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感

时间:2024-05-06 18:41:0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天宫课堂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宫课堂观后感

天宫课堂观后感1

  今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与天宫连线,这神奇的宇宙大讲堂在下午3:40准时开始了,可以说是翘首以待,万众瞩目。

  奇妙的水珠悬浮于半空之中,久久不落;陀螺能够在空中直线飞行,不偏离轨道;人的方向感可以随意变换……这些种种,在地球上我们都是难以想象和体验的。可是在太空中,因为失重,这些奇妙的现象都展现了出来。看完了这仅6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心中却是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授课,更点燃了人们探索太空激情的火种。如同普罗米修斯的壮举,这堂课让人们对太空的热情的星星火种,引发的火势却可以燎原,“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么啊……”这些儿时的问题,我在一些科普读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还有太空的'存在。

  从此,便对太空有着丝丝的好奇,但是,随着不断的成长,儿时的好奇心似乎已经被时间所磨灭,已有多久没想起太空来了呢。随着神舟飞天,心中的好奇终于又被引发了出来,直到看了这节太空授课,我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生动的课堂如夜中的明灯,引我们走近太空,帮助我们普及了知识,同时又点发了我对太空的热情。那么,太阳系之外有什呢?宇宙还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么样子?我的心中有一千零一问。

  记得有一位诗人写道:“宁愿变成一根树根深扎地底,也不愿在星空中飘浮。”

  但我却想说,我愿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我愿意在太空中漫步,用热情探索太空,用科学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

天宫课堂观后感2

  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独特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并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xx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20xx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在这两次授课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时隔7个月,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又给我们带来了“天宫课堂”第三课。

  “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学知识,再一次被科学的魅力所震撼,同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感到骄傲。“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务——学习,学习使我们强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理解航天事业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志存高远、忠于祖国,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新时代的青少年们,让我们勤奋学习、锤炼身心,努力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天宫课堂观后感3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少年肩负起祖国新一代建设的重任。天空课堂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浩瀚的星空里,三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舱内要待近六个月,他们要怎么生活呢?天空课堂给了我新的认知。

  失重环境下,为了抵抗肌肉萎缩的”企鹅服”;细胞生长,见证了生命的奇迹;乒乓球神奇的”浮力消失术”;晶莹剔透的水球变”地球”;水的再循环,让宇航员喝上健康的水;高难度的出舱任务,成了宇航员们的必备技能。于细节中见证中国科技的魅力与太空的神奇。

  探索,永无止境;探索,进步之阶梯。现场的提问环节,足见同学们的探索精神;有趣的天上地下互动,拉近了我们与太空的距离,足见科技人员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精神;深邃而又漆黑的星空,承载了三名宇航员的探索精神与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天宫课堂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心中怀有理想,眼中有探索,脚下有行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5G之父任正非,卫星之父孙家栋。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实现了自我独立,促进了祖国繁荣发展。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正处于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新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所以我们应把握好未来,做一个跟随时代脚步的少年,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少年,做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

天宫课堂观后感4

  “天宫课堂”第三课,10月12日下午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新教室”问天实验舱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毛细效应实验,最细吸管开启“倍速模式”。

  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陈冬用一个小实验展示了流体现象的天地差异。

  他将三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同时放在水中,最细的管子内液面飞速到达顶端仿佛开启了“倍速模式”。

  一颗小小的钢球让水球变“懒”。

  刘洋用注射器向水球喷出空气时,水球的震动很激烈,在水球内加入钢球后,以同样的力度冲击,水球的振动幅度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很轻松!”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喝到果汁。

  在地面,如果,吸管太长,要很费力才能喝到饮料,而在问天实验舱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不仅成功喝到了芒果汁,还表示“很轻松”。

  微重力环境下扳手居然会“掉头”?

  陈冬将空间站中的工具T字扳手在空中旋转后,扳手居然会自己翻身,时而头朝上,时而头朝下,反复不停。更为神奇的`是当他将两个扳手同时旋转时,它们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旋转姿态。这个神奇的现象是谁发现的?

  太空科普课上,航天员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手套箱剪株操作。授课期间,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宇宙浩瀚,探索无限。“天宫课堂”下一课,不见不散。

天宫课堂观后感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训练教员石玉生:我们在选择实验项目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就是天地的现象差异一定要显著,第二就是科学原理要清晰,第三就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要好,要具有传播性,能够起到真正的科普效果。我们这次授课,相比前几次授课有了进一步的创新,首先就是航天员老师将在全新的问天实验舱段授课,演示天地迥异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于日常现象的思考。同时,我们还将首次展示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操作,进一步展现国家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强大科研能力。

  “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天宫课堂观后感6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天宫课堂观后感7

  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课啦!看完后,我深受启发,课堂在15:40于核心舱开讲,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全国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程,激发了广大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这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旨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每个实验都展现出太空环境与地面环境的区别。比如,在水油分离实验中,在地面上,水和油是分层的,但是在太空中,水和油是混合的;还有太空抛物实验,在地面上抛物,物体会呈现一条抛物线,但是在太空中抛物,物体会直直地飞出去。这些实验打破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提升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太空“冰雪”实验。只见王亚平老师从一个小管中慢慢地挤出一个透明的小液体球,由于失重,晶莹剔透的小液体球漂浮在太空舱中。然后,王亚平老师又用另一根小管子轻轻地触碰这个小液体球的一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管子和液体球接触的地方开始变得不透明,原来是液体开始变成固体。接着不透明的部分开始扩张,很快地,整个液体球就变成了一个固体球,继续在空中漂浮着。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个实验用的是过饱和液体,这种液体很不稳定,稍微受到外界的干扰就会结晶。王亚平老师用管口触碰液体球,挤压带来的压力使得触碰的地方形成了结晶核,结晶核会迅速增长,一下子整个液体球就变成了晶体。科学的世界真是妙不可言呀!

  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大开眼界,宇宙中隐藏着各种神奇的奥秘,未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的科学梦,加油!

天宫课堂观后感8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比如文学家与学生面对授课,比如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等等。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太空授课”以一人主讲两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圆满的教学。这是一个创举,这是对课堂一人授课传统的打破,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应该在地面试验推广,一方面,我们的班级人数很多,一人授课,老师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讲课,更加生动,立体,多元,必然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充实的学习氛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太空授课”以身临其境的感悟教学别具一格,教师与知识融为一体,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身临其境的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真正创造了教师,课堂,知识的形象合成的。作为地面授课的课堂,我们应该好好借鉴,要根据现场的环境,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个性融为一体,创造的课堂。只有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

  “太空授课”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教育现代化的硕果,必然对我们教育中国梦有无数的启迪,必然引领教育中国梦更加精彩纷呈。

  我期盼我们的教育中国梦里有更多这样的太空授课,有种类丰富的工厂授课,商场授课,军舰授课,飞机授课,等等,教育的中国梦,是教育的立体化,社会化,现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具体落实之梦。

天宫课堂观后感9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这次太空授课实现了航天工程领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养青少年方面的无间协作,这对物理教师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艺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团结的温暖。这也激励着我们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更加注重与其他社会教育力量的联系与合作,从其他领域听取教学意见,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天宫课堂观后感10

  忆去年,北京时间20xx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将进行6个月的工作生活;而现在,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时隔八年后,中国宇航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今天的太空授课讲授者依然是有王亚平老师,但不同的是,这堂课的讲台更大了,在中国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内,我为此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欣喜.

  人们常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到实际行动的飞天的壮举,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它标着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它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伟大的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本次太空授课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过程有趣,再一次激发了我的航天梦,永远会记得叶老师说过:“建设空间站的目的,就是要为了开展大规模的科学实验,将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空间站上来开展可以实验,所以也非常欢迎同学们未来空间站上来做实验”,期待有一天,我也能站到他们的队伍中。

天宫课堂观后感11

  浩瀚宇宙总令人心驰神往,心念的天宫课堂,10月12日这天与我们如期而约,面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首先,陈东,刘洋,蔡旭哲三位老师介绍了天问实验舱的基本结构,小小的实验舱却那样的精致、井然有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参观后,我们眼前一新,对实验课堂更加期待,更加新奇了。

  本次课程讲解了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调头的扳手等有趣的实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太空趣味饮水”。起初,我有许许多多疑惑,在太空用超长的吸管饮水,为什么比在地球上省力呢?其中的原理与奥秘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如一匹饥饿的小马般,渴望汲取知识的汁液。老师们认真负责的用实际可观的实验,带领我们探索液体与液固混合体在微满分作文网重力下的撞击震动表现。我们清晰的看到,吸管中的芒果汁迅速流动。我的心中一惊,两个问题又缠绕在我心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老师实验后,生动形象的讲解简单易懂。我终于领略到,原来在重力影响下吸管饮水,口腔的负压与大气压的压差可以使吸管的`水吸到嘴里,但人的口腔大约能制造的压差为0。1个大气压,所以只能喝到一米吸管内的水。而在太空中,没有重力的影响,所以没有压差阻碍,就算是不用肺吸,也可利用毛细现象等待水流到嘴里。心中的疑惑得解,仿佛此刻的我也在太空舱里,一起实验,一颗梦想的种子就此埋下。

  课程圆满结束,我为自己听过天工课堂感到骄傲,为身处在领先世界的前沿的国家当中而感到自豪。深奥的宇宙令我向往,怀揣梦想的种子,那一定会绽放!

天宫课堂观后感12

  千百年来,人们对夜空中浩瀚的星空总有着近乎本能的好奇。月亮和星星成了文人墨客的宠儿,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清欢,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随着科技的进步,从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第一次登上月球,我们早已清楚那地球之外的寂静和空无与神话中的天差地别。但是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仍然对那种遥不可及充满幻想。“天宫”这个仿佛“自带仙气”的名字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在乐于探索之余那独特的浪漫。而“天宫课堂”的存在,更是让我们这些地上的“凡人”看到了宇航员在太空中最生动且真实的生活环境。随着三位宇航员“老师”的讲解,在轻松的氛围和他们的谈笑间,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和祖国的富强。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着日复一日的训练,重重的技术封锁和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奋斗的结晶。我相信,在这些努力的最深处有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们——热爱。

  曾几何时,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少年。可是正因为这份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他们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一条即使前路坎坷也绝不后悔的路。无论前方是否荆棘遍布,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又何止“凡人”?怀抱一份热爱,从一而终,这同样的努力也总有一天会如星辰般耀眼。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要向他们学习。在这美好、奋发、充满活力的青春岁月里,以热爱、以奋斗、以坚持,追逐梦想。我们的未来也定将如星辰大海一样灿烂,一样充满希望。

天宫课堂观后感13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课堂虽已结束,可那些神奇的现象却还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一个吸引我的,便是那个小陀螺。它放在那里时,安静的像乡下的夜晚。可当它旋转起来时,又快又急,完全没有了刚才那副安静的模样。像是压抑很久,终于释放出来,漂浮在空中。

  然后便是那晶莹剔透的水球,它外表看上去和我们饮用的水一样,可它却能呈现出陆地的水做不到的样子。这是因为太空舱圆周运动惯性抵消重力,而且水有较强的表面张力,所以可以。有人问,那气泡呢?因为水球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最令我震惊的便是转身。在地球上可以轻松做到的动作,在太空中竟有这么难!叶老师先向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不能像在地球一样转身;然后便是同学们的.各种方法,都被现实驳回了。最后,叶老师终于揭秘了:如果向右转的话,就要不停的用左手画圆,如果向左转的话,就要不停的用右手画圆。

  太空本身就充满神秘,但在这神秘之上,更多的是为中国骄傲!我们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在浩瀚宇宙中,留下属于中国的印记!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观后感14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直播视频。以前在新闻中看到过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短暂的片段讲解,今天亲眼目睹这当时的情景,真的很激动。

  视频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们做的小实验。其中有乒乓球实验,先准备一杯水和一个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里,球自然就会浮起来,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再用木棍压一下这个球,他就会沉到水底。还有一个水膜实验,首先用一个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的时候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只水管插进水球里,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开。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却毫发未伤,真的很奇迹。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它让我们了解到失重的`环境里,物体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理。

  通过这一次的观看视频,激发了我对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这个神秘诡异的太空,想去研究这个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充满了对太空的幻想。所以作为初中生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的去学习,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许我们还会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线憧憬,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让我们去探索。

  也是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我国的航天技术,我为之而感到骄傲。也要向航天员们的不怕吃苦,做事认真、扎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让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天宫课堂观后感1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是长远,或是近期内。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宇航员。不为什么,因为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宇宙中那巨大而神秘的星球,又能了解到了宇宙中的长度单位—光年,光飞行一年就可以飞行9.4605亿公里呢!而银河系的直径长达10万光年,然而宇宙中这样的'星系就有几千亿个。太传奇,太诱人了。所以,我就一定要去广阔无垠的太空世界去看看。

  我还从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实拍的星云、星球那多彩而有趣的照片,我总也是看不够。如:直径约25光年的猎户星云;不断膨胀的蟹状星云,它的“肚子”里竟然有一颗直径不到了20千米的一颗中子星。所以,我就一定要去那奇妙有趣的太空世界里看个究竟。

  记得在电视上看了杨利伟,费俊龙与聂海胜三位伟大的宇宙英雄,成功的遨游太空的消息,还了解了科学家不断的新发现。他们发现了另一个类似“太阳系”里的“地球”很可能有生命存在;还发现了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上有些星球上大量的金、银、铜、固态石油与稀土矿等多种宝贵资源。简直就是一颗金星,银星啊。这更激起了我对太空探索的无限向往与激情。

  我想与那些外星生物相互交流,想开发那些有价值的矿藏资源,为祖国做贡献。现在我要努力学习,考一个好中学、上高中、大学我要考入航天系,接受模拟火箭升空、失重、太空穿行等专业训练,为做一名优秀的宇航员做充分的准备。

【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学习总结12-06

天宫课堂的观后感04-27

《天宫课堂》观后感12-23

天宫课堂观后感15篇12-09

天宫课堂观后感(精选42篇)10-27

天宫课堂观后心得体会04-14

观看天宫课堂信息简报(精选17篇)09-25

天宫课堂的三课观后感08-30

天宫课堂直播的观后感(精选7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