽!一个个天天想着妈妈的杨思惠,终于实现了找妈妈的梦想!乖巧懂事的陈能,一天又一天履行着一样的工作:照顾有内风湿关节的妈妈,再上学,再照顾妈妈。
难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们做不到吗?但这感人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让我们用行动去回报爸爸妈妈那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读后感 篇9
一定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巴金的《家》、《春》、《秋》,他们说它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但实际上读了它,品味它,感觉它带来了震撼和多少人?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和家庭制度的缩影,它讲述了一个封建家庭在那个时期的故事。
一个思想,意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出生在封建制度下的社会里,可以说是天生的,如果他碰巧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专制的家庭里,那就更不幸了。黑暗的社会,同一家族的黑暗,像一个看起来明亮夺目,绿色的,里面是腐败,充满荆棘的笼子里,它将自由心坚定地在里面,让它慢慢腐败免费进入广场,绝望的想安静地繁殖。心不坚,弱不怕人,决心不赶出笼子。当他们冲出鸟笼时,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他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坚强、干燥的家庭的支持,他们将如何生存。他们无法预测被俘的人的命运。
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敢想象,他们无法预测,他们只能低着头缩在他们他们早已无忍受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牢笼之中继续他们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而真正的勇敢者,有铁一般意志的人,一定是随时随地都在寻找这打开牢笼的方法,他们有理想,有目标,在一条道路上坚持不懈的前行;他们不需要家族,并不代表他们冷酷无情,只是他们不想再带着面具虚伪的生活;他们不去预测自己的失败,只因他们坚信自己定能成功。
这样的人,一旦找到机会,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缝隙,也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知书达理,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立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存在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高家的三位少爷,大哥高觉新,二哥高觉民,三弟高觉慧,三人虽是亲兄弟,性格却各不相同。
老大觉新善良却怯懦,接受过新思想的启蒙但封建的传统思想已经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根。他就像那第一类人,内心的挣扎让他永远也无法真正地冲破牢笼。祖父的话对于他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维持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柱,而他却又对新青年表示出同情,帮助觉民逃婚,觉慧离家出走。他不敢过多地接受新思想,却又痛恨封建的制度,他夹在弟弟与祖父中委曲求全。而他的“不抵抗主义”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生活,他的逆来顺受却造成了他与妻子瑞钰,表妹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二哥觉民与三我的弟弟是另一种敢于与人斗争,敢于说出不合理的事情的人。他们受新思想的影响,对封建家庭不满意。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青年运动,满腔热情地开始发表和推广先进思想。但人们更新鲜,更稳定。这个新角色有点紧张,但他很生气,但想不出合理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勇敢地爱上了家里的女孩,却无法阻止她跌倒。最后,他选择离家出走,完全逃离了那个气喘吁吁的笼子。认为最终命运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结果。封建社会和繁琐的家庭制度必然会衰亡。
《家》读后感 篇10
然而回眸历史,荒淫无耻,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在这样的统治下提到家这个字。或许平日里或多或少的纠纷不可避免,——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腐朽龌龊。而觉新,这一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瑞珏的惨痛命运,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权力收到了限制。向旧的世界反抗,溃败的历史,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作品以“五四”的浪潮为背景。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荒淫无耻,家又怎能温暖,也正是封建统治的主要手段----专制,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这一种情愫在感染着我,给我们留下无尽的启迪,我似乎从《家》里看到了些许希望的曙光,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而我们呢,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巴金先生用文字和故事把封建制度真实的再现,现在的我们心中大多应该想到的是温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
《家》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封建专制家庭,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在这个家庭,而坐以待毙一定是灭亡、迷信迫害的结果,书香门第,只能被黑暗的礼教夺取所爱,明争暗斗,高老太爷化身为封建制度;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和睦而美好,但纠纷过后,让朝阳散播着生命的气息,压制一切新的事物,婉儿的被逼出嫁,无论是自愿或是作业、编辑刊物,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温馨,夺取幸福,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鸣凤的投湖悲剧。
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统治着这个腐朽的家,明争暗斗,就有梅的悒郁致死,腐朽龌龊,要知道反抗不一定成功?
历久弥新,在旧礼教观念的毒害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约束,依旧温暖而和睦,他懂得却不敢去实践,“夸大地把改良社会,无数代人都在读着这样一个故事,都说明着她的魅力,家却并非是这样温暖和睦、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在《家》中、讨论社会问题,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书香门第。而他统治的手段,将旧事物抛给昨夜的黑暗当张开双臂: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在那黑暗的封建社会、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我们能拥抱新生。
《家》读后感 篇11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书上的教育家们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领着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良好的教育其实很简单,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给人尊严和个性、给人智慧和惊喜、给人快乐和幸福。
在教育的这个事业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学生的两条学习途径:一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二是注重社会实践。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学生能活学活用。如今,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和一些学校,在“身心健康”与“学习能力”之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试知识”与“非考试知识”之间,倾向于“考试知识”;最后,现实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试知识”的教学,其余一切,如:德育、艺术等活动则围绕“考试知识”转。
就如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观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国的父母注重让孩子独立自主、独立思考;而中国父母全权一手包办,溺爱孩子。如贝克汉姆,他的15岁大儿子现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厅打工,而中国15岁孩子应该很少有出来打工的,一方面会违反法律规定,雇佣童工,另一方面中国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让15岁的孩子出来打工。一个典型的例子———财富观。有个美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美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而中国孩子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国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因此,中国也就有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很多人说“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和幼儿的家庭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潜力,与家长们共同重新认识教育的实际意义,这无异于竭泽而渔!教师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让学生“收到不适合他们年龄、理解力与现状的材料过分的压迫”。有节制的学习、生活,有节制地利用环境。教师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阳光照耀全体学生,而学生应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师,并且注意教师的语言、手势、图文并茂说明……。利用各种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学道具吸引孩子,这是幼教的统一教学,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张康桥先生在书上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本义,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教育家们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灵活的把教育实践和作品作为一个巨大的“演出剧场”,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体,那就将擦出一个巨大无比且灿烂的火花,愿我能在书中把领悟的的一切,以尽可能好的形式展现在这个教育的舞台上,从而引领出新一批的莘莘学子。
《家》读后感 篇12
不息的斗争精神
20xx年距离我国全面达成小康还有3年时间,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忘了“本”——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号召开展的“书香中华”的活动,我品读了巴金的《家》。所谓一入好书深似海,看完它后,我感慨颇深。
《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高家长房的觉民觉慧这两位“新青年”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斗争。觉民为了和琴的爱情敢于反对高老太爷与冯乐山私自订下的亲事,为此还离家逃婚,打响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第一枪。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斗争和决不妥协下,获得了高老太爷在临死前的理解。同样与觉民是受过思想熏陶的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斗争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他支持并帮助觉民抗婚,反对并怒斥带有极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闹剧,反抗对人的不平等。最终的觉民和觉慧都有了不错了结局。然而缺少了斗争了反抗精神与意识的觉新大哥,失去了曾经深爱过的梅和给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写出这些对比,不也是为了告诉我们只有斗争才能胜利吗。
读完《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品质,可以追溯到大禹与自然进行斗争,陈胜为了自由而与秦朝斗争等。而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意义:在原始社会,斗争是人与自然为了生存了斗争;在封建时代,斗争即为进步人士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习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觉民觉新两兄弟一样;而在当代,斗争即需要我们同破坏社会和谐的人或事去斗争。
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铭记于心还得去发扬和践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践行斗争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边人在时破坏文物,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时与病魔斗争,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来说说我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吧。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某位女因为身材太过粗壮而被男同学嘲笑,刚开始因为害怕帮助了她自己会被报复,所以没敢向那位女同学伸出援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人性开导课,使我决定要去帮助那个女生。在一次那个女生被欺负的时候我走过去安慰那个女生并对那些男生说了道理。虽然不是那么的有效,但是我对男生那种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我应有的斗争,给予了同学援助。
在自己践行了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同样斗争过的人点赞和支持,让斗争过的人得到一丝欣慰。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丽的,永远长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只是发扬斗争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风格各有异,但我们必须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颗爱国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心。
最后我将布鲁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家》读后感 篇13
书是阶梯,帮我们登上知识的高峰;书是小舟,帮我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而《肩挑一个家》就像一盏明灯,它深深的吸引了我,帮我照亮前进的道路。
——题记
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青花瓷杯,房间里热气缭绕,淡淡的茶香味儿扑鼻而来。此时此刻,我欣赏着《肩挑一个家》那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人间真情,静静地沉浸在故事里。一切都像是一场梦,杨玉慧姐姐、华灵姐姐、胡继汕哥哥……给我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感人事迹:
杨玉慧姐姐,勤奋好学。在她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和爷爷奶奶妈妈过着安详的日子。有一天,妈妈突然神秘失踪了。为了寻找自己疼爱的妈妈,她带了三百元钱踏上了寻母之路。刚出汽车站,她恍然发现自己身上的三百元钱被偷了。聪明的她很快发现一个胡子大叔就是幕后黑手。于是,她假装参加盗窃团伙,趁大家不注意,她报了警。结果,孩子解救,大叔被抓,钱被追回,玉慧立了一大功。
华灵姐姐,大家都称赞她是一个有着浓浓爱心的“少年义工”。西南干旱,是她,第一个在全校发出倡议,为灾区的小朋友送去生命的清泉;义工联里,叔叔阿姨眼里的那个“小精灵”是她;敬老院里,老人心窝里的那个“小妮子”是她;福利院里,孤儿嘴里最亲密的那个“小姐姐”还是她。在华灵的带动下,学校的义工队伍在不断壮大……
胡继汕哥哥,品学兼优。他刚出生不久,妈妈就得了一种运动神经损伤的病。为了借钱给妈妈看病,胡继汕家债台高筑。迫于无奈,爸爸只好出去打工。家里的'日子刚平稳不久,爸爸换上了腰间盘突出,眼看情况紧急,幼小的他骑着三轮车拉着爸爸就走,让爸爸心疼不已。生活渐渐平静下来,小继汕又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过了一天又一天。
读完这本书,我轻轻合上它,又轻轻地抚摸着她。心里不禁呼吁:哥哥姐姐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强不息,你们是我学习的好榜样!看着你们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觉得你们多么像咱们江苏省的“省花”——美丽的茉莉花呀!起先,他们是一个个小花苞。然后,他们在阳光雨露下,变成了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美丽芬芳的茉莉花,沁人心脾,深受爱戴!
在这些温暖得直抵人心的文字下,我渐渐地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误到了人世间的道理。不知不觉中,我迅速地长大了。星期天下午,妈妈带我去老子山温泉中心泡温泉,我在那里玩的不亦乐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玩了两个小时。由于,在温泉里呆的时间过长,容易头晕呕吐,于是我们就准备去浴室冲澡了。刚从温泉里出来,感觉有点冷,可是我和妈妈只带了一条浴巾。妈妈二话不说,就把浴巾披在了我的身上。我看见妈妈冻得直发抖,便问:“妈妈,你很冷吗?要不然我把浴巾给你吧!”“不用了,你身体弱,不能冻着,我是大人,身体好,你披着吧!”最后在我的坚持下,妈妈还是披上了浴巾向浴室走去……
是的,我也要像哥哥姐姐那样,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用着最稚嫩的肩膀,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成为一朵芳香宜人的茉莉花,在祖国的大地上尽情地绽放!
《家》读后感 篇14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朵花,都渴望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可是命运是不公平的,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人的一生也许是会经历许多的困难挫折,可是如果他们还在幼年,当他们的肩膀还是那样的稚嫩,他们的小手还是那样的纤弱,他们的心灵还是那样的脆弱。面对如山的磨难,他们怎么办呢?我读了《肩挑一个家》这本书,深深被他们的坚强和乐观所感动。
“与其让人看到雷雨,还不如让人看到雷雨后的彩虹。”坚强的李琳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少年丧父的她,为了减轻年迈的爷爷奶奶的丧子之痛,悄悄掩藏起自己的痛苦,反而竭力帮助爷爷奶奶走出困境。她不但没有埋怨命运,反而感恩生活,让她至少她还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她的坚强懂事让我很佩服,她对生活的感恩更让我们动容。
“命运给了我苦难,可那只不过是别人也将或多或少承受的苦难,被我提早经历了而已。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海的女儿”宫湛秋如是安慰自己。面对父病母丧,成年人尚且无法承受,何况柔弱的她?可小小的她选择了勇敢去面对。当我们许多小皇帝小公主还在父母身边撒娇迈痴时,她却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独自去面对生活的艰辛。
“小太阳”胡继汕尤其让我感动。他的妈妈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得了一种运动神经损伤的病,为了给妈妈治病,家里债台高筑,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积劳成疾,幼小的小继汕就精心照顾瘫痪的妈妈和失去劳动力的爸爸。在生活上,他洗衣煮饭,任劳任怨,因为担心妈妈噎着,他总是多加水,把“西红柿炒蛋”变成了煮蛋。其实,小继汕多么希望妈妈早日康复,他也能吃上妈妈烧的香喷喷的美味啊!小继汕知道妈妈们的心里苦,还经常利用课间空闲的时间给妈妈发短信安慰妈妈,双休日从不出去游玩,总是在家照顾妈妈,做家务。可是让我感动还不仅仅是他对妈妈的孝顺,更有他在困境中,还不忘感恩社会,回报大家。当他得知汶川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大地震。他立即行动起来,靠课余自己捡垃圾,捐出了十倍于生活费的捐款。小继汕就象他所唱的《种太阳》一样,他自己就是一个小太阳,并且他还在不停的种太阳,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和温暖。
想想我们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是娇生惯养,平时安享父母的嘘寒问暖,不但不思感恩,反而认为理所当然。读了这本书,我们不但要学会在面对苦难时要坚强勇敢,不能被困难打倒。无论何时,都要记得,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们更要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想想我们在父母的关心照顾下是多么的幸福,上天给了我们这样的幸福。可这样的幸福不是理所当然,父母也需要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自己的幸福,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我们的社会,正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今天和明天的幸福!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读后感05-12
家的读后感02-12
《家》读后感02-11
《家》读后感(精选)09-02
《家》的读后感03-09
家的读后感范文12-12
巴金的《家》读后感10-21
巴金《家》读后感09-18
巴金家读后感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