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评课1
“认识平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数学第七册的学习内容。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探索平行线的画法,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教学难点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沈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学习重点、难点随着师生的共同探讨被逐步突破,被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说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课始沈老师让学生随意摆两根小棒导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分类辨析,突出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区别,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根小棒,看成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话是相交的”。从具体图形中抓住了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特征,让学生理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沈老师出示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的平行的意义,“判断哪两条线互相平行,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进一步理解了“直线、不相交”等关键词,而且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区别,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反思刚才关于“平行”的定义,产生了完善定义的内在需要,这时师生共同补充完整定义就水到渠成了,难点被有效突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沈老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线,体会平行线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从身边的实物形状,如黑板、课桌、课本……的两条对边到运动场上的直跑道、电线杆……验证了平行的意义。当老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要求学生指出上面有几组平行线段时,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也进一步深化了平行的意义。
4、“折平行线”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到了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正是平行线的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再次应用了平行的概念,更理解平行的意义了。
整节课,老师创设的学习气氛是宽松和谐的,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发言;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合理评价,体现了知识线与情感线的相辅相成。
本节课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1、 “同一平面”的处理有创新:平行是几何学名词,也是普通名词。小学关于平行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认识平行以及会画平行线。但是两条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平面上,而小学里对于“平面”是和“直线”“点”“相交”等概念一样,是不定义的“原始概念”,最多作一点直观的描述,如:“拿一条线,两个同学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994年10月第2版,20xx年5月印刷)因此小学数学中关于“平行线”内容的教材设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上海新教材定义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l的两条直线a和b,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的宽是一样的,它们是互相平行的。”苏教版则沿袭了老人教版,定义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样的定义,“同一平面”就成为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沈老师巧妙地这个问题放在初步认识平行之后的判断题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并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得出了“不同平面”和“同一平面”的区别,从而突破了难点。设计和处理有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2、多媒体的运用有实效:当前多媒体的运用已经落入了一个怪圈,有的教师一上公开课、实践课就必须运用多媒体,好象不用多媒体就体现不出新课程的理念。其实有的多媒体无非就是出了一些练习题,用传统的小黑板、卡片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沈老师这节课上,多媒体的运用不落俗套,没有把新授、练习题等统统填充进去,而是在学习的难点、关键处恰当运用,无论是演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还是判断“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以及出示立交桥的图片,都体现了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扫清学生新知学习上的障碍,发挥了实效。
一点思考: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于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沈老师开了个头,没有来得及完成。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可能作出如下评价:“这节课注重了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强调过程,体验充分,但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落实”。但我们仔细想一想,不应该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因为课程目标并不等同于课时目标,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又要让学生落实双基,一节课的时间常常会不够。因此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得到全面落实是不太现实的。这节课,沈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辨析,并借助长方体的操作、多媒体演示立交桥等,学生对“平行”的理解是透彻的,印象是深刻的。如果要完成画平行线的任务,必然要压缩探索和体验的时间,那学生就不可能获得如此深刻的认识。因此,画平行线的任务完全可以放到下一节课来完成。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好课。
【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评课1】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5-26
小学数学听评课教研活动总结12-03
《1~5的认识》教学反思02-15
1——5的认识教学反思04-2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3-12
评课的句子03-13
数学观课评课心得体会(通用10篇)03-25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08-03
1-5的认识教学反思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