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都可能会用到演讲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演讲稿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1
立志就是立定志愿,就是奋斗的目标。正所谓“志当存高远。有志事竟成。”没有志愿的人,做什么都漫无目的,做什么都没有干劲,得过且过。而有志愿的人,他就会努力工作、学习,会为目标而奋斗。有了志愿,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志愿,我们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在挫折中奋起,走向成功的彼岸。
修身就是具有高尚的品德。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品德,它比一切都重要。而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并不是靠服饰打扮,而需要从小养成,出自内心。
博学就是要学习各方面丰富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不能单单只学一门,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才多艺的人。如果你想当记者,你只在上语文课时认真,其它的课爱学不学,那你就错了。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有各方面的才能。就好比要写一篇关于英语方面的报道,那么就需要丰富的英语知识。只有单单一门的知识是不行的。连记者这个行业都做不好,那别的职业就更不用讲了。所以,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各门功课,让知识为我们添上腾飞的翅膀。
报国就是报效祖国。祖国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就像祖国的花朵。在国外的华侨每当读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行诗时,也许都会热泪盈眶。是啊,祖国是你把我们抚养长大,而我们现在就用行动来报答你,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2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要起用的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这四个名字,也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一、厚德“厚德”语出《易经·坤卦·彖》:“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就是说大地因宽广深厚而能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而无所不包容。《易经·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源于此。可以看出,“厚德”是要求我们当以大地为楷模,胸怀宽广,以高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
“厚德”中的`这个德字,古代作“上直下心(悳)”,直心即德也,就是说“德”指的是一颗天真率直的心。真心谓之德,真情谓之亲。大学的宗旨不仅在于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在大学中,同学们不仅需要收获知识,更要加强自我修养,净化自我心灵,陶冶自我情操,做一个品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做一个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
二、博学“博学”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就是说学者应该学无止境,锲而不舍。其核心是要求我们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以获得广博的知识。《论语·子张》云,“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源于此;《礼记·中庸》亦云:“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源于此。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古人对学者应该如何增进学业,修养人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强调的是以博学为先。
三、敬业乐(yào)群请大家注意,我之所以把“乐群”发音为“要群”,是因为“敬业乐(yào)群”是一个古成语,古音为“要”,语出《礼记·学记》中关于隔年考试的说明:“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yào)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就是说,第三年就要考察学子是否能够潜心学习、融入群体。我们强调敬业乐(yào)群,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专心学业,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团结同学、相处融洽,诚信宽容、厚生益众,热爱集体、同舟共济。
宋代大儒程颐曾说:“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就是说,凡是做一件事,便要专心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这便是敬。梁启超先生说:“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达生》中孔子评价一老者:“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礼记·中庸》中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这都是讲敬业的方法与道理。敬业包含爱业、勤业、精业、创业等多种境界,意谓热爱岗位、忠于职守、笃学求精、献身创新,具备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勤恳作风。
谢谢大家!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3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博学,意为广泛地学习。笃行,意为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内在联系。“博学”,意指广泛地学习人文知识及与科学文化知识;“笃”意指忠实,专注,一心一意。“笃行”,意指对事业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也包含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4
古人云:“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没有舵的船,没有缰绳的马,飘荡放纵,终究迷茫,而我们人呢?志不立,更迷茫。所以远航,当立志为先。人生寥寥数十载,慌神而过,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得有个明确的目标。打得江山更要守得住江山,这个朝代才能兴盛,才能流芳百世。徒有志向,没有才学也无法让我们的人生获得升华。才从何来,由博学而成。都说很多大学生大一不知干什么,大二知道了干嘛不想干,大三想干了却没时间,再等到大四有时间却毕业了。我不知道这是哪些前辈的大学生活,但作为后辈,这样的日子我可不敢恭维。试问又有谁愿意惶惶终日而无所得呢?我想这样的`内心定是不痛快的,在座的各位肯定也不想有这么一番经历,既然时光无情,那就让我们耗去岁月,换回学识。
我想我的内心是不大喜欢读书的,但不得不承认读书成了博学地不二法门。而且我曾经质疑读书是否有用,我高中的校长却这样跟我说,他说:书其实不苦,它是甜的,只是我们读的书还不够多,才无法运用自如而尝到书的“甜头”。
价值的产生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不是随波逐流。在此,希望每一位同学,也包括我,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自己内心所向,为自己寻得一航标,乘风远航,待到多年后再回首,无愧于这一段匆匆岁月。谢谢大家!
关于博学的演讲稿10组5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大学之道厚德博学蓦然回神惊现山重水复
于书间行走,不经意间闻见一段大师的轶事——(王守仁)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和鸣共振效果般地,自己不由扪心自问:“自己将书一路读来又所谓者何?”百思不得其解,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自发地萦绕心扉处,久久不能释怀。
这样的一幕在不久前自导自演却又是突兀的粉墨登场于自己的眼前。
跨入大学府第的自己,本是以雄赳赳一般的姿态和气昂昂的风貌,欲向未来尽情的挥洒与彰显自我。可是,事与愿违的场景却总是欢喜于四处上演,这次自己又没能够逃逸出这幕。
或许是自己准备的不够,或许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与准备,或许这是同仁们的一贯遭遇,又或许…不管缘于怎样的因素,自己在大学府第内却渐行渐远于自我——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与迷失中。学习的节奏,生活的律动,自我的评判…一切都在不自觉中趋向了混乱与失落低迷。
在求学道上,风雨了十余个春秋,想来却是浑浑噩噩地不明就里地糊里糊涂滚过来而已。值学前班和初小之时,读书不过是上学而已,对,就是上学校而已;步入初中时,读书只不过是个尚未完成的任务——离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差三年嘛,当然也有一些所谓成绩与友谊之类的副产品;高中呢,读书是为考大学然后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喔,工具论或者社会功用论。
虽然有所谓十余载的寒窗日子,可自己又真正了解个中道理么?
说了解,那是自欺欺人。正是这样的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浑浑噩噩,才使得自己在尚未寻到大学府第的主殿时便迷失自己于那长长的走廊里,山相重水相复,无路可寻。
迷路不要紧,更可怕的是为周遭山水迷情所惑而不知已然失却了前进的路标。其实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后者,为眼前的新事物新景象感到赏心悦目,更有目不暇接之感。
或许一旁冷眼观人世的造化都看不下去我的玩物丧志,扼腕之余,遂一场冷雨朝我漂泊开去。醍醐灌顶,岂能不醒?
无意间瞥见王守仁的那则轶事,便是弄人的造化给我的灌顶醍醐。是的,读书所谓者何?
自己一时惘然于这个问题,却有急于找寻,一时却又不可得,头,痛至极。
其间,自己冷静下来的某个时段,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才长大了,开始渐远于曾经的懵懂与浑浑噩噩。更重要的是,自己性格里的理性成分愈见浓厚了,“跟着感觉走”不再适合自己了。自己也明白这些迷茫是自己走向成熟所不可避免的,更是一个人必经阶段——破茧成蝶固然令人羡慕,可谁又能体会其过程的艰辛与苦楚呢?
不错,自己在走向成熟了,也这才方然知晓自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可明白了又能如何?视线遍及之处,依然路标杳然,无路可寻可走。
灵犀校训始有柳暗花明
失落时,其实也可以做到信步碾尘。就是那样若失的心境这样小哉的步子,带着自己不觉间踱到了教学楼的主楼前,更让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地为这八个烁金的大字所吸住,随后的
几分钟,自己像是找寻到糖果的孩子般跳跃了起来,仅仅因为这八个字: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第一次进入这个校园,便与这八个家伙不期而遇,却因对其不甚有感觉,一直冷落甚至遗忘了他们。而现在,却有一种对其相识恨晚的遗憾于我心底暗暗滋生。
好一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苦苦思寻而不得的答案么?读书所谓者何?惟“厚德博学”者是!那又如何读书?“创新”见重!
天下书何其多,择何书而读?“求是”为要!
一时间,自己心头环绕已久的乌云不但尽然散去,而且大喜之情难以抑制,遂喜极而忘形,响着手指和着口中滑落的音符,先前的山重水复,突然间消失殆尽,眼前一片豁朗,可谓柳暗花明啊,快哉悠哉,无复形容。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平坦铺展,顺承天道而动;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无比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郑玄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谓做学问要根据事实、实证,求索真知或正确结论。毛泽东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创新:创,开始(做)。新,初生之物,与旧相对。创新,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解或方法。《尚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所大学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校训的内容“厚德博学,求是创新”凝结了为人的旨要,体现了学校的人本精神,表明学校育才的方式与目标,是潍坊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校园精神的凝结,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更为学生们的求学生涯成铸了一个亚历山大灯塔,让学生在知识的汪洋上不致迷失。这个灯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它将伴我行走一生,彼此不离不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