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2022-03-26 08:32:4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1

  上次在教学楼看到一条横幅,说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当时我就想到了詹。因为迟到、说话、戏闹、玩手机、睡觉,这些现象在詹的课上是很少的,甚至下课铃响了,大家都不敢表现得那么急切。我想,詹的课算很好地达到了学校的期望了吧。而在我看来,詹做到如此,靠了“三力”—— 压力、魄力、魅力。前“两力”是开学就定位了的,后“一力”则是对詹深入了解之后获得的认知。

  品茶一杯足矣,然而要“品”一个人却不止于日月。实然,我“品”詹也是久而久之才“品”出了其些许味道。有句希腊谚语这样说到:“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用这句话来概括詹,在我看来,甚适。我看到的詹,是我努力成为的自己。

  一、表述上的精度、简度

  詹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学生,在语言的表述能力上都是严格要求的。他提的观点和问题从来都是简明扼要的,不会拖沓多余。卡耐基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我想,詹是信奉这句话的,不然不会对标点符号也这么在意。也正是由于詹的“挑剔”,我们庸常的生活状态才开始被打破,态度变得严肃、谨慎起来,每标一个标点,每写一段话,总要反反复复检查好几遍。我们的这种改变,与其说是压力带来的影响,我倒更宁愿理解为自身对好的行为的自愿选择。

  二、思维上的敏度、睿度

  詹的课严肃却不乏风趣。严肃在于詹提的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在于詹对学生回答问题水准的高要求。风趣在于詹对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的略带风趣的独到见解,在于詹对自己或别人时不时的调侃。也是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我们从开始的被迫思考渐渐进入自觉思考的状态。

  开始,我并不喜欢詹的课,我热衷于传统教学那种“接收”观点的模式,这种模式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它很好地遮裹了我长久滋长的惰性与懦性。但在詹课堂的压力下,这种状态被打破,我也陷入了恐惧,也抱怨过,认为本科生没必要搞这种教学模式。但大半学期过后,我为自己曾有的思想和观念感到悲哀与羞愧。高尔基有一句话:“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我为自己作为大学生,却毫无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思想和觉悟感到自卑。

  詹的思维是敏锐的,独特的,可我到现在都还不能很好地捕捉他的思维方式,除了批判性思维。而詹说的每一句话总能瞬间就让我信服,问题就在此,似乎我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我仍是在“接受”别人的思维,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套路。约翰?杜威说:“要真正做到多思,我们必须甘心忍受并延续那种疑惑的状态,这是对彻底探究的动力,这样就不至于在收获充足理由之前接受某一设想或肯定某一信念。”于我,我看到了新的方向。詹培养的'是一个个带有特质的学生,而不是雕磨一位位的自己。他的思维代表的是他视野的角度与高度,于我,仰望之际,奋力靠近,足矣。

  三、认知上的深度、广度

  记得詹说过,他不喜欢和外表单纯、内心也单纯的人交流,相反,他喜欢思想不“单纯”的人,即使这样的人让他感到恐惧。因为他的这句话,我们好几次开玩笑地说:“我这么单纯,詹肯定不喜欢我了了。”虽然知道,他指的单纯和我们的不同,但并无恶意,无非是对詹的独特思想的调侃而已。忽然就记起了契科夫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但于我而言,面貌、衣裳表衬出来的美虚华而短暂,心灵、思想流溢出来的美才能充实一生。在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因思想带来的美感。

  詹提供的课外阅读文献和小说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认知上的宽度和广度,它开阔了我狭隘和封闭的认知理念,使我开始了对自己以往文学观、审美观、价值观的从新审视。这种审视带来了很强烈的精神冲击,我看到了自己认知上的肤浅和平庸,正是这种肤浅和平庸使我自满与自得其乐于自己的片面化、主观化的观念。可喜的是,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些许改变,而我在努力中。

  理学家程颢、程颐有一句话:“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詹作为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领头人,我坚持詹的坚持。在他的课上,我看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希望,我也相信,詹的坚持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至于詹希望看到的表现在我们身上的成果,不敢说可以得到他的肯定,但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路上,希望能让他感到些许欣慰。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2

  园林是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它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道路、 室内装饰等要素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更具凝练、深远的情趣和意境的环境。这种意境是也诗化的,“意”是通过对园林之“境”的直观感受,并借助于前人的诗画所积淀的审美意向,以引起游者“一种特殊的性灵的融会,神志的感触”,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园林中的对联是诗词的物质载体,它把文字性的东西转化为建筑的构成元素,以取得文学手段和建筑手段的自然连接,也是造园艺术与诗文最直接的结合而表现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因此按照古希腊哲人的说法,“诗是人类面部的表情”,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楹联就是园林的面部表情了。楹联的点缀使艺圃乳鱼亭更具诗情画意

  有许多园林楹联写得气势磅礴,如沧浪亭有联云:“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表现出不羁的豪情。

  有表达志向,抒发豪情的楹联。如无锡东林书院有联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凛然正气。 也有反映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楹联,如南京城北郊有观音阁,有联云:“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以及北京潭柘

  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都表现出了豁达开朗、释然物外的禅味,等等。 由此可见,人间百态可尽显于楹联中。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这些诗意盎然的对联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虽只有片言只语,却意蕴隽秀,装点着园林的各个景区,既抒发了园林景色的诗画意境,又表达了园林内涵的美学情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色.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楹联与园林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在于形式上。他的存在有如题跋之于国画,原本不属于画面的一部分,但积久成习,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了。缺少题跋的国画,感觉上少了历练;缺少对联的园林,则令人感觉生涩空乏。因此对联在形式上的作用在于它的装饰性,装饰环境是对联自身的特征,也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对联本身包含着

  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楹联与园林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在于内涵上。对联常常扮演建筑意义以及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之代言人的角色。诗词是人类思想情绪的表达,而园林中对联是通过对诗词进行一番反思、提炼和重整之后所得的,因此它不仅能够抒发胸臆,展示各园独特的个性,还可以表达出一处景点的意境、内涵,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院落,雅致的轩阁,却无名联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亦觉美中不足。若有佳联相配,文辞隽永,书法美妙,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使人平添游兴。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也是传统建筑中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园林中的对联只用廖廖数语,就能描绘出一处景点的特征、内涵,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到主人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理想、生活经历等,一如园林的面部表情。因此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对联来表达意境和情绪,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

  园林楹联中有该园主人道德品格、文化素养的流露。如苏州

  拙政园,它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他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他不满朝庭,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园中有不少精彩的楹联传世,如“拙补以勤,问当年学士联吟,月下花前,留得几人诗酒;政余自暇,看此日名公雅集,辽东冀北,蔚成一代文章。”“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体现了严谨内敛、敦厚平和的长者的智慧。 楹联中也有园林主人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如清吴云为苏州的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以及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有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以及知足不求全的怡然自得。又如可园雏月池馆有联云:“大可浮家泛宅:且可随波逐流。”俨然一副清高自洁的表情。有直接描述园主的生活方式的楹联,如:无锡香草居有联云:“何以遣有生涯,或种菊,或艺兰,或蓄水养鱼,避地即仙源,芳序四时开小径;于此间得佳趣,宜敲诗,宜读书,宜临流垂钓,叩关无俗客,小园一角枕梁溪。”由此可知园主以园艺、垂钓、读书消磨时光。表现出天真拙朴、平淡闲逸的气质。

  有些楹联让人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如清代孙髯所撰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

  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荚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悠悠岁月积淀的深沉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创造的诗化环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重人生、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上的艺术养生模式。园林追求“外适内和”,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对生命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园林中的对联就是这种“关注”最好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是极为中国式的“表情”。

  西方学者海德格尔认为,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与重整破碎的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环境中“诗意地栖居”。

  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盲目建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人造景观,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传统文化,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也就是说,这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3

  作为一门以前我从未接触过的学科,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不确定性,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这门学科,也不知道这门学科学来到底有什么样的一种作用,只知道,在我的这个专业必须要去学习。学习这门学科谈不上有什么快乐可言,也谈不上有什么痛苦可言。只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而已。

  文学理论是人文学科之一,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在整个人文科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书上也说得没有错,我在刚开始学习这一门学科的时候的确有几个疑问,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文学理论对我们学习汉语言又有什么样的一种作用?与汉语言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学习了文学理论又应该怎样地去应用?这些问题都成为我对学习文学理论的困惑。

  后来从书本上了解到了,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而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因此,书本上也给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下了一个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身世,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力图知道、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的研究基础上。

  从我的角度方面了解,我认为,这也就是说,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多的是立足于作品,在老师的课上也显示出了这一特点。文学史除了要求我们了解一些作家的生平以及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阅读这些作者的相关作品,以达到与书本作者的心灵交流,从而更了解作品的更实质的理念。每个阅读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西方谚语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而在我们国家也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及“诗无达诂”的说法,这些都触及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

  因此,现在我认为,学习文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多阅读,这应该会加深我们对作品作者的了解,也能从中了解作者写这一部作品的心理动态,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怎样的一种观点,对作者来说,只有经过读者阅读过作品,这样作者才能实现他或她的创作价值。正如美学创始人姚斯所说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救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阅读作品对作者以及读者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阅读同时也是连接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重要的桥梁。

  我认为除了阅读是学习文学理论重要立足点之外,学习文学理论的课本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毕竟,理论学习来就是要应用的,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没有了本身的理论知识的支持,学习文学也只能是天马行空,想盲头苍蝇一样,找不到方向,更不用说什么审美学之类的了,因此,认真地听课也是很重要的,尽管,理论课是很烦闷的一门课。

  还有一点就是:写。写能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对理论的应用的一种方法,更能深刻地理解文学理论到底在讲什么,付诸行动不是比空谈更有利于得到认识吗?

  最后,我总结,我学习文学理论的心得,可以用三字记之曰:读、听、写!

【文学理论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心理课程心得体会12-29

大学课程心得体会11-19

课程实习心得体会06-06

家长课程心得体会04-04

课程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11-05

课程实训心得体会03-18

校本课程心得体会01-28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04-04

课程心得体会(精选5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